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主辦之「舞蹈秋天」的閉幕演出為艾德芭蕾舞團分別在2002年首演的《婚禮》和2004年首演的《戀戀羅西尼》。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民間,由十七世紀愛好芭蕾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揚光大,發展至今超過數百年,現代芭蕾必須在古典芭蕾的局限中發展,有人認為難度頗高,然而此次來台的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排練指導Sveva Berti認為,古典芭蕾對舞者的訓練仍是重要的基礎,而現代芭蕾對編舞家創作、和舞者排練並沒有任何困難度可言。筆者認為,所謂現代芭蕾僅是作為區分芭蕾經典舞劇和當代新編舞作之名詞。艾德現代芭蕾舞團以「現代」為名,表示其定位為透過舞者與當代編舞家的合作,開展出芭蕾舞的新風貌,並以受芭蕾訓練之舞者肢體線條、動作等去發展詮釋當代主題和情感,而非以重演或重製經典芭蕾舞劇如《天鵝湖》等為舞團經營目標。此次睽違五年後的亞洲巡演,兩支舞作皆發展成熟精緻,舞者之表現充分展現其年輕精力與扎實訓練,也在肢體語彙中展現出舞團與當代著名編舞家合作之成果,呈現精準力道和完美線條比例。
《婚禮》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章重新詮釋出婚禮的黑暗和現實面,舞作以長桌為分界,男女舞者分立兩旁於特殊設計的高長椅子上,穿白色禮服的女舞者和西裝上以白色裝點的男舞者為新人,而著黑色禮服加以紅色裝點的男女舞者為一對戀人。舞作以長桌為兩性之分界,互相侵略和互相求愛,肢體不同於古典芭蕾之柔美,而是有菱有角,力量剛強,顯示婚禮中兩性之對立和相互依賴。特別安排了新人與戀人的角色,以新人間較冰冷的互動和戀人激情的互動呈現對比,傳達編舞家對婚姻的看法:當愛情以婚禮作證,激情即轉化為禮儀,兩人關係也逐漸從彼此渴望變成互相角力。然而編舞家在結尾安排了將椅子放到桌子上,金屬座椅晃動反射燈光,形成波光粼粼的畫面,伴隨如鐘聲般的樂音,見證新人的結合,襯托出婚禮的神聖,也預告著新人光明的未來。
《戀戀羅西尼》義大利原文為Rossini Cards,直譯為羅西尼組曲,編舞家在作品中,藉由七段沒有故事連貫的片段,反映羅西尼的人生風景與作品風格。舞作一開始,樂池中走入鋼琴家,彈奏片段,接著舞者身穿黑色西裝外套和西褲於舞台上站成一排,全部看向鋼琴樂手。其中一位男舞者緩慢且安靜的脫掉外套和褲子,從舞台上跳下樂池後燈暗。亮燈後,舞台上出現近乎全裸的群舞者,坐在長桌周圍展開動作,享受宴席、交頭接耳一般的誇張動作,搭配熱鬧的音樂,彷彿呼應羅西尼大快朵頤的人生片段。緊接著幕降下來擋住觀眾的視線到桌腳,兩位舞者從幕下鑽出來,進行一段雙人舞,以緩慢而安靜的琴音伴奏,裸上身的兩位男女舞者,交纏的動作令人聯想到做愛中的戀人,時而糾結時而交合,透過舞者交互作為支撐和被支撐者,表現出男女關係中的契合與對抗。
接下來的片段為兩位男舞者拖著一位著女舞者出場,詼諧的表現和音樂的搭配,作為某種對古典芭蕾中性別角色分明(如男舞者作為支撐者而女舞者作為被支撐者)的嘲弄,女舞者沒有了男舞者的支撐就會癱軟在地。接著是一段精準的單人舞,由女舞者擔綱,展現芭蕾精準的力度和線條,又不局限於古典的芭蕾的規範中,充分玩味展現肢體線條中的創意。
接著是雙人舞,由兩位男舞者擔綱,柔美安靜的音樂,卻搭配似乎不斷要失去平衡的動作(在另一版本中由兩位女舞者擔綱),似乎闡述同性戀情或同性關係中處處與社會失衡的危險狀態。最後一段以群舞呈現,首先兩位男女舞者用單音「la」對話,以肢體動作和聲音表情表現出兩人之間的鬥嘴,接著群舞者以雙人搭配重複相同動作片段,加上不斷奔跑的畫面,呈現不斷重複和向前的人生風景。以舞者一一從舞台上跳下樂池作結。
雖然兩支舞作創作年代不同,但都使用餐桌作為重要舞台裝置,展現義大利飲食文化的風情,頗令人印象深刻。兩支舞作皆展現艾德現代芭蕾舞團國際巡演之實力,也帶給觀眾不同的文化衝擊。《婚禮》實為上乘之作,然筆者認為《戀戀羅西尼》之結構過於破碎,雖欲以組曲方式呈現,然仍需有中心主題貫串,過於抽象使得片段與片段間難以連結,即便編舞家欲嘲諷古典芭蕾的幽默令人會心一笑,舞作中出現類似即興喜劇的滑稽動作和對話片段也反映義大利特色,舞作也以羅西尼創作之樂曲連貫,然中心主旨略顯晦澀不明,不免讓人聯想到古典芭蕾為炫技而安排的片段,相對減弱了《戀戀羅西尼》以現代芭蕾舞作自稱的名號和舞作對古典芭蕾嘲諷的興味,實為可惜。
《婚禮》
演出|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
時間|2012/11/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