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劇場的哲學家《十牛圖》
9月
19
2011
十牛圖(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0次瀏覽
謝東寧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是台灣相當難以定位之表演團體,雖然歸類為文建會戲劇類的表演扶植團隊,但其成立以來的作品卻包括了舞蹈、音樂劇場、現代劇場和環境劇場,並且國際化的足跡,遍佈香港、北京、泰國、韓國、波蘭各地。

其劇團核心成員,人稱阿海的張藝生也是傳奇,之前在香港搞反叛的民眾劇場,演藝學院導演組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選擇了台灣優劇場從零開始,待了十年離開後,一邊拜師林谷芳老師,就讀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一邊創立了自己的劇團。

必須回首阿海的這劇場歷程,再來看其近日發表的作品《十牛圖》,才能發現,如果說藝術家著重的是特定的「技」與「藝」,那麼這個作品的核心,已經是超越形式的「哲學」層次,可以說,阿海是「東方劇場的哲學家」。

《十牛圖》原是是中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十張圖示,簡單來說,是牧人與牛之間的十種關係,禪宗以小見大暗喻人生之哲理。那麼這種「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層層領悟道理,又如何在劇場中顯現呢?

導演選擇了在公寓大樓包圍下,獨立遺世的蘆洲百年古宅的三座四合院為劇場,並且不動用燈光、搭景舞台,選擇在下午四到六點的自然天光,完全以原貌展現場景其百年來的呼吸、作息。但是演出的動線則以聚(院前)、開(眾聽堂)、合(池畔草地)的行進,配合理性(故事)、感性(音樂、舞蹈)與和諧性(喝茶、分享)的演出結構,用層層疊疊但卻不露痕跡的手法,一而再訴說著同一主題──「放空」。

所以說無論是在第一部份,在院前如同民間野台戲班,演員賣力搬演,包含屋主李氏家族歷史、台灣四百年歷史、族群衝突融合、個人生活情愛、劇團戲劇搬演…等諸多任意跳接輕鬆故事;或者進入眾聽堂,隨意走動發現之印度心靈舞蹈、加拿大、原住民山海吟唱、佛教寺廟頌缽、蒙古馬頭琴、喉音演唱、中國橫笛、台灣月琴…等藝術世界一家意象;及第三部份走到湖邊草地,聽氣勢磅礡的擊鼓陣,加上眾藝術家們的即興演唱,而此時觀眾們邊喝茶、邊欣賞,走出劇場回到生活;直到最後,點出全劇「如夢幻泡影」主題之稍縱即逝沙畫表演。這一切「技藝」的豐富展現,最終只為不厭其煩,訴說驗證其禪宗哲學,無種族、無國界之無所不在。

不過,這一切的演出,似乎都是順向的和諧邏輯,比照真實的人生,恐怕不可能如此一廂情願,而且難道逆向的惡、醜、暴力(或者如西方的七宗罪)……等等,不是人類無所逃避的自我部份嗎?這恐怕是值得阿海思考、挑戰的下一步。

《十牛圖》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1/9/12 16:00
地點|新北市蘆洲李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肥力  
導演費了莫大的力氣,以禪的理念,貫穿整個大宅,同時反覆叩問何為劇場。利用環境劇場之名拆解環境與劇場的固有信念,也利用禪,拆解禪與空的迷思。(肥力)
10月
15
2011
牛是農村社會日常之物,「十牛圖」以牧牛比喻禪修很自然。搬到二十一世紀解釋何謂「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材料變成另一番切身俗事……(林乃文)
9月
19
2011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