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力」是好笑的嗎?《愛在這一刻聯誼會》
12月
20
2021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傻孩子宅急便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1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劉向和Luke組成的傻孩子宅急便,這回帶來了《愛在這一刻聯誼會》。融合戲劇、漫才和大喜利,這部作品以「脫力」為主要訴求,試圖逗笑大家──雖然某些時候,我無法開懷大笑。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下試著自問自答。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兩個單身男子準備為前輩辦聯誼,希望能遇到理想的女性。一開始舞台空著,有舒適的沙發和可愛的玩偶,擺設是一派家居。接著演員們一位提了盒裝披薩,一位以紙箱裝了各種零食進場。他們開始談論適才公車上,大家投向他們的異樣眼光是因為這樣大包小包,好像剛離職、從辦公室搬走,還是⋯⋯褲襠拉鍊沒拉。Luke檢查了自己的狀況──沒問題,休閒褲沒有拉鍊!劉向低頭,發現自己真的沒拉拉鍊,於是陷入苦惱:糟糕,如果我們拉鍊都有拉,就可以確定大家的眼光是針對一大堆手提物而來,但若加上石門水庫這個變數,就很難判斷了,這太令人苦惱啦!

這種無聊的煩惱充斥整場演出。事實上,只要我們對自己的處境觀察敏銳,就會發現日常生活到處都是這種會讓思想飄走的「小抽風口」,直線的敘事和完備的體系在大量孔縫面前就像疊疊樂,被抽掉一個個積木而搖搖欲墜。鑽牛角尖、分神岔題、不斷繞路和各種對事物的極端論法──總之就是「無事化小,小事化大」──在此都是合理而必要的。

在宣傳時,傻孩子宅急便強調這次演出的脫力特質。說到「脫力」,劉向似乎頗喜歡《時效警察》。這部漫不經心的日劇時常被定位成「脫力系」,但脫力作為一種元素,其實也遍布許多不屬於「脫力系」的作品。《四重奏》通常不會被說成「脫力系」作品,可是其中一個已經在劇迷間廣為流傳的橋段也頗脫力:一群人在餐桌上正要開吃炸雞,松田隆平直接擠了檸檬,於是引來高橋一生不滿。松田以為高橋不喜歡炸雞沾了檸檬汁,但高橋表示,重點是擠檸檬之前要先問過大家。在這種情況下,高橋很容易被認為不喜歡檸檬汁,縱使他說這裡的問題無關喜不喜歡檸檬汁,松田也未必會相信。爭論於是開始:就算大家都喜歡檸檬汁好了,松田也只顧慮了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反之,高橋看似顧全他人感受,卻狡詐地不表明自己想法,甚至有用他人感受來隱瞞自己確實不喜歡檸檬汁的嫌疑。

之所以岔這個題,是因為坦白說,我覺得《愛在這一刻聯誼會》的許多段子並不好笑,或者說,不能用「好不好笑」來論。這不是說他們的表演失敗,反而是「脫力法」運用得宜。在「脫力」的概念面前,開懷大笑顯得有些淺薄。脫力的目的與其說是好笑、歡笑或爆笑,不如說是莞爾,而莞爾的本質則是「開竅」:在最平凡的事物中無意間發現可以自體系出逃的孔縫,邏輯於是崩潰,用老派的成語來說,就是「難得糊塗」。《時效警察》的整個時效管理課就是這般存在,松田龍平和高橋一生的檸檬炸雞爭論,以及劉向和Luke好奇路人的異樣眼光究竟出自什麼,也是一樣。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傻孩子宅急便提供)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傻孩子宅急便提供)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還有一個哏,同樣介於好笑和不好笑之間(抱歉,也許我漏了兩位演員及其友人圈和漫才圈的某些脈絡和玩笑):只要對話中,有人被稱讚「聰明」,就必須故作謙遜地表示「一點點、一點點啦」(附帶手勢),隨後在白板記上一筆,表示勝利。這個把綜藝節目的遊戲挪移到戲劇中的手法,因為兩人的「聰明→一點點」比分而瓦解、分散了聯誼的敘事。稍後現點現做的兩位「前輩」到場,也被捲入這場莫名其妙的競賽。

當然,其他段落──尤其是劉向扮成不參加這場聯誼的女生──都有爆笑的成分,但它們和傻孩子宅急便強調的脫力,卻是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也因此,整場表演的質地其實相當混雜,有時讓觀眾抓不到該有的反應。大概因為傻孩子宅急便兩位演員的聰明不只一點點,而是很多點,所以才有這麼多考量,並願意冒險做這樣的嘗試。我們知道,事情想太多就不好笑了。可是我們要好笑,還是會心一笑呢?這就見仁見智了。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

演出|傻孩子宅急便
時間|2021/12/12 13:30
地點|課廳演創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