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式料理新芭蕾美學《婚禮》與《戀戀羅西尼》
11月
27
2012
婚禮+戀戀羅西尼(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3次瀏覽
王顥燁

兩廳院主辦之「舞蹈秋天」的閉幕演出為艾德芭蕾舞團分別在2002年首演的《婚禮》和2004年首演的《戀戀羅西尼》。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民間,由十七世紀愛好芭蕾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揚光大,發展至今超過數百年,現代芭蕾必須在古典芭蕾的局限中發展,有人認為難度頗高,然而此次來台的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排練指導Sveva Berti認為,古典芭蕾對舞者的訓練仍是重要的基礎,而現代芭蕾對編舞家創作、和舞者排練並沒有任何困難度可言。筆者認為,所謂現代芭蕾僅是作為區分芭蕾經典舞劇和當代新編舞作之名詞。艾德現代芭蕾舞團以「現代」為名,表示其定位為透過舞者與當代編舞家的合作,開展出芭蕾舞的新風貌,並以受芭蕾訓練之舞者肢體線條、動作等去發展詮釋當代主題和情感,而非以重演或重製經典芭蕾舞劇如《天鵝湖》等為舞團經營目標。此次睽違五年後的亞洲巡演,兩支舞作皆發展成熟精緻,舞者之表現充分展現其年輕精力與扎實訓練,也在肢體語彙中展現出舞團與當代著名編舞家合作之成果,呈現精準力道和完美線條比例。

《婚禮》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章重新詮釋出婚禮的黑暗和現實面,舞作以長桌為分界,男女舞者分立兩旁於特殊設計的高長椅子上,穿白色禮服的女舞者和西裝上以白色裝點的男舞者為新人,而著黑色禮服加以紅色裝點的男女舞者為一對戀人。舞作以長桌為兩性之分界,互相侵略和互相求愛,肢體不同於古典芭蕾之柔美,而是有菱有角,力量剛強,顯示婚禮中兩性之對立和相互依賴。特別安排了新人與戀人的角色,以新人間較冰冷的互動和戀人激情的互動呈現對比,傳達編舞家對婚姻的看法:當愛情以婚禮作證,激情即轉化為禮儀,兩人關係也逐漸從彼此渴望變成互相角力。然而編舞家在結尾安排了將椅子放到桌子上,金屬座椅晃動反射燈光,形成波光粼粼的畫面,伴隨如鐘聲般的樂音,見證新人的結合,襯托出婚禮的神聖,也預告著新人光明的未來。

《戀戀羅西尼》義大利原文為Rossini Cards,直譯為羅西尼組曲,編舞家在作品中,藉由七段沒有故事連貫的片段,反映羅西尼的人生風景與作品風格。舞作一開始,樂池中走入鋼琴家,彈奏片段,接著舞者身穿黑色西裝外套和西褲於舞台上站成一排,全部看向鋼琴樂手。其中一位男舞者緩慢且安靜的脫掉外套和褲子,從舞台上跳下樂池後燈暗。亮燈後,舞台上出現近乎全裸的群舞者,坐在長桌周圍展開動作,享受宴席、交頭接耳一般的誇張動作,搭配熱鬧的音樂,彷彿呼應羅西尼大快朵頤的人生片段。緊接著幕降下來擋住觀眾的視線到桌腳,兩位舞者從幕下鑽出來,進行一段雙人舞,以緩慢而安靜的琴音伴奏,裸上身的兩位男女舞者,交纏的動作令人聯想到做愛中的戀人,時而糾結時而交合,透過舞者交互作為支撐和被支撐者,表現出男女關係中的契合與對抗。

接下來的片段為兩位男舞者拖著一位著女舞者出場,詼諧的表現和音樂的搭配,作為某種對古典芭蕾中性別角色分明(如男舞者作為支撐者而女舞者作為被支撐者)的嘲弄,女舞者沒有了男舞者的支撐就會癱軟在地。接著是一段精準的單人舞,由女舞者擔綱,展現芭蕾精準的力度和線條,又不局限於古典的芭蕾的規範中,充分玩味展現肢體線條中的創意。

接著是雙人舞,由兩位男舞者擔綱,柔美安靜的音樂,卻搭配似乎不斷要失去平衡的動作(在另一版本中由兩位女舞者擔綱),似乎闡述同性戀情或同性關係中處處與社會失衡的危險狀態。最後一段以群舞呈現,首先兩位男女舞者用單音「la」對話,以肢體動作和聲音表情表現出兩人之間的鬥嘴,接著群舞者以雙人搭配重複相同動作片段,加上不斷奔跑的畫面,呈現不斷重複和向前的人生風景。以舞者一一從舞台上跳下樂池作結。

雖然兩支舞作創作年代不同,但都使用餐桌作為重要舞台裝置,展現義大利飲食文化的風情,頗令人印象深刻。兩支舞作皆展現艾德現代芭蕾舞團國際巡演之實力,也帶給觀眾不同的文化衝擊。《婚禮》實為上乘之作,然筆者認為《戀戀羅西尼》之結構過於破碎,雖欲以組曲方式呈現,然仍需有中心主題貫串,過於抽象使得片段與片段間難以連結,即便編舞家欲嘲諷古典芭蕾的幽默令人會心一笑,舞作中出現類似即興喜劇的滑稽動作和對話片段也反映義大利特色,舞作也以羅西尼創作之樂曲連貫,然中心主旨略顯晦澀不明,不免讓人聯想到古典芭蕾為炫技而安排的片段,相對減弱了《戀戀羅西尼》以現代芭蕾舞作自稱的名號和舞作對古典芭蕾嘲諷的興味,實為可惜。

《婚禮》

演出|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
時間|2012/11/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