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拆解身心靈奧祕之處《206LAB》
6月
13
2023
206LAB(舞蹈空間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51次瀏覽

文 陳奕心(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研究所學生)

舞蹈空間舞團,於1989年由平珩所創立,曾與200多位藝術家合作,創作了近90件作品。《206 LAB》由鄭伊雯帶領七位舞者,發揮實驗家精神,並從中探究身體的奧秘之處。此次作品名稱裡的「206」代表支撐身體的206個骨頭結構,舞作內容試圖解釋骨頭與肉體的關係,清晰的展現體內構成方式,同時也運用許多小實驗來體現人體活動的樣貌與狀態。一走入演出場域,映入眼簾的是身著白色實驗袍的舞者們,各自執行科學研究,專注的視線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使作品的氛圍更加營造神秘感,並引領觀者進入關於身心靈的幻想空間。

多數的舞蹈演出皆發想於教室內,以身體視角為出發點,但此作品的舞者除了肢體外,更加強學術上的認知,透過解剖學、生理學課程,以理解骨頭的排列組成與關節的使用,同時加入哲學的角度,探討骨頭結構的組成,以及軀殼及靈魂之間的微妙關係,打破舞者使用身體的慣性,以截然不同的觀點重新認識身體。整場演出不斷切換實驗者與被實驗者的角色,將各部位一一解構分析,對觀者而言如此真實、具象的展現,猶如身體被獨立展示般,格外赤裸。其中一段甚至透過許多個小咖啡杯,巧妙的堆疊出脊椎構造, 呈現出脊椎所具備的柔軟與其限制之處,並解開骨骼運作模式之謎,而每個蠕動排列出的形狀與動態富含趣味性,同時也使觀者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206 LAB》以輕鬆問答的方式切入,隨後加入遊戲、實驗、人體模特,以對應人、生活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尾端則營造出逐漸高漲的緊張感,此外多了一份刺激與冒險的衝動,更增加紅藍燈交錯閃爍的效果,彷彿危險的警示,使觀者感受到具有挑釁意味的氛圍。後半段舞者利用一條很長的透明管子,按壓出紅色液體,隨著舞者甩動管子,像是啟動細胞的活化,凡被注入液體組織靈魂便甦醒,漸漸軟化了僵硬的軀幹。此道具同樣運用於雙人關係的發展,視覺上以纏繞的方式扣住彼此的關係,但也觀察到被束縛的那方實際上在嘗試逃脫與掙扎,此段除了呈現出家族中的血脈相傳之外,觀者也認為是變相的暗示情感勒索以及各種感情之間放不掉、不願放掉的關係。作品中編舞者利用血液貫穿作品,使觀者連結到血液存在於體內的重要性,而紅色液體的流動,象徵生命的起源,一個軀殼將被賦予有意義的轉化過程。在觀看作品的同時,也能隨著舞作的高潮迭起產生相對應的情緒,並且透過編舞者放入舞作中的巧思更加透澈的看見身體的本質,將生命與軀體透視化。

撇除靈魂的存在,人們也許僅僅是裝在各自的殼中,毫無區別及差異,但因為有靈魂的附著,使軀殼之内的軀體能夠顯示出屬於個人的特質與個性;對於身體的認知及其使用方式,似乎都因為繁忙的生活而限制了我們更深入探究的慾望,導致對於身體各部位及每吋肌膚的感受力大幅降低,透過此作品,觀者看見身體部位的解剖並從中探索其功能及感知,同時藉由深入檢視身體內部的一切,激發了對自身身體產生更強烈的好奇心,上述之感觸也許不僅適用於舞者,每個人天天都在使用身體,但對於依附在身上的這副軀殼,又抱有多大程度的理解?而裡面的構造、關節能使用的範圍極致又在何處?我們只能透過更多的理解去善待自己的身體,並嘗試將身體作為實驗對象,無論內在或外在,皆抱持開闊的心態去接受更多面向且陌生的自己。

《206 LAB》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3/05/20 19:3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