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社會秩序的解讀《微塵共感》
5月
30
2019
微塵共感(林育全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2次瀏覽
范姜泰基(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歷史進程是循著「正、反、合」的原則前進,從《微塵共感》中,也可以讀出編舞者林怡芳對於社會秩序的詮釋,而所有社會秩序的總和,如同舞台上黑白交錯的軌跡,組成歷史的2D圖樣,從而更能感受到人類個體在歷史中的渺小。

社會雖然是由個體所組成,但只要三人以上即會形成群體。舞作開始,三位舞者相互穿梭、由慢至快,形構初始的社會秩序,當更多個體加入,「秩序」就成為一個難以控制與定義的名詞。此時有一人脫離群體沉浸在自己的迴旋韻律中,這是社會秩序的變異嗎?不多時,原本的群體中有人慢慢加入,形成新的社會秩序,須臾之後小群體竟然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秩序不斷被挑戰與破壞,恰如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變異的社會秩序,在與既有結構交融之後形成新的存在。

拜3C科技所賜,現今時代的推動引擎都從「手指」開始,當巨輪不斷前進,不時聽到中年人發出喟嘆,認為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更有甚者,對滿街的各類網紅嗤之以鼻,譏之為社會秩序的亂源,他們摧毀語言邏輯、顛覆美醜善惡的認知、誤導更年輕的一代。然而從《微》劇中,揭示這種無形軌跡的進展,無論個體喜歡與否,「現在」都絕無可能再反潮流重現。

若從「微塵」的角度來看,太白粉在舞作中的角色也別有寓意。林怡芳從九二一大地震、法國查理周刊遭受恐怖攻擊事件中,沉澱思索創造此一作品。大量從天而降的白色粉末,酷似地震中倒塌的塵土,也有如恐攻爆炸的硝煙,粉塵與地板相互撞擊後逆向騰升,隨即擴大範圍徐徐落下,在光影的穿透下,這個社會變項的型態轉換異常明顯。

除此以外,還有白色液狀與膏體由高處落下,此二者的影響範圍雖與粉塵相比較小,但程度卻更立即明顯,尤其濃稠物帶著重量下墜,迅速與舞台地板合而為一,形成整體社會結構的一部。此時的環境包含多種不同型態的變項,更加上兩個白色柱狀體在無預警下傾頹,無論對個體或群體如何生存互動都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群體的共感,絲毫無法預知在充滿微塵的環境將如何因應,只有混沌的蝴蝶效應能夠解釋,地板上各種步履的交錯直線與弧線,只是歷史的後見之明。

文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台上男舞者裸身相擁,緩慢交纏的肢體、富含情感的交流,更有生命的相互扶持。即使白色液體似社會狂潮般的批評兜頭而下,都沒有片刻影響兩人不畏外在困局的堅定守護,在五二四同性婚姻專法生效的第一天,畫面傳遞的信念尤其讓人動容。

《微塵共感》

演出|林怡芳(創作者)
時間|2019/05/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微塵共感》透過舞蹈與裝置藝術的跨媒介結合探求「群」,並巧妙地利用白色粉末的各種特性,與舞蹈融合,豐富群我關係的層次。(朱珊珊)
6月
26
2019
觀《微塵共感》的舞蹈呈現,似乎以自然界的「蝴蝶效應」為鑑,藉由人體的行動,啟動空氣、溫度、濕度的質變,從看似無形的時空,展現微量子碰撞後難以估計的能量與影響力,而白柱體的變態,即是這項質變的證體。(石志如)
6月
10
2019
整體而言,作品中生命力及社會感的確成功被塑造及突顯,提及關係,其內外的需求需要拿捏及平衡,這點也讓人有所共鳴:如何在關係中滿足需求,或是如何不去滿足、討好需求,這類的疑問,確實拋出反思,可見微知著,舞作提供了觀賞者一段以顯微鏡去找出細膩看待「關係」的焦距。(賴得睿)
6月
05
2019
作品利用舞者與動作編排結構的中性與淡漠,抹去悲劇敘事對秩序的追求,形成更接近質問的存在:事實如此,我們應如何理解?為何滿意?或從何不滿?將種種現象容納進舞台之餘,創作者始終保持在批判起點以後的地方,保持安靜,將其前空間留予觀眾。(張敦智)
5月
31
2019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