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式料理新芭蕾美學《婚禮》與《戀戀羅西尼》
11月
27
2012
婚禮+戀戀羅西尼(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8次瀏覽
王顥燁

兩廳院主辦之「舞蹈秋天」的閉幕演出為艾德芭蕾舞團分別在2002年首演的《婚禮》和2004年首演的《戀戀羅西尼》。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民間,由十七世紀愛好芭蕾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揚光大,發展至今超過數百年,現代芭蕾必須在古典芭蕾的局限中發展,有人認為難度頗高,然而此次來台的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排練指導Sveva Berti認為,古典芭蕾對舞者的訓練仍是重要的基礎,而現代芭蕾對編舞家創作、和舞者排練並沒有任何困難度可言。筆者認為,所謂現代芭蕾僅是作為區分芭蕾經典舞劇和當代新編舞作之名詞。艾德現代芭蕾舞團以「現代」為名,表示其定位為透過舞者與當代編舞家的合作,開展出芭蕾舞的新風貌,並以受芭蕾訓練之舞者肢體線條、動作等去發展詮釋當代主題和情感,而非以重演或重製經典芭蕾舞劇如《天鵝湖》等為舞團經營目標。此次睽違五年後的亞洲巡演,兩支舞作皆發展成熟精緻,舞者之表現充分展現其年輕精力與扎實訓練,也在肢體語彙中展現出舞團與當代著名編舞家合作之成果,呈現精準力道和完美線條比例。

《婚禮》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章重新詮釋出婚禮的黑暗和現實面,舞作以長桌為分界,男女舞者分立兩旁於特殊設計的高長椅子上,穿白色禮服的女舞者和西裝上以白色裝點的男舞者為新人,而著黑色禮服加以紅色裝點的男女舞者為一對戀人。舞作以長桌為兩性之分界,互相侵略和互相求愛,肢體不同於古典芭蕾之柔美,而是有菱有角,力量剛強,顯示婚禮中兩性之對立和相互依賴。特別安排了新人與戀人的角色,以新人間較冰冷的互動和戀人激情的互動呈現對比,傳達編舞家對婚姻的看法:當愛情以婚禮作證,激情即轉化為禮儀,兩人關係也逐漸從彼此渴望變成互相角力。然而編舞家在結尾安排了將椅子放到桌子上,金屬座椅晃動反射燈光,形成波光粼粼的畫面,伴隨如鐘聲般的樂音,見證新人的結合,襯托出婚禮的神聖,也預告著新人光明的未來。

《戀戀羅西尼》義大利原文為Rossini Cards,直譯為羅西尼組曲,編舞家在作品中,藉由七段沒有故事連貫的片段,反映羅西尼的人生風景與作品風格。舞作一開始,樂池中走入鋼琴家,彈奏片段,接著舞者身穿黑色西裝外套和西褲於舞台上站成一排,全部看向鋼琴樂手。其中一位男舞者緩慢且安靜的脫掉外套和褲子,從舞台上跳下樂池後燈暗。亮燈後,舞台上出現近乎全裸的群舞者,坐在長桌周圍展開動作,享受宴席、交頭接耳一般的誇張動作,搭配熱鬧的音樂,彷彿呼應羅西尼大快朵頤的人生片段。緊接著幕降下來擋住觀眾的視線到桌腳,兩位舞者從幕下鑽出來,進行一段雙人舞,以緩慢而安靜的琴音伴奏,裸上身的兩位男女舞者,交纏的動作令人聯想到做愛中的戀人,時而糾結時而交合,透過舞者交互作為支撐和被支撐者,表現出男女關係中的契合與對抗。

接下來的片段為兩位男舞者拖著一位著女舞者出場,詼諧的表現和音樂的搭配,作為某種對古典芭蕾中性別角色分明(如男舞者作為支撐者而女舞者作為被支撐者)的嘲弄,女舞者沒有了男舞者的支撐就會癱軟在地。接著是一段精準的單人舞,由女舞者擔綱,展現芭蕾精準的力度和線條,又不局限於古典的芭蕾的規範中,充分玩味展現肢體線條中的創意。

接著是雙人舞,由兩位男舞者擔綱,柔美安靜的音樂,卻搭配似乎不斷要失去平衡的動作(在另一版本中由兩位女舞者擔綱),似乎闡述同性戀情或同性關係中處處與社會失衡的危險狀態。最後一段以群舞呈現,首先兩位男女舞者用單音「la」對話,以肢體動作和聲音表情表現出兩人之間的鬥嘴,接著群舞者以雙人搭配重複相同動作片段,加上不斷奔跑的畫面,呈現不斷重複和向前的人生風景。以舞者一一從舞台上跳下樂池作結。

雖然兩支舞作創作年代不同,但都使用餐桌作為重要舞台裝置,展現義大利飲食文化的風情,頗令人印象深刻。兩支舞作皆展現艾德現代芭蕾舞團國際巡演之實力,也帶給觀眾不同的文化衝擊。《婚禮》實為上乘之作,然筆者認為《戀戀羅西尼》之結構過於破碎,雖欲以組曲方式呈現,然仍需有中心主題貫串,過於抽象使得片段與片段間難以連結,即便編舞家欲嘲諷古典芭蕾的幽默令人會心一笑,舞作中出現類似即興喜劇的滑稽動作和對話片段也反映義大利特色,舞作也以羅西尼創作之樂曲連貫,然中心主旨略顯晦澀不明,不免讓人聯想到古典芭蕾為炫技而安排的片段,相對減弱了《戀戀羅西尼》以現代芭蕾舞作自稱的名號和舞作對古典芭蕾嘲諷的興味,實為可惜。

《婚禮》

演出|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
時間|2012/11/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