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混沌卻游移穩定的《密室三舞作》
1月
02
2025
密室三舞作(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96次瀏覽

文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比利時偷窺者舞團的《密室三舞作》以三個看似獨立卻相互呼應的篇章交織。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身心交融的旅程。《消失的門》、《謎樣的房間》、《隱藏的地板》透過巧妙的場景切換、燈光處理以及舞者與觀眾之間的互觀距離,引領觀眾沉浸於各式心理與情感空間,仿若蜉蝣於一場關於內在抗衡卻平衡的旅行。

《消失的門》從在舞者靜止的畫面中展開,慢慢展現出迴旋的動作語言。舞者時而靜止、時而不斷重複的迴旋運動交錯,象徵著混亂與一致的對立,彷彿內心的矛盾在舞蹈中被可視化。此外,舞者以反人體工學的方式行走,用腳步傳達出一種不合理卻不違和的美感,讓人感受到密室內心理狀態的複雜性。燈光的運用更進一步強化了節奏的層次,既是導向,也是觀眾情緒的節拍器。在燈光與靜止的節奏推進中,如同迷宮中的混亂與秩序,回應了每個人生命中的錯亂與不堪,從未消失也不應消失。

密室三舞作(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謎樣的房間》透過情侶的愛情故事,描繪了時間與情感的流逝。舞台設計為看似室內空間的房間格局,但同時也是衣櫥之外的外部空間,透過這種一線之隔的內外映照,似乎與角色的內心混沌狀態呼應。作為一齣舞作,台詞極其稀少是合理的,但正因如此,劇中話語的出現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角色低聲呢喃「What can I do」、「What do you want」,語言成為情感的痕跡,無助、低吟、懷疑、凌亂自然帶出於角色的表現,而加入本劇的臺灣舞者,在表演中的台語髒話顯得似乎合理實則突兀,看似表現了情緒,卻因過於寫實而失了寫意的優雅,也因在過於熟悉該語言的在地脈絡中,反而讓情感終止了想像,進一步引人深思,在以身體語言為主的舞蹈中,口語其實會影響純粹的肢體表達、且直接將觀眾帶往明確的思考路徑,舞劇的情感張力錯落在語言與身體的辯證之中。

《隱藏的地板》以船上餐廳為背景,透過一次意外轉入漂流的隱喻場景。前兩段中舞者不斷地擦拭、整理,像是對秩序的執著追求。然而,這段水的出現卻成為釋放的契機:不再掙扎、不再試圖控制,反而接受漂流的「只能」與「灑脫」。這種情感上的轉變不僅是對秩序的放下,也是對人生無常的一種妥協與坦然,離開有時候似乎不一定是離了不好的地方、而是開始追尋更好的地方。水與重複的隱喻,提醒生命無常與意外中的可以釋放。

整部作品的核心,是舞者們以內心驅動的肢體表達。裸身的表演並非挑戰觀眾視覺,而是剝離一切遮掩,讓情感裸露在外。這種真實感,來自舞者超越文字語言的舞蹈技術能力,將心理與情感的深層次內涵完整傳遞,讓觀眾感受到共鳴與衝擊。偷窺者舞團以《密室三舞作》展現了現代舞在空間、語言與情感表達上的多層次可能性。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密室三舞作》

演出|比利時偷窺者舞團
時間|2024/11/16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