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死亡之旅《微塵共感》
6月
10
2019
微塵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4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近年以「微塵」為主題意識之創作,尤以雲門《微塵》提喻自佛教《金剛經》的「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最令人印象深刻。「微塵」來去之間,無以為名,故「空」也。再觀《微塵共感》(Skein Relations)在孤塵飛揚間「引水變態」,刻意強調外力的干擾,擬出眾生態的線性發展,似乎世界只能走向崩壞的境界。這樣的創作方向,頗具有保衛人士向人類過度對地球開發提出警告。因此,觀看《微塵共感》時,唯一的外來干擾因子:水,更像是一種權力與資本共構的象徵。

「水」介入程度改變孤塵與沙柱的物質結構,可以看出編舞者林怡芳將上述視為比擬人際關係的象徵,一種以物「質變」後無法恢復原貌之意,象徵微世界的「不可逆」。演出前如神聖祭壇的純淨舞臺佈局,在劇終舞台上滿地塵土、泥水、由上落下逐漸凝固的泥塊、滿地步行留下的行徑軌跡、舞者身體和著汗水的泥巴等,所有方才際遇中的偶然與巧合,似堆疊出生命巡禮後的最後死亡景觀。

《微塵共感》以男子象徵如芸芸眾生的微塵,一開場三男關係以編織交錯的位移方式,身體距離由寬鬆至狹窄,逐次增加手部的碰觸,臉部的觀看,同時身體與行徑軌跡的多維度轉向,再至人數的增加累積等,並偶爾出現些微淡淡的情緒與意識的交流,展現某種流動、再製、建構的意象。隨著時間流逝,座落於三處外圓內方的白色柱方體與三角柱的沙堆,透過地面上水的滲入,與由上垂落的水滴,逐漸消融崩解,就像鐘乳石結晶的形成是靠時間與外力的物理性漫延,緩慢地改變它的外在型態,而黑色地板也出現舞者行經的軌跡,由乾淨的線條逐漸變得混亂。

這段肢體移動與步伐軌跡,透過人數的遞增與分組、分裂,以及不斷重複一套既定動作組合,營造出多重的凝聚與離散的空間關係,與舞台上白色柱體之質變物理現象呈現對比。編舞者林怡芳在節目冊中提到,她欲透過「非牛頓流體」的改變,探索「內在與外在的震盪效應」【1】,就創作手法相當理性,再加上群體舞者身體能量並未有明顯動力的展現,手的末梢放鬆無力,舞動時的身體狀態呈現軟綿、無力的被動者,僅有拖曳而出的個體,動作富個人化特色,且較有爆發力的展現。觀《微塵共感》的舞蹈呈現,似乎以自然界的「蝴蝶效應」為鑑,藉由人體的行動,啟動空氣、溫度、濕度的質變,從看似無形的時空,展現微量子碰撞後難以估計的能量與影響力,而白柱體的變態,即是這項質變的證體。如上述舞蹈所展現的風格,「共感」不強調與觀眾的「共」或者是「感」,而是「表現形式裡內部結構所營造的共感」。

因此,身為觀眾必須要全面性關注舞台上舞者所表現的動作次數、隊形、關係,加上「水」滲入的時間點……,這些綜合體的表現,不僅挑戰觀眾的耐心,也因無法從舞者身體的能量或情緒獲得太多感受,僅能盡量揣度編舞者在節目單所述的意涵「描繪人際關係中無形的束縛,並挑起情緒感染的問題」來進行想像,因此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從期待中落空。

《微塵共感》以全男子詮釋舞作核心意識,並倚靠物件的質變畫面,隱喻如節目單所示的「將舞臺轉化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展現場域」。回顧實體白沙從極簡形體到遍佈整個舞臺、舞者由微數增加至眾數再至個數、雙數的部署,中間亦安排好幾回有點虛的搏鬥場景,至最後充滿汗水的凝固地景,以及緊緊相互依偎擁抱的兩男等,身為觀者,能理解編舞者要傳遞的資訊,卻無法感受來自舞者身體或舞蹈結構中所傳遞的精神意涵,並且演出中以線性崩壞發展的壓倒式詮釋,讓舞作的調性過於單一,或許還有更多可能在微塵之中激盪、翻攪、甚至昇華。

註釋

1、參閱節目單之〈節目介紹〉。

《微塵共感》

演出|林怡芳
時間|2019/05/25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微塵共感》透過舞蹈與裝置藝術的跨媒介結合探求「群」,並巧妙地利用白色粉末的各種特性,與舞蹈融合,豐富群我關係的層次。(朱珊珊)
6月
26
2019
整體而言,作品中生命力及社會感的確成功被塑造及突顯,提及關係,其內外的需求需要拿捏及平衡,這點也讓人有所共鳴:如何在關係中滿足需求,或是如何不去滿足、討好需求,這類的疑問,確實拋出反思,可見微知著,舞作提供了觀賞者一段以顯微鏡去找出細膩看待「關係」的焦距。(賴得睿)
6月
05
2019
作品利用舞者與動作編排結構的中性與淡漠,抹去悲劇敘事對秩序的追求,形成更接近質問的存在:事實如此,我們應如何理解?為何滿意?或從何不滿?將種種現象容納進舞台之餘,創作者始終保持在批判起點以後的地方,保持安靜,將其前空間留予觀眾。(張敦智)
5月
31
2019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歷史進程是循著「正、反、合」的原則前進,從《微塵共感》中,也可以讀出編舞者林怡芳對於社會秩序的詮釋,而所有社會秩序的總和,如同舞台上黑白交錯的軌跡,組成歷史的2D圖樣,從而更能感受到人類個體在歷史中的渺小。(范姜泰基)
5月
30
2019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
9月
28
2023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