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可能與創作的本質《利維坦2.0》
11月
29
2016
利維坦2.0(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22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編劇簡莉穎的《利維坦2.0》,我大概會說,這是一場「把房子蓋好,然後又痛快地拆了它」的一齣戲吧。或許,想到BL音樂劇,必定有很多人會回憶起《新社員》。不過,除了整體的BL(Boy’s Love)、類中二【1】的主題設定外,兩部BL音樂劇在調性上卻是有著些許的差距。《新社員》走的是校園愛情喜劇路線,即便它仍舊感動人心;《利維坦2.0》卻是有些嚴肅,處理人面對愛(人)的消逝,該如何面對的過程。不過,我對《利維坦2.0》的理解其實並不僅止於表面那般容易,因為,整部劇作除了劇情需要滿足腐女、宅男、迷妹等不同族群觀眾之外,從戲的結構以及故事底下的隱喻繼續探究,或許簡莉穎更想說的可能是「想像的可能」與「創作的本質」。

《利維坦2.0》演出全長約三小時,上半場九十分鐘是一場漫長的建構。劇情開始,雅典娜(張念慈飾)為了找尋天天陪著她聊天、創作的虛擬朋友「利維坦1.0」,闖入了原北堂公園,遇見了207(石家宇飾)、209(高華麗飾)、雲豹(沈威年飾)、渡渡鳥(鮑奕安飾)、袋狼(楊奇殷飾)。因為209無法從情人241在獄中死去的事實中走出來,喜歡著209的袋狼便創造了「利維坦2.0」試圖讓209回憶過去,繼續與過去生活。不過,「利維坦2.0」畢竟是創造出來的「記憶」與「虛擬裝置」,無法如同真人那般真實,仍舊沒有肌膚、沒有軀殼,僅只是虛幻的想像,更重要的是,「利維坦2.0」的記憶也只是袋狼為滿足自我所擇選出來的美好記憶罷了。

編劇在上半場建構出了人物們的立體形象,也花了非常多筆墨在滿足迷妹、腐女們(可能也有宅男們?)的心。諸如原北堂練武的場面、渡渡鳥的Drag Queen Show,還有肌肉餅乾歌舞,讓整齣戲充滿笑料,也變得更加地吸睛。上半場結束後,或許有許多人找到了自己所投射的人物,又或還抓不到一點頭緒,但下半場開始,便拆解了我對上半場的所有想像,也似乎明白了劇作家的企圖。為了找尋「利維坦2.0」失去的記憶,原北堂五人跟從雅典娜的引導,決定從「關鍵字」中搜尋,找尋241真正的樣貌以及黑牢那段消逝的記憶。直到最後發現了袋狼是刪除那段記憶的始作俑者,但是其他人為找回那段記憶卻陷入記憶的漩渦之中,雅典娜與袋狼決定,用雅典娜所寫的同人小說,最為引導人物重新經歷故事、找尋故事情節的方法,演唱〈尋找與取代〉這首歌,開始重新為故事中的人物重整樣貌,找尋屬於人物的經歷與人生:

「我的人生都在Word裡,你們的人生也將從word誕生。

從不敢說了解你們的全貌,你們原本是存在於太虛,召喚了我的心。」【2】

當這首歌一唱,很多的謎底開始一一解答。對雅典娜而言,她將自己的小說中一個一個形塑出來的角色,全部取代為207、209、渡渡鳥、雲豹、袋狼,從第一版創作走向第二版創作,她接著演唱「將一部分的你們定型,我小小的心,守著大大的你們,再召喚更多作者加入。先來的叫原創,後到二創同人。故事可以重現故事,比你經歷的真實更接近真實。」似乎從此能夠漸漸明白,原來這是一曲拆解上半場所有人物建構,進而再造並延伸的歌曲,作為「二創同人」之作,劇情進而演繹出更多屬於雅典娜所想像的畫面,甚至在接近劇末,那些虛擬人物跟著雅典娜與上半場的設定,走出屬於他們的立體樣貌,他們所想像的241(黃緣文飾)也因此漸漸明確,並從觀眾席走了下來。

雅典娜讓原北堂五人經歷了一場與上半場人物建構中不同的情節,讓每個都期待「愛」的人物經歷了各種不同的可能,完成了這些人物在上半場不能完成的心願,讓「各種愛的可能,成為最美的記憶!」在這裡,完全感受到了雅典娜對筆下人物的鍾情,不過,事實上,再從雅典娜這個人物向上觀看,正有個浪漫的編劇簡莉穎的存在,指揮著劇本走向。在《利維坦2.0》這個作品中,故事的重現和想像是三個層次的,一是雅典娜走進劇中虛擬人物的世界(上半場)的發展和想像;二是雅典娜藉由同人的小說取代上半場稍嫌苦澀的情節發展,做為自己的想像;第三層是簡莉穎所創作的《利維坦2.0》,藉由書寫讓劇中人物自行發展、運行,從屬於雅典娜的版本1.0到後來的2.0,「重現故事」表現出創作者對原故事中某些人物角色的喜愛,並進一步豐滿、完成一部新的作品的想像。

