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為家出航《重返熱蘭遮》
6月
13
2014
重返熱蘭遮(愛樂劇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9次瀏覽
梁羽淳(社會人士)

或許應該從愛情開始說起。跨越藩籬、種族、地域的愛,總是劇場中百唱不膩的主題。從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中,美國軍官 Pinkerton 對日本藝妓 Cio-Cio San 的一見鐘情;到音樂劇《西貢小姐》(Miss Saigon) 裡,(又是)美國軍官 Chris 與越南吧女 Kim 纏綿悱惻的愛情,而她們同樣悲舛的命運,就不多說了。初看到《重返熱蘭遮》的介紹,腦中浮現的是台灣版《風中奇緣》,初抵維吉尼亞州的英國上尉與印地安部落公主的相遇,配上那首雋永的主題曲 “Colors of the Wind” (中譯:風之彩)⋯ 突然之間,對荷蘭軍官與西拉雅族少女的南台灣戀曲充滿了期待。

台灣史詩搭配全英語製作、跨海邀請紐約音樂劇導演 Jeffrey Dunn 親自指導,《重返熱蘭遮》展現了接軌世界舞台的企圖心,當許多劇場正在萎縮之際,這樣的投入與堅持,真的是要給製作團隊好好鼓勵一番。當然,音樂劇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音樂。以最初用來命名這齣作品的”This is my home” 為主導動機發展出的詠嘆調充滿力量,也在在點亮貫串全劇的土地之愛;而另一曲以西拉雅先民吟唱為主調的”Red coral trees”,是全劇最美的一首詩,像溫柔的母親對孩子宛宛道來一個古老的傳說,在如繁星點點般閃閃發亮的莿桐樹下,男人打獵、捕魚、保衛家園,女人編織、栽種、孕育後代,樂土生生不息,美不勝收。

在 Jeffrey 的執導下,《重返熱蘭遮》不僅是一齣結構完整的音樂劇,也加入了許多後現代的劇場元素,譬如觀眾進場時在舞台上讀卷軸的小男孩、開場後讓演員在觀眾面前換裝開始上戲這些橋段,對於許多台灣觀眾來說是很新鮮的體驗。然而或許是對於打造「百老匯」風格的迷思,整齣戲充滿了許多經典作品的影子,《獅子王》(The Lion King)、《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壞女巫》(Wicked),甚至《吉屋出租》(Rent) 和《Q大道》(Avenue Q),隨著劇情在我的腦海中輪番上陣,全劇的原創性多少被打了些折扣。

舞台設計上,利用梯田式的結構打造出西拉雅先民的生活場域,也增加了鏡框式舞台的深度與立體感,梯田中央圍出的熱蘭遮城儼然是舞台上的另一個小舞台,隨場景轉換,或為市集、或為湖泊,甚至變身為監獄,是有限空間中的聰明創意。戲服亦是這齣製作中非常浩大的工程,然而在考究歷史的同時,如何兼顧舞台效果,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期待隨著此劇的未來發展,當每個角色被賦予更深刻的內涵與靈魂時,也能夠造就屬於《重返熱蘭遮》的經典人物。

劇終大合唱主題曲”This is my home” 時,大航海時代的氣魄,揉入對家鄉、土地、愛人、家人那份濃濃的情意,一股包容、認同、熱愛台灣這個「家」的暖流,彷彿穿越了時代,打動在場每個人的心。然而真要讓這齣作品代表台灣航向世界,我想還需要點時間、集各路英雄之力打造一座更堅實的方舟,方能乘風破浪、壯闊啟航。

《重返熱蘭遮》

演出|愛樂劇工廠
時間|2014/06/08 14:30
地點|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英文的呈現方式,毋寧說是殖民統治下自我審查的最具體再現。捨棄語言這個漂亮的文化載體,內容卻又彷彿西方文化的複製,大約就像劇名所示,重返的只是「熱蘭遮」,那個外國人的、不屬於這塊土地的堡壘。(陳涵茵)
6月
20
2014
製作團隊特邀號稱有百老匯經驗的美國導演來台執導,並以全英語發音演出,似乎不止於複製百老匯,而是試圖打造一個「血統純正」的百老匯。然而,一味追求美學印象複製、文化印象再現,所產出的成品,終究徒為一枚表象印記。(吳政翰)
6月
12
2014
一部宣稱「臺灣史詩」音樂劇作品,全劇卻沒有任何西拉雅族,甚至是原住民傳統音樂的出現,全由音樂劇流行的甜美旋律與西方器樂烘托,並且用全英文演出,這究竟是以西方觀點消費臺灣的歷史文化,還是將臺灣的音樂劇侷限在所謂的「百老匯風格」中?(林秀蓁)
5月
31
2014
重返歷史,未必是澄清歷史;重返熱蘭遮,也未必就能重返母/淨土。以帝國主義認識歷史與土地的方法,可能在全球化下持續。如果不能轉變現代世界自形成以來,以差異開啟今日對於自我想像的認識方法,混血論述未必能擔保未來,反而可能喪失了重返歷史、解開癥結的契機。(汪俊彥)
5月
27
2014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