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帝國之眼,如何尋源?《重返熱蘭遮》
5月
27
2014
重返熱蘭遮(愛樂劇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3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由文化部贊助指導,臺南場由臺南市政府、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愛樂劇工廠主辦的《重返熱蘭遮》 (Zeelandia: Return to Formosa),為臺南藝術節「臺灣精湛」系列演出最重要的大型製作,也是延續自《宅男的異想世界》、《吉娃斯迷走森林》、《地下鐵》、《幸運兒》、《向左走向右走》、《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以來,臺灣民間近年積極投入的音樂劇製作風潮。以《重返熱蘭遮》所呈現音樂創作、演員陣容、故事編劇、舞台格局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這齣音樂劇期待製作出一場「國際級大型音樂劇、且結合觀光發展、讓臺灣站上國際舞台」的高標準、高水準演出。其劇本、詞曲皆由臺灣人原創,故事節奏高潮疊起、詞曲旋律善感動聽,對於在臺灣能夠欣賞到如此用心的音樂劇作品,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臺灣製作一齣以中文字幕搭配的全英語演出音樂劇,究竟如何演繹歷史、重返荷領臺灣?如何反映全球化下的當代臺灣?

由荷蘭父親、西拉雅族(當時臺南地區的原住民)母親生下荷蘭陸軍中尉混血兒Johan,參加東印度公司而回到熱蘭遮城,定調了整齣以「混血」為主軸的故事。Johan回到出生地福爾摩沙,主要是為了尋找父親。「I’ll make him proud」一曲點出了這個混血兒子對於荷蘭父親的渴望,也同時透露出不被認可的焦慮,並期待以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得到父親的承認。故事的主要衝突描述荷蘭總督Claudius(亦是Johan的父親)以尊重部落、打造樂土來治理熱蘭遮城,而西拉雅人卻受制於荷蘭人的武力統治,敢怒不敢言。混血愛情與婚姻所投射的情感交織、文化平等與族群融合,則成了劇中化解雙方衝突的良方。然而,以「混血」打造福爾摩沙的光明未來,進一步細察之下,我認為恐怕仍藏著一些根本未解的問題。

帶著焦慮與期待證明自身價值的Johan,重返母親土地的目的,卻是為了尋父。這個擺脫不掉對於自身「不夠完美」的恐懼,雖然試圖以「混血」解決「純種」的暴力(後者以Johan的伯伯上校Willem為代表),但「混血」難道就能作為認識母親土地的方法?劇中一方面以Johan再次與西拉雅女子交往,一方面搭配Claudius女兒Bettina與西拉雅勇士陷入愛河,使得Johan「重返熱蘭遮」好像不是武力與帝國侵略,而是追求愛與和諧。然而,這種解決方法,亦可以解讀為帝國主義統治認識的延伸變形,只是相較於上一代的結合,一個完全不懂「現代與文明」的西拉雅女子,這一次換成了一個受過現代教育、明白事理的西拉雅女子Pulima;只是這次方法從武力侵略,替換成以愛與和諧來統治。換句話說,混血而和諧的生物與文化想像,彷彿可以輕易化解了掠奪資源而生的物質與歷史暴力。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劇中Johan與Pulima對唱的“different but equal”正是作為混血論述的支持,然而雖然equal(平等)打造了可能的(或是幻想的?)和諧,different(差異)卻是無可化約的距離。這個差異,與其說是種族或是血統的,不如說是帝國主義發展以來認識他者的先驗條件。

重返歷史,未必是澄清歷史;重返熱蘭遮,也未必就能重返母/淨土。以帝國主義認識歷史與土地的方法,可能在全球化下「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文化大熔爐溫情下持續。如果不能轉變現代世界自形成以來,以差異開啟今日對於自我想像的認識方法,混血論述未必能擔保未來,反而可能喪失了重返歷史、解開癥結的契機。

《重返熱蘭遮》

演出|愛樂劇工廠
時間|2014/05/24 19:30
地點|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英文的呈現方式,毋寧說是殖民統治下自我審查的最具體再現。捨棄語言這個漂亮的文化載體,內容卻又彷彿西方文化的複製,大約就像劇名所示,重返的只是「熱蘭遮」,那個外國人的、不屬於這塊土地的堡壘。(陳涵茵)
6月
20
2014
大航海時代的氣魄,揉入對家鄉、土地、愛人、家人那份濃濃的情意,一股包容、認同、熱愛台灣這個「家」的暖流,彷彿穿越了時代,打動在場每個人的心。然而真要讓這齣作品代表台灣航向世界,我想還需要點時間。(梁羽淳)
6月
13
2014
製作團隊特邀號稱有百老匯經驗的美國導演來台執導,並以全英語發音演出,似乎不止於複製百老匯,而是試圖打造一個「血統純正」的百老匯。然而,一味追求美學印象複製、文化印象再現,所產出的成品,終究徒為一枚表象印記。(吳政翰)
6月
12
2014
一部宣稱「臺灣史詩」音樂劇作品,全劇卻沒有任何西拉雅族,甚至是原住民傳統音樂的出現,全由音樂劇流行的甜美旋律與西方器樂烘托,並且用全英文演出,這究竟是以西方觀點消費臺灣的歷史文化,還是將臺灣的音樂劇侷限在所謂的「百老匯風格」中?(林秀蓁)
5月
31
2014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