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繽紛預視凋零《落英》
6月
12
2023
落英(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9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先有中篇小說的〈落英〉後有舞台戲劇版本的《落英》,我也是基於此順序認識這個故事時間短暫,但記憶時間綿延的文本,其肇始於不足以漫長的集體公路之旅,卻回溯了主人公青年至熟成階段的大半生,文字下筆於喃喃自語,在三單頁的篇幅中,主詞由我轉向人物之一,再到他、我、他們,又急道出了人物之二,最後落點在一神秘人身上,如此鋒迴輾轉地說盡出場角色,以致讀者一時片刻無法認清誰是真正的發話者,迫切地欲一探後續,劇場中保留了這種韻律,獨白式的語句紛陳觸發,形象外向的角色大放厥詞,叨絮徘徊不停,反之內斂的主角娓娓婉轉述說,讓渡部分的話語權,跳脫絕對的主從關係,也為改編後的故事擘劃出新意。

文學作品中的場景,主要在現實時間的車上,交雜有回憶時光的芒花河堤,與廟埕中可俯瞰周遭的置高處等,劇場在此基礎上復加了遠景與近景的推移,並在不同的等高線上安插了事件,硬生生地將腦海中由文字建構的影像,於舞台象限中透過空間調度,將原本猶如跑馬燈閃現的平面感,在立體層次間活靈活現了起來,視線第一層為車內聚首的各式角度,男人們的心腹話在此流轉;舞台的內緣像在芒花交錯的記憶深處,早被掩埋的怨懟不滿重新被剝露;仰望的一隅是意外的發生地,危顛而不忍卒睹,其先預存於不可見之處,靜待時機成熟而後現身,也有另一處無論文字與舞台上,都是臨時顯像的鷹架,這些接連出現的天際視角,搬演著主角的英雄形象,但卻無法予人仰之彌高的想望,這個並非天賦而是搶取豪奪而來的英雄外衣,總是壟罩著悲劇的陰翳,以失敗作為武器,玩著輸家的獲勝遊戲,令觀者無法打從心裡認同卻又充滿移情。戲劇將文字影像實體化的過程,採取了多元的景框與視角,經由透視從外而內漸次聚焦,化簡為繁的作法並不與原著違和,讓圖式想像的語意更加豐厚。


落英(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作家筆下的男主角在逆勢中崛起,把不甘心與飲恨化作成功的養分,但無可避免的厄運仍如影隨形,感情的挫敗、工作的危機莫不干擾他的命運,試圖削減他的父權勢力,悲劇英雄的形象是否有令他跨出開明懷柔的一步,進而反思陽性霸權的墮落,改編後的劇本在此節點上以逆反方式,更迭了傳統的穩固狀態,原文中引起主人公與他的情敵間競爭的一介女子,有著溫婉性格與優良家世,在雄性目光中猶如女神一般的存在,戲劇中轉折了這個設定,令她向蕩婦的隊伍靠攏,身為全劇中的唯一女性演員,先是演繹了情婦,後裝扮為驚鴻一瞥的母親與面試官,促成角色的多樣性,被賦予了周旋於共聚一堂男子之間的身段,她轉化被標的為贏家獎勵的物質性,多了一些陰性身分的血肉,然而混和著情慾自主的嶄新個性,是否有讓女性的角色更為立體,雖不盡然有完善的鋪陳,但仍把順從化作積極的抵抗,衝擊由陽性社會所建構的應為女子樣態。

若說無力消解的中年危機,是陽性社會編碼中的缺陷,其中對於性別意識的蒙昧、無法洞察他者的心理狀態,及一廂情願的依附,暗示了勢力的消長,但陰性思維是否得以在間隙中產生,就我而言敘述的動態,似乎更往人類的心性而去,雖然卑微仍保有寬宥,無關乎性別僅是中性的人性光輝,在陽極必衰、陰轉而盛的調和中,再度找到一個居中的出口,就像在依想像力構作的小說,與必須被演出的劇本之間,再造另闢蹊徑的故事。

《落英》

演出|動見体
時間|2023/05/27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在《誰在暗中眨眼睛》的評論中寫道,文學作品的劇場改編,並無是否恰當信實的問題,而是:「劇場,能否成為小說讀者彼此間,交換「閱讀王定國」經驗的媒介」。
6月
12
2023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