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制,大格局《德國擊樂二重奏》
5月
31
2017
德國擊樂二重奏(臺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3次瀏覽
陳信祥(自由音樂工作者)

「雙重奏為室內樂最小編制,它能保留樂器間的獨白空間,又可彼此輪流交替唱合」筆者曾在2015年寫下對於雙重奏的見解,兩年之後,德國打擊團體DoubleBeats,讓我再次重溫當時的感受,從獨奏樂段聽見高超技巧;從創意橋段看見兩人默契,獨白時優美音色讓人陶醉,合奏時打擊點,彼此密合、集中,能量彷彿炸裂音樂廳般,聽見另一種很不一樣的打擊樂。

2012年成軍的德國擊樂二重奏(DoubleBeats),是由中國名青年擊樂家范妮以及德國當代擊樂家盧卡斯‧博姆組成。於柏林初登台演出,大受歡迎,接下來隨即受邀參加國際打擊樂藝術節,目前表演足跡遍佈全球;優異的打擊技巧更吸引作曲家為題創作,擴展曲風和曲目數量;同時也改編眾多經典曲目,推廣打擊作品不遺餘力。

現場樂器編排,以及樂曲的選擇【1】,不難想像德國擊樂二重奏對於馬林巴(Marimba)十分狂熱,且極具信心演奏。一首改編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主題詮釋清新,宛如水滴從庭院屋簷,滴滴答答敲打著石階,范妮的擊鍵歌唱性強,樂句總有些許尾韻值得去吮指回味,而盧卡斯輕巧又清晰的觸鍵,明確低音的行進方向,又適時點綴范妮的歌唱;其第五變奏賦格曲式,兩人將主、副題左右拋接及穿梭,像極貪玩的孩童,驚喜又有趣。

蕭邦曾對其學生說過:「如果想學彈琴,必須先學歌唱。」對於蕭邦來說,旋律不僅要美妙的唱出,也要像話語一般,由衷自然說出。德國擊樂二重奏演奏的蕭邦《三首練習曲》,莫名有種微醺感,無法想像打擊樂器能奏出媲美鋼琴音色,甚至說模仿義大利的美聲唱法(bel canto)也不為過。范妮雖音色偏暗,但卻隱約透著光,於〈降E大調練習曲〉感受到,她對於樂句深思熟慮,設計合情合理,唱出的旋律線條尾韻總是吸引著我,宛如曼妙女士撫媚眨眼,令人為之傾倒;盧卡斯的琴聲亮麗、音符粒粒分明,〈降A大調練習曲〉疾如風的演奏,擊點鮮明,輕巧快速彷彿微風從臉上刷過;兩人明暗音色互補,讓獨白可自在遨遊,合奏相互堆疊,大於預料之外。

創意打法一直是打擊團體,欲將作品親近觀眾或者吸引目光的演奏方式之一。史蒂芬・萊許(Steve Reich)《木之音》,德國擊樂二重奏將原為五重奏的作品改編給「兩人四手,外加一台手機」,不僅掌握錯綜複雜的拍子,其中的小驚喜,增加可看性;中國作曲家劉恆《面對面》,形容鬥嘴吵架的打擊作品,兩人也用擊打對方和防禦姿態,敲出動作複雜、默契考驗,但畫面搞笑的詮釋;Avner Dorman《烏達葵普 阿庫布瑞德》也捨棄棒子,用手擊打馬林巴,產生不同聲響,創意滿點。湯摩‧亞里(Tomer Yariv)《陀螺儀》,本以為極限速度的段落,又從落點與落點間奏出更為細碎的擊點,聽者更加血脈噴張;個人覺得稍嫌可惜,為部分樂曲的鬆緊感受拿捏,作品雖感受前所未有的緊張刺激感,但也因樂曲呈現「緊」狀態過久,讓筆者抓不著喘息的空間,以致於部分樂曲只用一種高度看風景,難免感官停滯,總覺得如果稍微喘息保持能量,是否可帶向另一個高度的觀點。

2016年台南藝術節,曾將打擊樂搬進古蹟裡,不僅敲打出多種類的音色,也運用環境素材敲打自然聲響,今年將打擊舞台搬進音樂廳,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曲目,但音樂一樣自然,殘響一樣美妙,如此活用城市的任何舞台,吸引更多群眾走入音樂世界,或許屬於台南特有的城市藝術節,宛如酵母菌般,持續發酵、茁壯中。

註釋

1、兩台馬林巴協放在上舞台的中間。節目單總共8首樂曲,就有3首木琴主奏的樂曲,其餘樂曲也有木琴的身影出現。

《德國擊樂二重奏》

演出|德國擊樂二重奏(DoubleBeats)
時間|2017/05/13,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