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蛋糕上的藝術糖衣《激膚》、《揮別》、《停格》
3月
02
2017
激膚(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0次瀏覽
朱殷秀(自由藝術工作者)

睽違15年未到台灣演出的荷蘭舞蹈劇場(NDT),四位不同的編舞家(《停格》由兩位編舞家共同編導)帶來三支舞作分別為《激膚》《揮別》《停格》,三支舞像三首詩,看似不同又彼此相關,其中連結點是此次來台最引人注目,同樣來自台灣的舞者:吳孟珂。可以想像在家鄉跳舞這件事情對於舞團和舞者重要性,因此編排上吳孟珂參予了三支舞作,透過舞作傳達出他們的文化。

《激膚》為編舞者Marco Goecke對龐克教母Patti Smith致敬作品,開門見山的音樂看似輕柔實而爆裂,如同舞者的肢體:快速,精確,直接。舞團總監Paul Lightfoot形容此作品強而有力且爆發性強,很像NDT。僵硬的肢體動作與patti吟唱式的柔軟音樂相呼應,從音樂第一拍與舞者連接瞬間的確可以感覺到強烈的企圖心,音樂多半是慢板而以鋼琴為主的作品,令人感到驚喜的是編舞家選擇的音樂大多是patti較冷門的歌曲,有些甚至是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曲,通常專輯裡的最後一首歌曲個性是比較孤僻的,容易令人遺忘,而此編舞者的作品通常是獨舞或雙人舞,作品的氛圍較為孤單,會選用這麼冷門的音樂好像也不是太令人意外。九位舞者多數時間仍以單人在場上solo居多,透過獨舞可以看出舞者的不同,明顯感覺到這點的是因為吳孟珂,雖動作編排上同樣是激烈反覆性高且較為剛硬的動作,但吳孟珂於其他舞者,同樣激烈卻意外多了份柔軟。龐克的叛逆味道則表現在舞者穿佈滿刺青的服裝上,舞者內在情緒透過肢體令刺青圖騰火焰般噴射,像是種烙印般印在觀眾眼底。

《激膚》如果屬於力氣那《揮別》就是內功。《揮別》為編舞家Crystal Pite因友人經歷有感而發的作品,特點是崩毀與死亡,是三作品中最沉重的,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不同《激膚》此舞作較為深層且內斂,舞者彼此的連結性是三作品中最高,舞者像水滴,八顆水滴串成一條帶領觀眾流動的河流,時而平穩時而碰撞石頭,此作品也是故事性最為豐富的一個,極簡的服裝色調,音樂,視覺,聽覺、透過舞者讓觀眾自己讀出故事的對白。大型布景為畫面主軸,隨著表演者移動所產生波動,同時也運用了光與影,不管是隱藏於布景中的閃電或是布景後第三者視線的畫面,視覺效果都為之強烈。《揮別》像是告別,關於告別得要慢慢的走,像刺繡般的說再見,沿途撒下的哀傷如同麵包屑,隨觀眾的撿拾與吞食,消化我將離你而去/我將失去你的捨不得。

第三作品《停格》則是駐團編舞家Paul Lightfoot&Sol Leon共同創作,不同於前兩隻舞作的開門見山,此舞以口白鋪序隨即投以大型影像,隨著影像幕起舞者動作,讓人有慢慢打開禮物盒的感覺也像是守門人般帶領觀眾進入。影像中的女孩是編舞家的女兒,整個影像效果不禁令人聯想到荷蘭畫家楊‧維梅爾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用女孩的視線檢視環境的變化,此舞較為古典、優雅和前兩支作品截然不同,同樣重視覺,不同《揮別》此視覺更偏美學,利用粉末做媒介,跟隨舞者的肢體飛揚華麗的視覺感觀,整個空間像被按下暫停的凝結,粉末飛揚的瞬間與凝結的永恆,舞者緩慢且俐落的動作與慢速影像呼應搭配極簡作曲家Max Richter音樂裡的滄桑遼闊,豐富且壓抑,詩意濃厚,使之震撼。

季利安的根,長出不一樣的枝枒並茁壯成粗大的樹幹,繼續支撐,如果你今年只觀賞一場演出,荷蘭舞蹈劇場絕對是必看的選擇 ,今年不只會看一場演出,但NDT絕對是今年最精彩之一,即使今年才剛開始。

《激膚》

演出|荷蘭舞蹈劇場
時間|2017/02/24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