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萱(柏林工業大學舞台設計碩士生)
疫情以來,終於有機會進到劇場看戲,而為了避免傳染,疫情下人們已經開始習慣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剛巧這齣戲,從影像到現場演出,詩人朗誦詩句,媒介與媒介之間,地景跟表演者之間,再再呼應緊扣著距離。演出從宜蘭詩人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為發想起點,詩中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也是距離。
在演出過程中,距離,像鏡頭焦距伸縮忽遠忽近,人與自然之間、人我之間、一念之間、情感之間,有時很廣闊,可以在其中起舞,有時迫在眼前,喘不過氣。
演出的編排像是在觀看神話跟故事是如何被傳承跟訴說,演出由演員在海灘起舞的影像開始,分為多段在各個宜蘭地景的影像,在段落轉換間,詩人在現場朗誦著《變奏組》這首詩的片段,每段詩的片段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影像播放時,演員隨著影像情節推進讀著詩,最後回到現場演出,像是從遠古回到現世人間在傳述著神話的故事給觀眾,這樣的演出編排在經歷疫情警戒的當下,也讓我感覺自己真切地回到劇場看戲了。
演出影像從內埤海灘開始,表演者擦著紅指甲,穿著紅高跟鞋走在海灘,詩中說著紅花,鞋跟不斷陷入沙礫中,一群表演者諦聽著海浪聲,貼耳聽著岩石的聲音,舞動聚散如同海浪。表演者在岩壁前身穿白衣,觸摸著白衣身後的紅線,紅線是牽掛,是包袱,也是連結,從一絲血管的連接,是生命萬物的初始。
詩、影像、劇場(曉劇場提供/攝影我妻惠美子)
表演者們在武荖坑的水潭起舞,襯著蟬鳴,水清澈見底,感覺得到風的流動,此時影像顏色的變換讓樹葉的嫩綠更深了,暗示著季節更替,畫面是歡快且生機蓬勃的,然而此時的音樂,帶有一絲緊張跟懸疑,讓人不安甚至心痛,感知到自然的循環,生動而又不確定,預想到終究是一喜一悲地循環不絕,而在不和諧的聲響後,影像停格在綠意盎然的時刻。
在其他多個片段中,津梅棧道的段落讓我印象深刻,我看到在群體裡個體心理距離上的忽遠忽近。一群女子從橋上遠方嘻笑走來,像是我們日常中一群人相處社交的表象,在一聲不和諧的聲響後,表演者們停滯,開始緩動互望,在停頓無聲跟眼神中,我開始讀到群體中的個體們更一層的關係,表演者開始雙手向上探求,內心的意念在糾纏,表演者間的距離開始分層,遠方那層的女子仍在嘻笑,中層表演者在回望他們,像是我們內心的自我在回望在群體中展演的自己,而最前排表演者開始面向鏡頭走來,雙手像在擁抱,在憐憫在原諒在求救,而後最前排表演者女子離去。這段片段也讓我想起閱讀詩的心理過程,從沉浸其中到反覆回望的觀看,觀看的距離跟氣氛在行句間轉換。
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聯想到神話,神話經過每個時代的人們述說揀選去蕪存菁,反映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型,諸神的行動樣態精煉地呈現人類的內在體驗。在演後座談時有談到舞踏就像容器,而表演者們在宜蘭的地景,盛裝著此地的氣息,像是從中幻化的生靈,也像是神話中的諸神,在烏石港、在五峰旗瀑布、在內埤海灘、在津梅棧道,表演者全臉及身上都裹上白粉,似乎在探問,也在糾結,有時是身處於彼處油然而生的感受。
我腦中浮現了一則則寓言的意象,討論著關係與孤獨、身在其中的享受跟執著,也有不在其中帶有距離的洞悉,從自然中體悟到的循環、人在群體中如何共處,以及如何自處。
《宜蘭演藝廳駐館計畫》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1/08/28 14:30
地點|宜蘭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