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此部《相約十五暝》企圖涵括馬祖歷史演變呈現於觀眾面前的野心,素人演員初生之犢劇場形式種種考驗下,福州語與國語的配搭,不斷地克服,實屬不容易,排練過程中諸多不便利的阻因下、台灣、馬祖演員異地練習後至馬祖合體排演,遷移歷程、戰地歷練、世代衝突,就這樣搬演著身邊的人、事、物,令人熟悉無比,劇情發展,層次豐富也耐人尋味。(劉美珍)
9月
21
2020
958
人聲合唱上的比重稍有偏頗,在旋律整體呈現上的完整性較為可惜,但值得一提的部分是,整齣戲劇在人聲音樂呈現中保有濃厚原住民傳統音樂的節奏感以及旋律性,使之依然不失其原住民傳統文化特色,令人回味再三。 (蘇家榆)
5月
24
2016
941
《天祭》的劇本結合了鄒族的塔山神話與莎翁名作《仲夏夜之夢》,這樣的構想確實為劇本帶來了活力十足的新鮮感,卻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無法忽視的矛盾與不諧和。 (蔡孟凱)
5月
20
2016
682
全英文的呈現方式,毋寧說是殖民統治下自我審查的最具體再現。捨棄語言這個漂亮的文化載體,內容卻又彷彿西方文化的複製,大約就像劇名所示,重返的只是「熱蘭遮」,那個外國人的、不屬於這塊土地的堡壘。(陳涵茵)
6月
20
2014
922
大航海時代的氣魄,揉入對家鄉、土地、愛人、家人那份濃濃的情意,一股包容、認同、熱愛台灣這個「家」的暖流,彷彿穿越了時代,打動在場每個人的心。然而真要讓這齣作品代表台灣航向世界,我想還需要點時間。(梁羽淳)
6月
13
2014
603
製作團隊特邀號稱有百老匯經驗的美國導演來台執導,並以全英語發音演出,似乎不止於複製百老匯,而是試圖打造一個「血統純正」的百老匯。然而,一味追求美學印象複製、文化印象再現,所產出的成品,終究徒為一枚表象印記。(吳政翰)
6月
12
2014
842
一部宣稱「臺灣史詩」音樂劇作品,全劇卻沒有任何西拉雅族,甚至是原住民傳統音樂的出現,全由音樂劇流行的甜美旋律與西方器樂烘托,並且用全英文演出,這究竟是以西方觀點消費臺灣的歷史文化,還是將臺灣的音樂劇侷限在所謂的「百老匯風格」中?(林秀蓁)
5月
31
2014
1595
重返歷史,未必是澄清歷史;重返熱蘭遮,也未必就能重返母/淨土。以帝國主義認識歷史與土地的方法,可能在全球化下持續。如果不能轉變現代世界自形成以來,以差異開啟今日對於自我想像的認識方法,混血論述未必能擔保未來,反而可能喪失了重返歷史、解開癥結的契機。(汪俊彥)
5月
27
2014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