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不和諧對講・第一講「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
8月
25
2015
TT不和諧對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0次瀏覽

創作X評論X觀察 多方交鋒 異聲共振

「TT不和諧對講」焦點座談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劃,希冀跳脫評論單向發聲,在各抒己見、雜聲異言中,開展思辯的廣度與深度。

每季一回,由評論人、觀察人、創作人多方對話,不求一致和解,為論述和創作打開天窗說亮話。

活絡議題/意見交流,創造聚焦/失焦

形塑和諧/不和諧的公共討論空間


首發上場

「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

關於田野調查、社會議題與戲劇創作的進行式發展、影響與批評


與談名單

創作人:許瑞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汪兆謙(阮劇團團長)

評論人:陳泰松(藝評人)、郭亮廷(劇評人)

觀察人:莫兆忠(澳門足跡劇場創作與評論人)

主持人:周伶芝


時間:9/02(三),晚上七點~九點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三樓排練場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現場將備有簡單茶水,歡迎自備環保杯)

報名聯結:http://ppt.cc/jk6F2

主辦單位:表演藝術評論台

合辦單位:牯嶺街小劇場


延伸閱讀:

台南大學戲劇與創作學系《來自星海的約定》

兩廳院售票頁面

http://ppt.cc/qOSv9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utndramashow

南大校園報導

http://www2.nutn.edu.tw/epaper/e_paper_ser.asp?id=2159

http://uutw.com.tw/shownew.asp?id=25265&model=E&page=4

大話新聞(影像,片段導演訪問)

http://times-bignews.com/content.php?t=29233

演出新聞稿

http://ppt.cc/PrEGm

記者會片段(影像)

http://ppt.cc/ryR05

藝評台評論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284

阮劇團《家的妄想》

劇團網頁

http://ourtheatre.net/portfolio/#

劇團粉絲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chayiruan

藝術節網頁

http://www.taipeifestival.org.tw/FilmContent.aspx?ID=422

PAR表演藝術雜誌(廖俊逞)

http://ppt.cc/k2iJ2

中時(汪宜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6000441-260115

香港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http://ppt.cc/a6JxY

吉米布蘭卡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5/08/2015.html

藝評台(黃佩蔚)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605

藝評台(林乃文)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619

ARTalks(紀慧玲)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jhl/2015081501

三缺一劇團「土地計畫」

藝評台(吳政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296

ARTalks(紀慧玲)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jhl/2014120901

藝評台(鴻鴻)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082

藝評台(白斐嵐)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112

ARTalks(郭亮廷)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klt/2015010904

PAR表演藝術雜誌(鍾喬)

https://tw.news.yahoo.com/%E4%BB%8B%E6%96%BC%E5%8A%87%E5%A0%B4-%E7%8F%BE%E8%A1%A8%E8%88%87%E7%8F%BE%E5%AF%A6%E4%B9%8B%E9%96%93-134005816.htm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