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的芭蕾《Bon Voyage!你準備好了嗎?》
11月
05
2020
Bon Voyage!你準備好了嗎?(台北首都芭蕾舞團提供/攝影陳德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3次瀏覽

劉美珍(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職班)


由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創作之《Bon Voyage!你準備好了嗎?》,以「旅行」為主題,編舞者鄭莉莉以現代芭蕾手法,並輔以戲劇演出,帶給觀眾「看得懂」的現代芭蕾體驗。事實上,台北首督芭蕾舞團一直以創造屬於台灣的芭蕾舞為目標,其作品多由古典芭蕾與當代舞風交織而成,2019年之《洛可可變奏曲》上半場即以柴可夫斯基之同名樂曲為基底,下半場則融入現代文化,於服裝設計、表演手法上展現詼諧、生活化之特色。

就本次表演脈絡而言,上半場共分為四小段,「家庭」描述一家人旅行前的雀躍心情,以大量地板動作呈現孩子向家長撒嬌時之意象;「貓」在編曲、舞步編排上帶入貓的叫聲、體態,以慢板舞曲詮釋出孩子於家長不在身邊時的慵懶、頑皮、打鬧;「旅程」之舞者肩負無數背包,暗指人生旅途就像身上背負著無數重擔,在時間的洪流中力爭上游,過程中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起初還能昂首闊步,卻逐漸因為壓力、病痛、人際關係等因素感到痛苦;「團體」彰顯團體生活相互影響的性質,並以摺疊椅象徵個人在團體中的定位,每個人都試圖在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開始總是因為身上的重擔而磕磕碰碰,因而遭遇衝突、排擠,但其他舞者最終為其卸下背包,分擔重量,表示在不斷協調之下,自己終究能被團體接納。

Bon Voyage!你準備好了嗎?(台北首都芭蕾舞團提供/攝影陳德政)

下半場亦由四段表演組成,「相遇」演出不同職業人物的特色,家庭主婦的不拘小節、叛逆少女的蠻橫強硬與教師的拘泥固執,在相遇後的互動中形成鮮明的對比;「車廂」以行駛中的列車車廂為動態背景,透過窗外不斷改變之風景及循環樂曲,舞步從跑步基本動作使之,動作速度方式,點出旅途不斷向前之畫面,人與人間之緣分有時極為短暫,在列車抵達終點站後即分道揚鑣;「離別」則以孩子離開父母之情景,指出旅行並非都是快樂,有時候旅行也代表著傷感的離別;末段「公事包」,編舞者將公事包解釋為個人的心,每個人旅行的記憶最終都保存在心中長存,但個人認為公事包也可代表每個人旅行的意義,表演中公事包經過不斷傳遞,最後受到保存,人們在旅行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反思、向他人傳遞旅行的意義,也許不禁相同,也許會受到他人影響,但終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整體觀之,編舞者於古典芭蕾技巧中,試圖將抱、撲、癱之舞蹈動作,展現當代舞之風貌,觀賞過程中亦有舞蹈與戲劇並進之感覺。編舞者巧妙地將日常動作如招手、擊打、推擠等穿插於舞蹈當中,作為劇情推進與轉折之關鍵,有助於觀眾對於戲劇之理解,每段演出看似連貫,若獨立來看又各有深意。

《Bon Voyage!你準備好了嗎?》可謂相當多元之現代芭蕾作品,然而現代芭蕾中,現代舞與古典芭蕾之成分究竟應如何均勻調配?筆者認為人們對於芭蕾舞仍存在既定印象,故仍應保留古典芭蕾之動作精神,故某種程度而言現代芭蕾依然受到古典芭蕾之侷限。至於舞蹈與戲劇是否能夠融合?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舞蹈與戲劇之焦點終究不同,難免有偏重一方之情形,如要展現舞蹈之力量與優雅,就必須犧牲劇情之篇幅,但如今各項文化皆相互影響,截長補短之趨勢,藝術領域亦然,也期待未來現代芭蕾能發展出更加新穎之風貌。

《Bon Voyage!你準備好了嗎?》

演出|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時間|2020/10/22 19:30
地點|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