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蛋糕上的藝術糖衣《激膚》、《揮別》、《停格》
3月
02
2017
激膚(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5次瀏覽
朱殷秀(自由藝術工作者)

睽違15年未到台灣演出的荷蘭舞蹈劇場(NDT),四位不同的編舞家(《停格》由兩位編舞家共同編導)帶來三支舞作分別為《激膚》《揮別》《停格》,三支舞像三首詩,看似不同又彼此相關,其中連結點是此次來台最引人注目,同樣來自台灣的舞者:吳孟珂。可以想像在家鄉跳舞這件事情對於舞團和舞者重要性,因此編排上吳孟珂參予了三支舞作,透過舞作傳達出他們的文化。

《激膚》為編舞者Marco Goecke對龐克教母Patti Smith致敬作品,開門見山的音樂看似輕柔實而爆裂,如同舞者的肢體:快速,精確,直接。舞團總監Paul Lightfoot形容此作品強而有力且爆發性強,很像NDT。僵硬的肢體動作與patti吟唱式的柔軟音樂相呼應,從音樂第一拍與舞者連接瞬間的確可以感覺到強烈的企圖心,音樂多半是慢板而以鋼琴為主的作品,令人感到驚喜的是編舞家選擇的音樂大多是patti較冷門的歌曲,有些甚至是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曲,通常專輯裡的最後一首歌曲個性是比較孤僻的,容易令人遺忘,而此編舞者的作品通常是獨舞或雙人舞,作品的氛圍較為孤單,會選用這麼冷門的音樂好像也不是太令人意外。九位舞者多數時間仍以單人在場上solo居多,透過獨舞可以看出舞者的不同,明顯感覺到這點的是因為吳孟珂,雖動作編排上同樣是激烈反覆性高且較為剛硬的動作,但吳孟珂於其他舞者,同樣激烈卻意外多了份柔軟。龐克的叛逆味道則表現在舞者穿佈滿刺青的服裝上,舞者內在情緒透過肢體令刺青圖騰火焰般噴射,像是種烙印般印在觀眾眼底。

《激膚》如果屬於力氣那《揮別》就是內功。《揮別》為編舞家Crystal Pite因友人經歷有感而發的作品,特點是崩毀與死亡,是三作品中最沉重的,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不同《激膚》此舞作較為深層且內斂,舞者彼此的連結性是三作品中最高,舞者像水滴,八顆水滴串成一條帶領觀眾流動的河流,時而平穩時而碰撞石頭,此作品也是故事性最為豐富的一個,極簡的服裝色調,音樂,視覺,聽覺、透過舞者讓觀眾自己讀出故事的對白。大型布景為畫面主軸,隨著表演者移動所產生波動,同時也運用了光與影,不管是隱藏於布景中的閃電或是布景後第三者視線的畫面,視覺效果都為之強烈。《揮別》像是告別,關於告別得要慢慢的走,像刺繡般的說再見,沿途撒下的哀傷如同麵包屑,隨觀眾的撿拾與吞食,消化我將離你而去/我將失去你的捨不得。

第三作品《停格》則是駐團編舞家Paul Lightfoot&Sol Leon共同創作,不同於前兩隻舞作的開門見山,此舞以口白鋪序隨即投以大型影像,隨著影像幕起舞者動作,讓人有慢慢打開禮物盒的感覺也像是守門人般帶領觀眾進入。影像中的女孩是編舞家的女兒,整個影像效果不禁令人聯想到荷蘭畫家楊‧維梅爾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用女孩的視線檢視環境的變化,此舞較為古典、優雅和前兩支作品截然不同,同樣重視覺,不同《揮別》此視覺更偏美學,利用粉末做媒介,跟隨舞者的肢體飛揚華麗的視覺感觀,整個空間像被按下暫停的凝結,粉末飛揚的瞬間與凝結的永恆,舞者緩慢且俐落的動作與慢速影像呼應搭配極簡作曲家Max Richter音樂裡的滄桑遼闊,豐富且壓抑,詩意濃厚,使之震撼。

季利安的根,長出不一樣的枝枒並茁壯成粗大的樹幹,繼續支撐,如果你今年只觀賞一場演出,荷蘭舞蹈劇場絕對是必看的選擇 ,今年不只會看一場演出,但NDT絕對是今年最精彩之一,即使今年才剛開始。

《激膚》

演出|荷蘭舞蹈劇場
時間|2017/02/24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