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地景,與距離—宜蘭演藝廳駐館計畫 曉劇場「詩、影像、劇場」
10月
05
2021
詩、影像、劇場(曉劇場提供/攝影我妻惠美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2次瀏覽

林怡萱(柏林工業大學舞台設計碩士生)


疫情以來,終於有機會進到劇場看戲,而為了避免傳染,疫情下人們已經開始習慣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剛巧這齣戲,從影像到現場演出,詩人朗誦詩句,媒介與媒介之間,地景跟表演者之間,再再呼應緊扣著距離。演出從宜蘭詩人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為發想起點,詩中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也是距離。

在演出過程中,距離,像鏡頭焦距伸縮忽遠忽近,人與自然之間、人我之間、一念之間、情感之間,有時很廣闊,可以在其中起舞,有時迫在眼前,喘不過氣。

演出的編排像是在觀看神話跟故事是如何被傳承跟訴說,演出由演員在海灘起舞的影像開始,分為多段在各個宜蘭地景的影像,在段落轉換間,詩人在現場朗誦著《變奏組》這首詩的片段,每段詩的片段細訴著從你這裡到我這裡,影像播放時,演員隨著影像情節推進讀著詩,最後回到現場演出,像是從遠古回到現世人間在傳述著神話的故事給觀眾,這樣的演出編排在經歷疫情警戒的當下,也讓我感覺自己真切地回到劇場看戲了。

演出影像從內埤海灘開始,表演者擦著紅指甲,穿著紅高跟鞋走在海灘,詩中說著紅花,鞋跟不斷陷入沙礫中,一群表演者諦聽著海浪聲,貼耳聽著岩石的聲音,舞動聚散如同海浪。表演者在岩壁前身穿白衣,觸摸著白衣身後的紅線,紅線是牽掛,是包袱,也是連結,從一絲血管的連接,是生命萬物的初始。


詩、影像、劇場(曉劇場提供/攝影我妻惠美子)

表演者們在武荖坑的水潭起舞,襯著蟬鳴,水清澈見底,感覺得到風的流動,此時影像顏色的變換讓樹葉的嫩綠更深了,暗示著季節更替,畫面是歡快且生機蓬勃的,然而此時的音樂,帶有一絲緊張跟懸疑,讓人不安甚至心痛,感知到自然的循環,生動而又不確定,預想到終究是一喜一悲地循環不絕,而在不和諧的聲響後,影像停格在綠意盎然的時刻。

在其他多個片段中,津梅棧道的段落讓我印象深刻,我看到在群體裡個體心理距離上的忽遠忽近。一群女子從橋上遠方嘻笑走來,像是我們日常中一群人相處社交的表象,在一聲不和諧的聲響後,表演者們停滯,開始緩動互望,在停頓無聲跟眼神中,我開始讀到群體中的個體們更一層的關係,表演者開始雙手向上探求,內心的意念在糾纏,表演者間的距離開始分層,遠方那層的女子仍在嘻笑,中層表演者在回望他們,像是我們內心的自我在回望在群體中展演的自己,而最前排表演者開始面向鏡頭走來,雙手像在擁抱,在憐憫在原諒在求救,而後最前排表演者女子離去。這段片段也讓我想起閱讀詩的心理過程,從沉浸其中到反覆回望的觀看,觀看的距離跟氣氛在行句間轉換。

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聯想到神話,神話經過每個時代的人們述說揀選去蕪存菁,反映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型,諸神的行動樣態精煉地呈現人類的內在體驗。在演後座談時有談到舞踏就像容器,而表演者們在宜蘭的地景,盛裝著此地的氣息,像是從中幻化的生靈,也像是神話中的諸神,在烏石港、在五峰旗瀑布、在內埤海灘、在津梅棧道,表演者全臉及身上都裹上白粉,似乎在探問,也在糾結,有時是身處於彼處油然而生的感受。

我腦中浮現了一則則寓言的意象,討論著關係與孤獨、身在其中的享受跟執著,也有不在其中帶有距離的洞悉,從自然中體悟到的循環、人在群體中如何共處,以及如何自處。

《宜蘭演藝廳駐館計畫》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1/08/28 14:30
地點|宜蘭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