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中的群與我《微塵共感》
6月
26
2019
微塵共感(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4次瀏覽
朱珊珊(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社會,是由不同的、複數的個體構成的群體,是人們在共同的空間、文化之中生活時的各種關係集結。人類從一萬多年前便開始群體生活,隨着社會的變遷,文明進步、資訊科技發達、世界一體化,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模式經歷了重大的改變,尤其在近二十年之間的變化更為迅速。身處現今世代,作為個體的「我」與其他的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產生變化,在「群」中的「我」又該如何自處?經歷了九二一大地震、法國暴動,離鄉背井之體會,勾起林怡芳對「群」的關心,《微塵共感》則是她思考後的體悟。【1】

林怡芳開宗明義地將作品的英文命名為《Skein Relations》。Skein為英文單字,其意為「一群」,Skein Relations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群之關係」、「連鎖關係」。Skein Relations在數學上被稱作「糾結關係」,應用作研究繩圈、扭結的方程式。而Skein的發音像肌膚的英文skin,亦代表肌膚與肌膚的碰觸、人與人的接觸。林怡芳從名字上已點明了作品對「群」之關係的探索:人與人之間如何形成「結」,又如何逃出、解開。【2】至於中文名字的「微塵」除了指作品主要媒材──白色粉末【3】,亦象徵了社會中如微塵般的個體──「我」。眾多的微塵構成了漫天粉末,集結成群,置身於共同的舞台空間,配合以引擎發動、鬧鐘、水滴等聲響的音樂設計,透過舞步、舞者、舞台裝置向觀眾展示各樣的群我關係。

舞作的開端,三位舞者輪流地互相擠擁、推開、穿越。當舞者要前進,需先側身並在另外兩位舞者的身體之間擠開空間才能穿過。三人重覆着同樣的動作,雖然看似群體,但是他們撥開人群好不容易前進的動作,顯示個體之間並不和諧,猶如解開人與人形成的結並逃出。接著,加入了另外兩位舞者,眾人的舞步動作開始一致。隨着音樂推進,當眾人的步伐及動作快要成為一體、達到同調的顛峰時,其中一名舞者便會脫離舞群,自由起舞。但是不久後,脫離舞群者又會再次被吸引,回歸舞群。

反觀現今社會之群我關係,個人意識抬頭,社會中的個體拒絕被歸類同化,試圖從「群」中出走,彰顯自我意志。同時,以宏觀角度看,亦是世界經過全球化後,到達了新的階段──同中求異。但是,「我」真的能夠脫離群體獨善其身嗎?當「個體」強調與眾不同,是否又會形成新的社會型態,再次回到「群」之中?筆者認為身處立場、意志相迥的現今社會裡頭,並非要泯滅掉「群」中的「我」,或使兩者對立,而是要追求達到兩者和諧共存的「和而不同」之境。

「微塵」亦是構成本作品意念的主要部分。作品以白色粉末的不同形態構成舞台空間:分別為粉狀、液體、非牛頓流體、固體。粉末的不同形態代表了人與人之間在群體之中的凝聚性,粉狀的鬆散至固體的堅固。

首先是固體形態的粉末,舞台上有三個由白色粉末塑型成的圓柱體,四方柱體以及三角錐體的固體裝置。佇立在場上的固體裝置猶如信仰般的群體,擁有共同堅定意志。從舞者進場之前,舞台上方不時有白色粉末液體滴在固體裝置上。自上方滴下的液體慢慢滲入裝置,像是自我意志的入侵──某些裝置塌毀,某些兀立不倒,某些變了樣。粉狀、非牛頓流體自空中墜落,或直接淋在舞者身上。非牛頓流體的性質類似固體,可以承受舞者的重量,但又因為其流體特性,可以慢慢將凹陷彌平。介乎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濃稠度,使其擲地時產生強而有力的聲響,在舞台上慢慢擴散,久而久之凝結成固體狀。四種形態之中,唯非牛頓流體帶有時間性,展示了凝聚的過程而非直接的結果。至於粉狀,則散佈在舞台各個角落及空氣當中,如同個體意志的大不同,但其範圍卻最為廣闊,在空間中的力量卻又最為薄弱。創作者為觀眾展示的舞台空間恰如我們所在的世界,由象徵了各種群我關係的白色粉末所構成。

《微塵共感》透過舞蹈與裝置藝術的跨媒介結合探求「群」,並巧妙地利用白色粉末的各種特性,與舞蹈融合,豐富群我關係的層次。在舞作的最後,利用快速閃光製造的定格影像效果,這突變的畫面風格似是創作者營造未來的預想:暗示觀眾、警告世界,反思現今社會中的群我關係,在觀眾心中擲下一顆震撼彈。

「群」、「我」從來都不是二元對立,而是擁有多種面向及層次。在這轉瞬即逝的世界裡,更應該尋求相融之道。

註釋

1、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義 林怡芳《微塵共感》:PAR表演藝術雜誌 ; 317期 (2019 / 05 / 01) , 頁88-89

2、憶921大地震 林怡芳以舞蹈探究震撼心境:https://reurl.cc/5W63M

3、節目單上註明為小蘇打粉,但註釋【1】中的訪問資料為太白粉,而宣傳單張上則描述為馬鈴薯粉。

《微塵共感》

演出|林怡芳
時間|2019/05/25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微塵共感》的舞蹈呈現,似乎以自然界的「蝴蝶效應」為鑑,藉由人體的行動,啟動空氣、溫度、濕度的質變,從看似無形的時空,展現微量子碰撞後難以估計的能量與影響力,而白柱體的變態,即是這項質變的證體。(石志如)
6月
10
2019
整體而言,作品中生命力及社會感的確成功被塑造及突顯,提及關係,其內外的需求需要拿捏及平衡,這點也讓人有所共鳴:如何在關係中滿足需求,或是如何不去滿足、討好需求,這類的疑問,確實拋出反思,可見微知著,舞作提供了觀賞者一段以顯微鏡去找出細膩看待「關係」的焦距。(賴得睿)
6月
05
2019
作品利用舞者與動作編排結構的中性與淡漠,抹去悲劇敘事對秩序的追求,形成更接近質問的存在:事實如此,我們應如何理解?為何滿意?或從何不滿?將種種現象容納進舞台之餘,創作者始終保持在批判起點以後的地方,保持安靜,將其前空間留予觀眾。(張敦智)
5月
31
2019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歷史進程是循著「正、反、合」的原則前進,從《微塵共感》中,也可以讀出編舞者林怡芳對於社會秩序的詮釋,而所有社會秩序的總和,如同舞台上黑白交錯的軌跡,組成歷史的2D圖樣,從而更能感受到人類個體在歷史中的渺小。(范姜泰基)
5月
30
2019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