會進一步做這一層推敲,大概從〈尋找與取代〉這首歌,以及雅典娜與「媽咪」(影像演出:趙逸嵐)視訊的劇情中,雅典娜對媽咪哭訴自己對創作的人物的距離太近,導致她無法寫出客觀的情節發展,同時也表現出愛上虛擬人物的人們(特別是各種類型的創作者)的浪漫情懷,儼然為讀者、創作者發聲,建構出一個屬於創作者與讀者的想像世界。簡莉穎「讓故事重現故事」,利用《利維坦2.0》這部劇作創造出身為劇作家對自己筆下作品的「想像世界」,「利維坦1.0」如同雅典娜(創作者)創作的第一稿,直到後來,再現發展第一版的劇情,有了「利維坦2.0」作為第二稿,為戲劇「說故事」的本質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也暗暗在劇中指出她在創作時所最在意的點:「一切要從角色人物出發。」【3】

然而,為什麼會以「利維坦」【4】為名呢?或許,很多人會疑惑,但概括而言,它就是一頭洪水猛獸,即劇中所提到的「記憶之海的猛獸」。既是要藉由「故事」重現「故事」,那又何必如此在意「真實」?「人的記憶」抑或「歷史」又必然可信嗎?劇作家藉由此劇,似乎對當代糾結於「史實」、「真實」的創作者提問,那麼人物呢?就拿過去的作品來說,有哪個劇作家所書寫的歷史劇能夠全然地站在客觀的位置講述「事實」,又有哪個劇作家真正理解當時的狀況,寫作出完全符合時代的劇作呢?作為創作者,所能做的一切不過是飽滿劇作中的人物,讓人物說話、讓故事感動人而已。或許,我們看過那麼多三國故事,但誰寫的才是真的劉關張,關乎的或許僅只是創作者或觀眾對於人物的「愛」與「想像」罷了。那麼,何不「放下我經歷的真實,來說一個我想說的故事?」

雖然,本文花了相當大的篇幅敘述、闡釋文本的想像,但事實上,我個人對結尾仍有不滿足之處。或許,「利維坦2.0」(也能夠說是死去的人物241)並不需要出來言說關於愛、關於想像的一切,上半場對於241的建構帶有相當大的懸疑性,下半場又讓所有演員經歷了各種結局,似乎已經讓文本的想像空間非常飽滿了。但,241的出現似乎有點打破了觀眾在劇中對「利維坦2.0」的想像,雖然有感受到一點驚喜,但仍舊是有相當突兀的感覺,似乎也稍稍破壞了這美好結局所留有的一點神祕與想像空間。

作為一部案頭的文本看來,《利維坦2.0》無疑給了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也為劇本創作的方式開出了新的可能。我也相當佩服簡莉穎能夠將喜歡同人小說、動漫、BL小說的觀眾群帶進了劇場,甚至造成一齣戲能造成三刷、四刷以上的驚人紀錄,讓我相信了「觀眾是自己創造、培養出來的」這一句話。不過,嚴肅來講,作為嚴格的「音樂劇」而言,《利維坦2.0》在呈現上終究是有相當大的檢討空間的。特別是歌曲的寫作,大多的歌曲走的是所謂「賽博龐克+電子曲風」,基本上較無主旋律,因此也放大了演員的演唱功力不足以駕馭此曲風的缺點。走音的狀況更是層出不窮,無時無刻不令人捏把冷汗。除此之外,劇中部份歌曲雖然表現了另一種歌曲敘事的方式,但仍舊在推動劇情發展進行上沒有起太多作用。

雖然如此,《利維坦2.0》還是一部相當完整,且有特色的劇作。除了上文所討論的文本、歌曲、演員的演出表現外,舞臺、影像設計所創造出的科技、魔幻感是這齣戲的一大亮點。名為「BL音樂劇」,但以嚴格的「音樂劇」而言,似乎也不能夠完全評價《利維坦2.0》在為期三週的演出中所帶來的影響與成果。不過,我也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不同的創作題材加入,甚至打破既定的形式框架,將各種類型的觀眾都帶進劇場,也藉此讓觀眾們體驗更多不同類型的演出。

註釋

1、或許許多人看到「中二」一詞會認為是帶有貶抑之詞,但本文使用此詞,卻更聚焦在「中二」定義:一種活在自我世界、想像的態度表現上而言的意義。

2、引用歌詞部分,感謝編劇簡莉穎提供。

3、詳見簡莉穎、吳岳霖、但唐謨主講,林立雄整理紀錄,《講座記錄:跨越與同體——從《服妖之鑑》談起》,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1978(瀏覽日期:2016/11/28)。

4、在《聖經》中的描述,利維坦是一隻怪物。維基百科「利維坦」條,網址:https://goo.gl/4Gvcjj(瀏覽日期:2016/11/28)。

《利維坦2.0》

演出|前叛逆男子劇團
時間|2016/11/19 14:0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利維坦2.0》即是再創於《利維坦》中「人造人」國家的概念,從國家變成另一個「人造人」人工智慧,某種程度即是二創後的再創,人與人之間造出了記憶,自己的記憶再與另一個記憶造出一個人工智慧,並與原本的愛人產生新的記憶。 (張吉米)
12月
01
2016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