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糾葛,改作總成新景色《落英》
6月
12
2023
落英(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7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落英》的原著小說中,主人翁葉因為一個莫名的決定,而讓自己的命運一步步陷入無可挽救的危機,身體被困在騰空懸吊崖邊的高級休旅車裡,隨時可能墜落山谷的危機,成為他回顧自己一生奮鬥的契機:窮困而蒼白的童年,狂熱而挫敗的青春,職涯戰場上的衝鋒陷陣,對擁有(事業、愛情)的渴望,和最終的崩毀沈淪。夜霧瀰漫的南橫公路上的一個個彎道,仿若拼搏人生中的一關關試煉,在王定國表面悠緩但充滿內在張力的文字節奏裡,過去和當下,回憶與現實,不停地交叉、對照、呼應,而終於能讓主人翁葉得到領悟:「我不會害怕,我只是非常非常悲傷。」

寫實的場景與敘事,最終有了人生自白的況味,《落英》因此如費茲傑羅的《冬之夢》,成為一則關於青春與中老、夢想與失落、執迷與虛妄的當代寓言。

基於前作《誰在暗中眨眼睛》的成績,我對動見体改編《落英》,有相當高的期待,特別是小說中的獨特場景,不同時空的交錯互文,對文本改編、場面調度、舞台空間,是挑戰,也是突破的機會。

《落英》的改編者,保留了原作的主要內容,卻選擇了不同的敘事策略,更強調人物之間的互動,並從雪的角度,想像書中角色的關係,嘗試填補或延伸在小說主人翁的敘事當中,那些因為迷惘、失落、或羞愧而被掩蓋或略過的細節。在改編的戲劇文本中,葉、駱大海、黃君(黃金達)、和「另一個人」(段珏),都成了雪定義自我的工具,在她的敘事裡,扮演她所設定的角色,以她的存在為前提,建構自己的存在,或因而墜落、消逝。小說中的雪,以冷漠而冷靜的存在,對照出葉充滿鬥志,但實則軟弱的性格,和兩人之間難以跨越的階級差異,在劇場中,卻因為與其他男性的複雜關係,而成為將他帶往挫敗邊緣的引力。

此外,改編者也讓葉以外的其他男性角色(包括胖子),從葉的敘事中獨立出來,各自發聲,因而眾聲喧嘩,而所有角色也因此被統攝於一個小說文本中暗示,但並未寫明的人際網絡當中,成為共同故事的一部份。這樣的作法,改變了原作裡不停返復拉鋸、緊扣讀者情緒的節奏,也同時削弱了在急緩張弛之間,逐漸堆疊的戲劇張力:車禍現場的緊張性,主角(葉)的求生意志,在小說中是推動敘事的動能,在劇場中,卻都成為共同故事的背景。


落英(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劇場版的《落英》,因此成為一則描述人情世故、情感糾葛的浮世繪,而不再是有關青春與中老、夢想與失落、執迷與虛妄的寓言故事。

導演的場面調度,與演員的表演詮釋,因此都必須向心理寫實靠近,嘗試再現角色人物的「真實」樣貌,角色關係與戲劇動作的「合理」發展,整體而論,表現不錯,流暢地說了一個有趣的人生情事,卻淡化了小說原作中,吸引讀者不斷玩味的曖昧與神秘,和主人翁自我剖析的悲劇性。

舞台設計將小說中的主要場景,都搬上了舞台,包括那部懸吊在舞台半空、成為全場視覺焦點的高級休旅車體。只是,個別的場景,包括那片佔據上舞台區域、開滿芒花的河堤,沒有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北藝中心球劇場偌大的舞台,始終感覺空蕩,也無法構成完整的視覺意象,呼應小說題名所暗示的人生彎道主題。特別是演員乘坐的汽車座椅及其功能性,與懸吊空中的汽車車體與其象徵性,在整個演出中,始終各自獨立存在,缺乏有機的關聯,葉最終坐進車子的畫面,因此更顯突兀。就結果而論,球劇場似乎不是《落英》的理想選擇。

我在《誰在暗中眨眼睛》的評論中寫道,文學作品的劇場改編,並無是否恰當信實的問題,而是:「劇場,能否成為小說讀者彼此間,交換「閱讀王定國」經驗的媒介」。《落英》呈現出與前作《誰在暗中眨眼睛》完全不同的風格,創作團隊提出了一個對我來說,比較難以理解的閱讀角度,或甚至是,令我困惑的閱讀經驗。就演出整體而論,《落英》也與動見体(特別是導演符宏征)原來強調內省觀照、以內斂與詩意見長的風格,有明顯差異。

無論對創作者或觀眾來說,這些不同與差異,也就是小說作者所說的:「人生道路總有幾個彎吧」,只是,我們過了這個彎,並沒有陷入不可挽回的困境,而只是看到了不同的風景,雖然我不免會好奇小說作者對這次改編的看法,但那終究只是一個讀者的私心,其實無需自尋煩惱。

因此,我們只需要繼續在劇場中,以不同方式閱讀王定國,感受那豐富的人生況味。

《落英》

演出|動見体
時間|2023/05/28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說無力消解的中年危機,是陽性社會編碼中的缺陷,⋯⋯陰性思維是否得以在間隙中產生?
6月
12
2023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