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紀進入21世紀的修行輿圖《十牛圖》
9月
19
2011
十牛圖(莫比斯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4次瀏覽
林乃文

劇名「十牛圖」和團名「莫比斯圓環」一樣屬於冷僻典故,通常經過解釋才讓人恍然大悟。「十牛圖」為一組十幅牧牛圖,比喻禪宗修行的不同境界(註)。

對禪宗不甚熟悉的人,或許因對「蘆洲李宅」的環境劇場有所期待而來。台灣的歷史很短,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就稱得上古蹟;三落九廳六十房完完整整坐落在大台北地區更顯稀有。有前年在景美人權園區的《2012》做口碑,不禁令人好奇「莫比斯圓環公社」這次將利用這座清代古厝,做何種形式的展演?是否會讓古蹟說話?

下午四點鐘開演,天還大亮,九月的太陽熱力猶強,沒陰影的半邊觀眾席沒人肯坐,寧可立在草地上。開演五分鐘後,我心中驚呼:莫非這是「文化」版的「鐵獅玉玲瓏」?絲毫不打「禪曰不可說」的高空,說文解字皆厘頭邏輯,淺白通俗是喜鬧劇的梗­。但我如此比喻並無貶損之意,也不是不愛看聳擱有力的「鐵獅玉玲瓏」,只是市井通俗娛樂橋段,在街巷交會的空地,鬧熱人群擁簇的路口演出,不是更對味嗎?李厝前埕天空地闊,演員說話再用力、動作再誇張,都很容易被清風綠草吹散,一不小心,觀眾的心思就飄到雲朵或樹梢……,總之可以分心的地方太多了。

看過「十牛圖」樸實無華的原畫筆觸之後,多少可以理解導演所要的味道,與何以古樸典雅的民間古厝。舖竹席當舞台、搬條凳、竹椅當座席,道具的選擇:雞籠、鐵火盆、布幔、竹竿和木片……,化繁為簡地應用,外表樸拙,中藏巧思,全都對這個味­----十二世紀的農業中國。

牛是農村社會日常之物,「十牛圖」以牧牛比喻禪修很自然。搬到二十一世紀解釋何謂「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材料變成另一番切身俗事:負心男與傷心女,男歡女愛,配偶日久生厭……;中間還穿插了一段「台灣史」:原住民、漢人、荷蘭人、鄭成功、施琅、滿清、日本人、國民政府軍,上台輪番摔角,意喻不言自明。

與台灣混亂的族群認同有拼的,是輪番上陣來的種種表演形式:說書、定場詩、肢體劇場、偶戲、話劇、杖頭偶、戲劇治療劇場。感覺確實有個「貪圖很多形式的導演」。一段說書,配一段演戲,用的是「看圖說話」的邏輯;然圖是圖,話是話,語言和意象分頭使力,趣味顯得零散。雖編劇有上來燒劇本謝罪,仍難以讓人一笑泯之。原意歪打正著,禪機乍露;但淺言處處,與禪之留白美學殊異。

整體來說這部作品有頗深遠的意圖。香港籍導演,與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加拿大,和台灣漢族、原住民演員,已有如族群大合奏。個人很喜歡”frame”(框架)這個比喻;不透過框,看不懂一幅圖畫;不透過「我」,理解不了外面的世界;不同族群的你我,都難以掙脫各自族群記憶的囿限,每一方理解的現實都不是全面。與其他族群相遇的真諦,不在征服,而是藉以洞悉框架之所在,有所突破。

其實最需要「戲劇治療」的是整個台灣社會。我忍不住想,假如各個族群都能藉角色扮演,互換立場,也透過別人的記憶框架檢視歷史社會,是非曲直,公理正義,或許會有另一番感受。許多對立都可以不必要。

全戲分三部分,宛如修行有階段,敷演故事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觀眾起身走進李宅內部,整個古厝宛若一座立體劇場,聲音和動作無言瀰漫其中。最後一起走出宅邸,在半月池邊聽苑裡來的老樂師彈唱月琴,大家吃月餅、水果,喝涼茶,等待月出,讓一切界線泯滅於無形。彷彿在呼應從追尋到俱忘之後,「返本還源」和「入廛垂手」的結尾。

註:「十牛圖」基本上為一圖配一頌構成,共十幅牧牛圖,比喻禪宗修行的不同境界,自宋代流傳至今約一千年,有幾個版本,莫比斯用的是廓庵師遠的版本,順序為「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有人認為人、牛之間比喻修行者和道的關係,有人認為心與性的對立,或自我和本我的融和,不一而足。

《十牛圖》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1/9/17  16:00
地點|新北市蘆洲李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肥力  
導演費了莫大的力氣,以禪的理念,貫穿整個大宅,同時反覆叩問何為劇場。利用環境劇場之名拆解環境與劇場的固有信念,也利用禪,拆解禪與空的迷思。(肥力)
10月
15
2011
這一切「技藝」的豐富展現,最終只為不厭其煩,訴說驗證其禪宗哲學,無種族、無國界之無所不在。(謝東寧)
9月
19
2011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