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糾葛,改作總成新景色《落英》
6月
12
2023
落英(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35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落英》的原著小說中,主人翁葉因為一個莫名的決定,而讓自己的命運一步步陷入無可挽救的危機,身體被困在騰空懸吊崖邊的高級休旅車裡,隨時可能墜落山谷的危機,成為他回顧自己一生奮鬥的契機:窮困而蒼白的童年,狂熱而挫敗的青春,職涯戰場上的衝鋒陷陣,對擁有(事業、愛情)的渴望,和最終的崩毀沈淪。夜霧瀰漫的南橫公路上的一個個彎道,仿若拼搏人生中的一關關試煉,在王定國表面悠緩但充滿內在張力的文字節奏裡,過去和當下,回憶與現實,不停地交叉、對照、呼應,而終於能讓主人翁葉得到領悟:「我不會害怕,我只是非常非常悲傷。」

寫實的場景與敘事,最終有了人生自白的況味,《落英》因此如費茲傑羅的《冬之夢》,成為一則關於青春與中老、夢想與失落、執迷與虛妄的當代寓言。

基於前作《誰在暗中眨眼睛》的成績,我對動見体改編《落英》,有相當高的期待,特別是小說中的獨特場景,不同時空的交錯互文,對文本改編、場面調度、舞台空間,是挑戰,也是突破的機會。

《落英》的改編者,保留了原作的主要內容,卻選擇了不同的敘事策略,更強調人物之間的互動,並從雪的角度,想像書中角色的關係,嘗試填補或延伸在小說主人翁的敘事當中,那些因為迷惘、失落、或羞愧而被掩蓋或略過的細節。在改編的戲劇文本中,葉、駱大海、黃君(黃金達)、和「另一個人」(段珏),都成了雪定義自我的工具,在她的敘事裡,扮演她所設定的角色,以她的存在為前提,建構自己的存在,或因而墜落、消逝。小說中的雪,以冷漠而冷靜的存在,對照出葉充滿鬥志,但實則軟弱的性格,和兩人之間難以跨越的階級差異,在劇場中,卻因為與其他男性的複雜關係,而成為將他帶往挫敗邊緣的引力。

此外,改編者也讓葉以外的其他男性角色(包括胖子),從葉的敘事中獨立出來,各自發聲,因而眾聲喧嘩,而所有角色也因此被統攝於一個小說文本中暗示,但並未寫明的人際網絡當中,成為共同故事的一部份。這樣的作法,改變了原作裡不停返復拉鋸、緊扣讀者情緒的節奏,也同時削弱了在急緩張弛之間,逐漸堆疊的戲劇張力:車禍現場的緊張性,主角(葉)的求生意志,在小說中是推動敘事的動能,在劇場中,卻都成為共同故事的背景。


落英(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劇場版的《落英》,因此成為一則描述人情世故、情感糾葛的浮世繪,而不再是有關青春與中老、夢想與失落、執迷與虛妄的寓言故事。

導演的場面調度,與演員的表演詮釋,因此都必須向心理寫實靠近,嘗試再現角色人物的「真實」樣貌,角色關係與戲劇動作的「合理」發展,整體而論,表現不錯,流暢地說了一個有趣的人生情事,卻淡化了小說原作中,吸引讀者不斷玩味的曖昧與神秘,和主人翁自我剖析的悲劇性。

舞台設計將小說中的主要場景,都搬上了舞台,包括那部懸吊在舞台半空、成為全場視覺焦點的高級休旅車體。只是,個別的場景,包括那片佔據上舞台區域、開滿芒花的河堤,沒有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北藝中心球劇場偌大的舞台,始終感覺空蕩,也無法構成完整的視覺意象,呼應小說題名所暗示的人生彎道主題。特別是演員乘坐的汽車座椅及其功能性,與懸吊空中的汽車車體與其象徵性,在整個演出中,始終各自獨立存在,缺乏有機的關聯,葉最終坐進車子的畫面,因此更顯突兀。就結果而論,球劇場似乎不是《落英》的理想選擇。

我在《誰在暗中眨眼睛》的評論中寫道,文學作品的劇場改編,並無是否恰當信實的問題,而是:「劇場,能否成為小說讀者彼此間,交換「閱讀王定國」經驗的媒介」。《落英》呈現出與前作《誰在暗中眨眼睛》完全不同的風格,創作團隊提出了一個對我來說,比較難以理解的閱讀角度,或甚至是,令我困惑的閱讀經驗。就演出整體而論,《落英》也與動見体(特別是導演符宏征)原來強調內省觀照、以內斂與詩意見長的風格,有明顯差異。

無論對創作者或觀眾來說,這些不同與差異,也就是小說作者所說的:「人生道路總有幾個彎吧」,只是,我們過了這個彎,並沒有陷入不可挽回的困境,而只是看到了不同的風景,雖然我不免會好奇小說作者對這次改編的看法,但那終究只是一個讀者的私心,其實無需自尋煩惱。

因此,我們只需要繼續在劇場中,以不同方式閱讀王定國,感受那豐富的人生況味。

《落英》

演出|動見体
時間|2023/05/28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說無力消解的中年危機,是陽性社會編碼中的缺陷,⋯⋯陰性思維是否得以在間隙中產生?
6月
12
2023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