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面具舞和馬戲:法爾藝術學院對《羅摩衍那》的新詮釋──《勇者之光》
11月
08
2024
勇者之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1次瀏覽

文 黃復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ṇa)為展演節目的主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在柬埔寨的表演藝術譜系中,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被編為「面具舞」,由舞者穿戴著華麗精緻的面具與服飾,為皇室的重要節慶優雅地舞蹈。【1】法爾藝術學院(Phare Ponleu Selpak)為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別編導了一齣新的舞台作品《勇者之光》,將面具舞結合馬戲,透過一個在社會受挫的年輕人的夢,講述《羅摩衍那》中,羅摩王(Rāma)因妻子悉多(Sītā)受魔王(Rāvaṇa)的誘惑被擄獲,尋求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協助,解救悉多的故事。夢醒時分,年輕人也從這個夢境得到啟發,而帶著肯定的心態重新面對社會。

劇場的演出,以馬戲來詮釋帶有神話與奇幻意味的情節,不但增加了表演的可看度與娛樂性,更因為馬戲表演者神乎其技的身體展演,強化了故事的奇幻意味。若是對於「法爾馬戲團」(Phare Circus)的舞台作品有些熟悉,便可察覺法爾的劇場編導,無論是劇團或學院,均很善於運用這種加乘的原理。在一個已知道是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勇者之光》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舞台邊一位畫者用金漆在畫布上描繪著一顆龍頭——以繪畫開場。


勇者之光(俠客行文創提供/攝影林筱倩)

一開場飾演羅摩王與悉多的男女演員就透過舞蹈與兩種人體堆疊的來表現夫妻二人的甜蜜互動。當金鹿趁著王入睡,來誘惑悉多時,悉多戴起了傳統面具與精緻的金黃頭套,耍玩呼拉圈以展現她的女性美。立於一旁觀賞的魔王命人來把悉多帶走,架在兩根竹竿上的悉多,再以馬戲演員優異的倒立平衡與肢體動作展現女性的柔美。魔王對悉多示愛,在空中環上獨自轉動身軀與舞動的悉多,表達著從掙扎到日益產生的情愫。在這一段,悉多透過許多馬戲的道具與技巧,一層層地演出悉多身為女性的溫柔、婀娜多姿的身形與豐富的情感。

羅摩王去找猴神哈努曼援助時,哈努曼與羅摩王的士兵則是以高難度的滾輪晃板與單騎鋼索各種演出,來表現其活潑、勇武與強悍的武力。大軍前往魔王的巢穴,在門口便來一個疊七張高椅倒立的炫技,把氣勢拉開。羅摩王以水流星與魔王單挑,兩方舉著大扇叫陣,你來我往。最後終於救出悉多。最後羅摩交給悉多一副弓箭,讓她親自射殺魔王。悉多舉起弓箭時,魔王將一顆代表他的心的粉紅球放在一邊,張開雙臂不斷揮動,彷彿一再質問悉多問情,悉多最終下定決心,倒立以雙腳拉開弓箭射殺魔王。這裡漂亮的倒立拉弓的姿勢,除了炫技,彷彿也意味著悉多在掙扎之後的決心。


勇者之光(俠客行文創提供/攝影林筱倩)

救出悉多之後,一連串的疊羅漢炫技,整個舞台充滿了喜慶歡樂的氣氛,他們在慶祝勝利也在慶祝團聚。七人疊起的牌樓,展現羅摩王的權威,三層疊羅漢上的劈腿,托起了悉多的后位。到這裡,一直在舞台上不停以金亮的顏料更換畫布上的圖案,也終於完成了象徵王權的金蓮花。羅摩與悉多戴上了皇家的面具,畫家則是獻畫跪拜於王前。

跨域的展演方式,是我們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當代展演趨勢。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舞台上的繪畫也是一種新鮮感,雖然繪畫的過程與畫面,被熱鬧的劇情與特技演出給淹沒了,相對不引人注意,但它代表著一種說書人但敘事意味,頗有創意。

這個作品或許因為經費的考量,或者也因為製作的時間比較有限,我們可以感受到許多細節的平淡與匆促。比如演員的服飾,似乎過於單一樸素,缺乏針對角色的設計;舞台的佈景也只以三幅手繪森林貫穿全場,沒有任何轉場的規劃。另外就是劇情發展與動作設計的細緻度,相較於其他法爾的作品也顯不足。反倒是悉多與魔王橋段的發展,在動作設計出乎意外的展現了悉多這個角色的性情與情感的豐富。而悉多的表現也與其他版本的《羅摩衍那》不同,她似乎不是無辜的,而是受了誘惑而情不自禁。這若是刻意的設計,會為這個馬戲作品註記了一個專屬的特色。


注解

1、「面具舞」發源與西元九世紀的吳哥王朝,在柬埔寨專屬於皇室,自古即以《羅摩衍那》史詩編排而成,由男性在皇室重要的場合,戴著精緻的頭飾與面具優雅地舞蹈。2018年柬埔寨如願為該國皇家傳統藝術「面具舞」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具舞」發源與西元9世紀的吳哥王朝,在柬埔寨專屬於皇室,自古即以《羅摩衍那》史詩編排而成,由男性在皇室重要的場合,戴著精緻的頭飾與面具優雅地舞蹈。2018年柬埔寨如願為該國皇家傳統藝術「面具舞」取得聯合國就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勇者之光》

演出|法爾藝術學院
時間|2024/10/12 13:30
地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 臨水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