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進入21世紀的修行輿圖《十牛圖》
9月
19
2011
十牛圖(莫比斯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1次瀏覽
林乃文

劇名「十牛圖」和團名「莫比斯圓環」一樣屬於冷僻典故,通常經過解釋才讓人恍然大悟。「十牛圖」為一組十幅牧牛圖,比喻禪宗修行的不同境界(註)。

對禪宗不甚熟悉的人,或許因對「蘆洲李宅」的環境劇場有所期待而來。台灣的歷史很短,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就稱得上古蹟;三落九廳六十房完完整整坐落在大台北地區更顯稀有。有前年在景美人權園區的《2012》做口碑,不禁令人好奇「莫比斯圓環公社」這次將利用這座清代古厝,做何種形式的展演?是否會讓古蹟說話?

下午四點鐘開演,天還大亮,九月的太陽熱力猶強,沒陰影的半邊觀眾席沒人肯坐,寧可立在草地上。開演五分鐘後,我心中驚呼:莫非這是「文化」版的「鐵獅玉玲瓏」?絲毫不打「禪曰不可說」的高空,說文解字皆厘頭邏輯,淺白通俗是喜鬧劇的梗­。但我如此比喻並無貶損之意,也不是不愛看聳擱有力的「鐵獅玉玲瓏」,只是市井通俗娛樂橋段,在街巷交會的空地,鬧熱人群擁簇的路口演出,不是更對味嗎?李厝前埕天空地闊,演員說話再用力、動作再誇張,都很容易被清風綠草吹散,一不小心,觀眾的心思就飄到雲朵或樹梢……,總之可以分心的地方太多了。

看過「十牛圖」樸實無華的原畫筆觸之後,多少可以理解導演所要的味道,與何以古樸典雅的民間古厝。舖竹席當舞台、搬條凳、竹椅當座席,道具的選擇:雞籠、鐵火盆、布幔、竹竿和木片……,化繁為簡地應用,外表樸拙,中藏巧思,全都對這個味­----十二世紀的農業中國。

牛是農村社會日常之物,「十牛圖」以牧牛比喻禪修很自然。搬到二十一世紀解釋何謂「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材料變成另一番切身俗事:負心男與傷心女,男歡女愛,配偶日久生厭……;中間還穿插了一段「台灣史」:原住民、漢人、荷蘭人、鄭成功、施琅、滿清、日本人、國民政府軍,上台輪番摔角,意喻不言自明。

與台灣混亂的族群認同有拼的,是輪番上陣來的種種表演形式:說書、定場詩、肢體劇場、偶戲、話劇、杖頭偶、戲劇治療劇場。感覺確實有個「貪圖很多形式的導演」。一段說書,配一段演戲,用的是「看圖說話」的邏輯;然圖是圖,話是話,語言和意象分頭使力,趣味顯得零散。雖編劇有上來燒劇本謝罪,仍難以讓人一笑泯之。原意歪打正著,禪機乍露;但淺言處處,與禪之留白美學殊異。

整體來說這部作品有頗深遠的意圖。香港籍導演,與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加拿大,和台灣漢族、原住民演員,已有如族群大合奏。個人很喜歡”frame”(框架)這個比喻;不透過框,看不懂一幅圖畫;不透過「我」,理解不了外面的世界;不同族群的你我,都難以掙脫各自族群記憶的囿限,每一方理解的現實都不是全面。與其他族群相遇的真諦,不在征服,而是藉以洞悉框架之所在,有所突破。

其實最需要「戲劇治療」的是整個台灣社會。我忍不住想,假如各個族群都能藉角色扮演,互換立場,也透過別人的記憶框架檢視歷史社會,是非曲直,公理正義,或許會有另一番感受。許多對立都可以不必要。

全戲分三部分,宛如修行有階段,敷演故事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觀眾起身走進李宅內部,整個古厝宛若一座立體劇場,聲音和動作無言瀰漫其中。最後一起走出宅邸,在半月池邊聽苑裡來的老樂師彈唱月琴,大家吃月餅、水果,喝涼茶,等待月出,讓一切界線泯滅於無形。彷彿在呼應從追尋到俱忘之後,「返本還源」和「入廛垂手」的結尾。

註:「十牛圖」基本上為一圖配一頌構成,共十幅牧牛圖,比喻禪宗修行的不同境界,自宋代流傳至今約一千年,有幾個版本,莫比斯用的是廓庵師遠的版本,順序為「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有人認為人、牛之間比喻修行者和道的關係,有人認為心與性的對立,或自我和本我的融和,不一而足。

《十牛圖》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1/9/17  16:00
地點|新北市蘆洲李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肥力  
導演費了莫大的力氣,以禪的理念,貫穿整個大宅,同時反覆叩問何為劇場。利用環境劇場之名拆解環境與劇場的固有信念,也利用禪,拆解禪與空的迷思。(肥力)
10月
15
2011
這一切「技藝」的豐富展現,最終只為不厭其煩,訴說驗證其禪宗哲學,無種族、無國界之無所不在。(謝東寧)
9月
19
2011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