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蛋糕上的藝術糖衣《激膚》、《揮別》、《停格》
3月
02
2017
激膚(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1次瀏覽
朱殷秀(自由藝術工作者)

睽違15年未到台灣演出的荷蘭舞蹈劇場(NDT),四位不同的編舞家(《停格》由兩位編舞家共同編導)帶來三支舞作分別為《激膚》《揮別》《停格》,三支舞像三首詩,看似不同又彼此相關,其中連結點是此次來台最引人注目,同樣來自台灣的舞者:吳孟珂。可以想像在家鄉跳舞這件事情對於舞團和舞者重要性,因此編排上吳孟珂參予了三支舞作,透過舞作傳達出他們的文化。

《激膚》為編舞者Marco Goecke對龐克教母Patti Smith致敬作品,開門見山的音樂看似輕柔實而爆裂,如同舞者的肢體:快速,精確,直接。舞團總監Paul Lightfoot形容此作品強而有力且爆發性強,很像NDT。僵硬的肢體動作與patti吟唱式的柔軟音樂相呼應,從音樂第一拍與舞者連接瞬間的確可以感覺到強烈的企圖心,音樂多半是慢板而以鋼琴為主的作品,令人感到驚喜的是編舞家選擇的音樂大多是patti較冷門的歌曲,有些甚至是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曲,通常專輯裡的最後一首歌曲個性是比較孤僻的,容易令人遺忘,而此編舞者的作品通常是獨舞或雙人舞,作品的氛圍較為孤單,會選用這麼冷門的音樂好像也不是太令人意外。九位舞者多數時間仍以單人在場上solo居多,透過獨舞可以看出舞者的不同,明顯感覺到這點的是因為吳孟珂,雖動作編排上同樣是激烈反覆性高且較為剛硬的動作,但吳孟珂於其他舞者,同樣激烈卻意外多了份柔軟。龐克的叛逆味道則表現在舞者穿佈滿刺青的服裝上,舞者內在情緒透過肢體令刺青圖騰火焰般噴射,像是種烙印般印在觀眾眼底。

《激膚》如果屬於力氣那《揮別》就是內功。《揮別》為編舞家Crystal Pite因友人經歷有感而發的作品,特點是崩毀與死亡,是三作品中最沉重的,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不同《激膚》此舞作較為深層且內斂,舞者彼此的連結性是三作品中最高,舞者像水滴,八顆水滴串成一條帶領觀眾流動的河流,時而平穩時而碰撞石頭,此作品也是故事性最為豐富的一個,極簡的服裝色調,音樂,視覺,聽覺、透過舞者讓觀眾自己讀出故事的對白。大型布景為畫面主軸,隨著表演者移動所產生波動,同時也運用了光與影,不管是隱藏於布景中的閃電或是布景後第三者視線的畫面,視覺效果都為之強烈。《揮別》像是告別,關於告別得要慢慢的走,像刺繡般的說再見,沿途撒下的哀傷如同麵包屑,隨觀眾的撿拾與吞食,消化我將離你而去/我將失去你的捨不得。

第三作品《停格》則是駐團編舞家Paul Lightfoot&Sol Leon共同創作,不同於前兩隻舞作的開門見山,此舞以口白鋪序隨即投以大型影像,隨著影像幕起舞者動作,讓人有慢慢打開禮物盒的感覺也像是守門人般帶領觀眾進入。影像中的女孩是編舞家的女兒,整個影像效果不禁令人聯想到荷蘭畫家楊‧維梅爾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用女孩的視線檢視環境的變化,此舞較為古典、優雅和前兩支作品截然不同,同樣重視覺,不同《揮別》此視覺更偏美學,利用粉末做媒介,跟隨舞者的肢體飛揚華麗的視覺感觀,整個空間像被按下暫停的凝結,粉末飛揚的瞬間與凝結的永恆,舞者緩慢且俐落的動作與慢速影像呼應搭配極簡作曲家Max Richter音樂裡的滄桑遼闊,豐富且壓抑,詩意濃厚,使之震撼。

季利安的根,長出不一樣的枝枒並茁壯成粗大的樹幹,繼續支撐,如果你今年只觀賞一場演出,荷蘭舞蹈劇場絕對是必看的選擇 ,今年不只會看一場演出,但NDT絕對是今年最精彩之一,即使今年才剛開始。

《激膚》

演出|荷蘭舞蹈劇場
時間|2017/02/24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