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塵摹畫關係的樣貌,再問共感之後《微塵共感》
6月
05
2019
微塵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2次瀏覽
賴得睿(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旅歐多年的林怡芳從二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察覺遠在法國的自己與故鄉間的距離與牽引關係,並在查理周刊遭恐攻的後續裡思索沉澱出本作品,這些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情景和事件,如舞者與小蘇打粉間的關係,是勒索阻礙?是順水推舟?裝置倒塌後的砰然巨響,意喻社會體系與關係的崩解,粉末遇水的變化形態,既是事件後群體裡煙囂塵上的影響與作用,也像是各類生活中所遇見的複雜的情感和現實。敏感細膩的林怡芳,用《微塵共感》描繪了人際關係中無形的束縛,並挑起情緒感染的問題。以舞者與粉塵的糾葛來感受從共振到共鳴的連結,以及聯繫我們和世界的融合。【1】

舞作敘事可說是社會進程的總和,從一人至多人,默劇般地將社會文化的演化濃縮成舞。肢體如同歷史,人性本質中的二元對立面,在攻擊與欲分出階級的角力中顯得毫不遮掩;派系建立後所帶來的是溝通與交融(如奔跑後靠近、相擁),變異的產生形成了新的關係與新的秩序,隨著關係分合的發展,人類獨有的變異點是,群體中仍會有人試圖保持個體的「獨立性」,以旁觀者的身分進行參與。

舞台空間表現是低限的,最初是空,是簡單的三角卻各有動態,方型裝置破土而出和長型小蘇打塊的靜立,雨滴般液體開啟了物體型態(固、液、氣)與人的時態(過去現在未來)變化。兩位舞者對彼此的穿梭,之後以遞增為三人、五人的錯身流動,在關係的建立與抽離上,對比當今社會滿滿的屏幕藍光與街市中喧鬧的孤獨感,用的是再平常不過的摩肩擦踵。凝視著,更能感受空氣中的疏離與冷漠。而後由舞者的身體做為畫筆,沾粉沾墨地將枯山水的痕跡,以不同樣式一圈圈繞畫出來。小小的場上,漸漸可看見翻湧的雲痕、潮汐的退和起,隨著舞者路徑的「觸發」來與人和環境產生關係,以臂膀、腳底外側等在蜿蜒之處畫出低迴的波紋,或大小不一的漩渦等等,一纏線一繾捲,匯流成小溪、汪洋、或洶湧波濤。

音樂設計所提供的工業感,以無機和聲響化(如白噪音、高頻的鬧鈴聲)的交織,適當的增添了創作者對於關係的詮釋,有時貌似操控舞者群體滑行轉身,有時卻又淡然得毫無干係,而燈光的冷調和低角度打光,經過前幾段關係的馴服和共享,則是再度強化群體與個體間無法忽視的拉扯與孤寂,一塊塊的舞者從社會中剝離,在外圍繞著彷彿時間的延遲,至孤身落地後靜止。

然而,身體的動態與編排在作品的推移下,逐漸變得清晰、可預測下一步,即便每個段落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加法過去是減法,且重複循環,以及只要舞者陳逸恩一有動作,大概就是新的方向將起。再者,對於題目的「塵」,筆者實則有更多的期待感,但舞作中段開始,建構的想像主體似乎欲振乏力,雖然在使用物體的型態這方面可算是有些驚奇,諸如舞者與粉末的摩擦力對抗,在濃稠液體凝固的區塊跳舞等等,但玩著玩著就不小心丟失了對於「塵」的趣味性,實屬可惜。最末段的炫光閃爍,在空氣中聽見舞者們真實的喘息聲,真實的做為「人」而動作、抵抗、奔逃等等有了實感,做為觀眾等待多時,終於有所期待的時候這段卻是一閃而過,而顯得結尾力道軟綿綿的,沒有聚焦。

整體而言,作品中生命力及社會感的確成功被塑造及突顯,提及關係,其內外的需求需要拿捏及平衡,這點也讓人有所共鳴:如何在關係中滿足需求,或是如何不去滿足、討好需求,這類的疑問,確實拋出反思,可見微知著,舞作提供了觀賞者一段以顯微鏡去找出細膩看待「關係」的焦距。舞蹈做為一個參與的表演型態,需在身體與人的互動連結上有所建立,你能和另一個人做些什麼,將確立你們關係的深度、力量和意義。歷史一直在改變,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不可重複的,在這共同的時刻,情緒蔓延得已足夠,至於各自感知了什麼,大概還是得各有慧根去踏足體會了。

註釋

1、參見節目單

《微塵共感》

演出|林怡芳
時間|2019/04/2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微塵共感》透過舞蹈與裝置藝術的跨媒介結合探求「群」,並巧妙地利用白色粉末的各種特性,與舞蹈融合,豐富群我關係的層次。(朱珊珊)
6月
26
2019
觀《微塵共感》的舞蹈呈現,似乎以自然界的「蝴蝶效應」為鑑,藉由人體的行動,啟動空氣、溫度、濕度的質變,從看似無形的時空,展現微量子碰撞後難以估計的能量與影響力,而白柱體的變態,即是這項質變的證體。(石志如)
6月
10
2019
作品利用舞者與動作編排結構的中性與淡漠,抹去悲劇敘事對秩序的追求,形成更接近質問的存在:事實如此,我們應如何理解?為何滿意?或從何不滿?將種種現象容納進舞台之餘,創作者始終保持在批判起點以後的地方,保持安靜,將其前空間留予觀眾。(張敦智)
5月
31
2019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歷史進程是循著「正、反、合」的原則前進,從《微塵共感》中,也可以讀出編舞者林怡芳對於社會秩序的詮釋,而所有社會秩序的總和,如同舞台上黑白交錯的軌跡,組成歷史的2D圖樣,從而更能感受到人類個體在歷史中的渺小。(范姜泰基)
5月
30
2019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