宜蘭地景,與距離—宜蘭演藝廳駐館計畫 曉劇場「詩、影像、劇場」
10月
05
2021
詩、影像、劇場(曉劇場提供/攝影我妻惠美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2次瀏覽

林怡萱(柏林工業大學舞台設計碩士生)


疫情以來,終於有機會進到劇場看戲,而為了避免傳染,疫情下人們已經開始習慣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剛巧這齣戲,從影像到現場演出,詩人朗誦詩句,媒介與媒介之間,地景跟表演者之間,再再呼應緊扣著距離。演出從宜蘭詩人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為發想起點,詩中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也是距離。

在演出過程中,距離,像鏡頭焦距伸縮忽遠忽近,人與自然之間、人我之間、一念之間、情感之間,有時很廣闊,可以在其中起舞,有時迫在眼前,喘不過氣。

演出的編排像是在觀看神話跟故事是如何被傳承跟訴說,演出由演員在海灘起舞的影像開始,分為多段在各個宜蘭地景的影像,在段落轉換間,詩人在現場朗誦著《變奏組》這首詩的片段,每段詩的片段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影像播放時,演員隨著影像情節推進讀著詩,最後回到現場演出,像是從遠古回到現世人間在傳述著神話的故事給觀眾,這樣的演出編排在經歷疫情警戒的當下,也讓我感覺自己真切地回到劇場看戲了。

演出影像從內埤海灘開始,表演者擦著紅指甲,穿著紅高跟鞋走在海灘,詩中說著紅花,鞋跟不斷陷入沙礫中,一群表演者諦聽著海浪聲,貼耳聽著岩石的聲音,舞動聚散如同海浪。表演者在岩壁前身穿白衣,觸摸著白衣身後的紅線,紅線是牽掛,是包袱,也是連結,從一絲血管的連接,是生命萬物的初始。


詩、影像、劇場(曉劇場提供/攝影我妻惠美子)

表演者們在武荖坑的水潭起舞,襯著蟬鳴,水清澈見底,感覺得到風的流動,此時影像顏色的變換讓樹葉的嫩綠更深了,暗示著季節更替,畫面是歡快且生機蓬勃的,然而此時的音樂,帶有一絲緊張跟懸疑,讓人不安甚至心痛,感知到自然的循環,生動而又不確定,預想到終究是一喜一悲地循環不絕,而在不和諧的聲響後,影像停格在綠意盎然的時刻。

在其他多個片段中,津梅棧道的段落讓我印象深刻,我看到在群體裡個體心理距離上的忽遠忽近。一群女子從橋上遠方嘻笑走來,像是我們日常中一群人相處社交的表象,在一聲不和諧的聲響後,表演者們停滯,開始緩動互望,在停頓無聲跟眼神中,我開始讀到群體中的個體們更一層的關係,表演者開始雙手向上探求,內心的意念在糾纏,表演者間的距離開始分層,遠方那層的女子仍在嘻笑,中層表演者在回望他們,像是我們內心的自我在回望在群體中展演的自己,而最前排表演者開始面向鏡頭走來,雙手像在擁抱,在憐憫在原諒在求救,而後最前排表演者女子離去。這段片段也讓我想起閱讀詩的心理過程,從沉浸其中到反覆回望的觀看,觀看的距離跟氣氛在行句間轉換。

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聯想到神話,神話經過每個時代的人們述說揀選去蕪存菁,反映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型,諸神的行動樣態精煉地呈現人類的內在體驗。在演後座談時有談到舞踏就像容器,而表演者們在宜蘭的地景,盛裝著此地的氣息,像是從中幻化的生靈,也像是神話中的諸神,在烏石港、在五峰旗瀑布、在內埤海灘、在津梅棧道,表演者全臉及身上都裹上白粉,似乎在探問,也在糾結,有時是身處於彼處油然而生的感受。

我腦中浮現了一則則寓言的意象,討論著關係與孤獨、身在其中的享受跟執著,也有不在其中帶有距離的洞悉,從自然中體悟到的循環、人在群體中如何共處,以及如何自處。

《宜蘭演藝廳駐館計畫》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1/08/28 14: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