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般純粹那般美《假戲真作》
6月
30
2016
假戲真作(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8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一走進實驗劇場,異國風的民謠曲調在耳邊響起。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以竹子環繞建構而成的舞台,包圍著三塊高低不一的平台;竹林的結構中,夾雜兩三座梯子。從遠處看去,像是一個牢籠,其意象不由分說;而往上生長的梯子,則像是一條可以通往他處的路徑,也像是出口的暗示。而在竹林之外的不遠處,有一獨立平台座落在左方前緣。

場燈暗再開啟時,一個說書人(魏雋展扮演)出現了,他走向竹林外的獨立平台,開始對觀眾訴說今天要分享的故事: 一個戲子(江譚佳彥扮演【1】),特別喜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各種角色,在某次幾近真實的扮演僧人後,其精湛的演技便傳到國王耳裡。國王延攬戲子至皇宮為其扮演魔鬼,難以推拒的戲子要國王允諾無論發生任何事情,絕不能怪罪於他。沒想到,戲子果真因太過投入角色而犯下了不可逆轉的悲劇,「魔鬼」殺了國王的弟弟。不能違背誓言的國王,於是下令,命戲子以另一個角色--喪夫女子,以陪葬之姿走入死亡幽谷。

儼然「敘事劇場」的姿態作為開場,整齣戲在敘事與扮演下展開,成為《假戲真作》的基調;說書人既要說故事給觀眾聽,時而又跳進故事裡,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這戲裡戲外、跳進跳出的切分,說書人站在竹林外的平台訴說著竹林牢籠內發生的故事,戴上帽子、踏上牢籠平台,說書人一秒變成故事中的角色;衣服反穿,演員的角色也隨之更換。乾淨清楚的舞台運用,及服裝設計的巧妙俐落的變化,再再都將演員的扮演提煉的更加純粹。

整場戲夾雜兩種語言,扮演說書人的魏雋展口操中文,而扮演戲子的江譚佳彥則說印度語,兩位表演者以對話的方式推展劇情。令人驚豔的是,儘管是跨國度的語言,觀眾卻絲毫無理解上的困難;甚至,能更專注在演員情感的流轉上。與其說EX-亞洲劇團的演出向來以肢體見長,倒不如說,演員的說白誠摯真實,輕易便將觀眾勾進其所建構故事氛圍裡。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看似即將進入結構中的高潮時,情緒堆疊至此;忽地一個翻轉,原本的說書人與戲子身份對調。一個儀式性的,安靜的自殺場面,緩緩將所有情緒凝結住。此時,觀眾不知不覺地被引領進入一個魔幻時刻,會不會其實從一開始說書人說著的是自己的故事呢!?而原本的戲子,瞬間成了說書人,說著和開場時的那位說書人一模一樣的話,做著一模一樣的表演動作,分毫不差。至此,故事畫了一個圓的循環,是結束,卻也是開始。

正當筆者沈浸在完美的結局時,突然,開場的說書人從後台衝到台前,對著觀眾說話,期待大家能打點賞。這個舉動不僅打破了前幾分鐘的「魔幻時刻」,也同時打破了先前畫的圓。儘管可以猜測,這步棋是在導演的算計內,他打破一個小圓,而將觀眾收納版圖成了另一個更大的圓。然而,因為處理得些微突兀,倒像是有種是否為謝幕設計的錯覺。無傷大雅,筆者仍然能夠選擇將故事停留在自己相信的最美瞬間,就如同故事中的角色們,入戲太深,卻也極致極美。

《假戲真作》的故事簡單明暸,導演江譚佳彥卻將構成戲劇的最基本的元素,包含故事、演員、觀眾,及舞台,善用地極簡極盡極致;使得戲子與瘋子僅在一線間,說書人與戲子、觀眾與扮演、真實與虛構也僅僅一線間。

而它最迷人之處在於,僅僅透過兩位演員扎扎實實的「敘事」與「扮演」,竟能將敘事劇場淬煉地如此純粹如此美!如同舞台上兩位演員擁抱最純粹的表演世界,觀眾同樣也回到故事最單純的模樣,得以靜靜優雅的欣賞。

註釋

1、EX-亞洲劇團的製作人林浿安於演後座談特別提及,《假戲真作》的節目單中「演員」的英文在此製作翻譯成”PERFORMER”;因此,本文中多以「扮演」取代「飾演」,期望能更貼近作品本身傳達的意念。

《假戲真作》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6/06/1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部戲的「眼」,也在「想像」之上。真假虛實,進出錯落,戲子演戲,就是將另一個人的生命轉嫁到了自己身上。而戲子本身也在這種想像轉化中,經歷了各種的生命樣貌。(楊書愷)
6月
23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