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面具舞和馬戲:法爾藝術學院對《羅摩衍那》的新詮釋──《勇者之光》
11月
08
2024
勇者之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5次瀏覽

文 黃復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ṇa)為展演節目的主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在柬埔寨的表演藝術譜系中,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被編為「面具舞」,由舞者穿戴著華麗精緻的面具與服飾,為皇室的重要節慶優雅地舞蹈。【1】法爾藝術學院(Phare Ponleu Selpak)為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別編導了一齣新的舞台作品《勇者之光》,將面具舞結合馬戲,透過一個在社會受挫的年輕人的夢,講述《羅摩衍那》中,羅摩王(Rāma)因妻子悉多(Sītā)受魔王(Rāvaṇa)的誘惑被擄獲,尋求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協助,解救悉多的故事。夢醒時分,年輕人也從這個夢境得到啟發,而帶著肯定的心態重新面對社會。

劇場的演出,以馬戲來詮釋帶有神話與奇幻意味的情節,不但增加了表演的可看度與娛樂性,更因為馬戲表演者神乎其技的身體展演,強化了故事的奇幻意味。若是對於「法爾馬戲團」(Phare Circus)的舞台作品有些熟悉,便可察覺法爾的劇場編導,無論是劇團或學院,均很善於運用這種加乘的原理。在一個已知道是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勇者之光》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舞台邊一位畫者用金漆在畫布上描繪著一顆龍頭——以繪畫開場。


勇者之光(俠客行文創提供/攝影林筱倩)

一開場飾演羅摩王與悉多的男女演員就透過舞蹈與兩種人體堆疊的來表現夫妻二人的甜蜜互動。當金鹿趁著王入睡,來誘惑悉多時,悉多戴起了傳統面具與精緻的金黃頭套,耍玩呼拉圈以展現她的女性美。立於一旁觀賞的魔王命人來把悉多帶走,架在兩根竹竿上的悉多,再以馬戲演員優異的倒立平衡與肢體動作展現女性的柔美。魔王對悉多示愛,在空中環上獨自轉動身軀與舞動的悉多,表達著從掙扎到日益產生的情愫。在這一段,悉多透過許多馬戲的道具與技巧,一層層地演出悉多身為女性的溫柔、婀娜多姿的身形與豐富的情感。

羅摩王去找猴神哈努曼援助時,哈努曼與羅摩王的士兵則是以高難度的滾輪晃板與單騎鋼索各種演出,來表現其活潑、勇武與強悍的武力。大軍前往魔王的巢穴,在門口便來一個疊七張高椅倒立的炫技,把氣勢拉開。羅摩王以水流星與魔王單挑,兩方舉著大扇叫陣,你來我往。最後終於救出悉多。最後羅摩交給悉多一副弓箭,讓她親自射殺魔王。悉多舉起弓箭時,魔王將一顆代表他的心的粉紅球放在一邊,張開雙臂不斷揮動,彷彿一再質問悉多問情,悉多最終下定決心,倒立以雙腳拉開弓箭射殺魔王。這裡漂亮的倒立拉弓的姿勢,除了炫技,彷彿也意味著悉多在掙扎之後的決心。


勇者之光(俠客行文創提供/攝影林筱倩)

救出悉多之後,一連串的疊羅漢炫技,整個舞台充滿了喜慶歡樂的氣氛,他們在慶祝勝利也在慶祝團聚。七人疊起的牌樓,展現羅摩王的權威,三層疊羅漢上的劈腿,托起了悉多的后位。到這裡,一直在舞台上不停以金亮的顏料更換畫布上的圖案,也終於完成了象徵王權的金蓮花。羅摩與悉多戴上了皇家的面具,畫家則是獻畫跪拜於王前。

跨域的展演方式,是我們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當代展演趨勢。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舞台上的繪畫也是一種新鮮感,雖然繪畫的過程與畫面,被熱鬧的劇情與特技演出給淹沒了,相對不引人注意,但它代表著一種說書人但敘事意味,頗有創意。

這個作品或許因為經費的考量,或者也因為製作的時間比較有限,我們可以感受到許多細節的平淡與匆促。比如演員的服飾,似乎過於單一樸素,缺乏針對角色的設計;舞台的佈景也只以三幅手繪森林貫穿全場,沒有任何轉場的規劃。另外就是劇情發展與動作設計的細緻度,相較於其他法爾的作品也顯不足。反倒是悉多與魔王橋段的發展,在動作設計出乎意外的展現了悉多這個角色的性情與情感的豐富。而悉多的表現也與其他版本的《羅摩衍那》不同,她似乎不是無辜的,而是受了誘惑而情不自禁。這若是刻意的設計,會為這個馬戲作品註記了一個專屬的特色。


注解

1、「面具舞」發源與西元九世紀的吳哥王朝,在柬埔寨專屬於皇室,自古即以《羅摩衍那》史詩編排而成,由男性在皇室重要的場合,戴著精緻的頭飾與面具優雅地舞蹈。2018年柬埔寨如願為該國皇家傳統藝術「面具舞」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具舞」發源與西元9世紀的吳哥王朝,在柬埔寨專屬於皇室,自古即以《羅摩衍那》史詩編排而成,由男性在皇室重要的場合,戴著精緻的頭飾與面具優雅地舞蹈。2018年柬埔寨如願為該國皇家傳統藝術「面具舞」取得聯合國就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勇者之光》

演出|法爾藝術學院
時間|2024/10/12 13:30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 臨水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