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共製下的身分界定與工具掌握《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8月
15
2025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1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是一位現代的法國小女孩奧莉維亞將《西遊記》中的〈借扇〉作為床邊故事,引發她對此故事的疑惑,進而對應到真實生活的過程。劇情內容的跨文化解讀,反映出創作團隊的「臺法共製」,由臺灣國光劇團與法國里昂新一代劇院(TNG)合作,將京劇與傳統文本加入了劇場影像科技,透過「佩珀爾幻劇」技術,達到虛實共演,並讓劇情內容與劇場技術、京劇技藝達到呼應的可能。

但,為什麼得用劇場影像科技?為什麼得是法國?又為什麼得在這樣的架構下生產出這個表演文本?看似環環相扣,實則邏輯鬆散。於是,我想回到劇名,將其拆解成「公主」與「魔法扇」兩個概念,藉此延展出兩種視角——公主對應「內容/身分」,而魔法扇則指出「技術/工具」,將從這兩個角度出發,來解讀《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及其弔詭之處。

公主:「身分」的延伸意義與生硬解讀

透過「公主」本身的多重寓意,來理解《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人物設定與劇情發展,我認為是這個作品比較有趣的地方。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基本上是雙層的故事框架,也就是奧莉維亞聽媽媽講述《西遊記》,緊接著進入〈借扇〉一折的京劇演繹,並在演繹過程中進一步產生微妙的對應與質變。特別之處在於,〈借扇〉的故事主角明顯不是孫悟空(魏伯丞飾),而是以鐵扇公主(謝樂飾)為主述者,並將「鐵扇公主的憤怒」作為兩層故事都需解決的關鍵——孫悟空如何安撫鐵扇公主,然後借到真正的芭蕉扇/魔法扇,以及法國小女孩如何重新理解鐵扇公主的怒氣,延伸到她關懷的社會議題。

有趣的是,鐵扇公主的形體與形象在劇情內容與影像科技的同步操作間,先與小女孩媽媽的相貌疊合,再從小女孩媽媽轉變成鐵扇公主,並從外部的「說故事」進入到內部的《西遊記》故事本體,帶出傳統戲曲的展演;接下來,又在兩層故事的疊合間,讓鐵扇公主的母親形象與地球作為養育萬物之母的寓意相應,再從《西遊記》故事拉回到現實場域的「小女孩對環境與戰爭的思考」。於是,身分的單一性被破除,賦予了更多重的指向。

於此,《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帶出所欲傳達的理念——世界和平與地球暖化。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但盤點〈借扇〉裡的因果關係,無論是火焰山的火來自孫悟空踢倒太上老君煉丹爐後,飛落凡間的殘塊,亦或鐵扇公主的憤怒源自自己的孩子紅孩兒,被觀世音收在座下等情節,縱然是千絲萬縷,或能超譯、歪讀,其實與此劇在「世界主義」的意識形態下延伸的兩種生硬解讀——世界和平與地球暖化——皆難有連結。

最終,這些議題內容並無法有效收攏於故事情節內,於是情節安排小女孩在床前教訓父親,並在議場發表演說,藉此採取「講述」的方式才能清楚表達。先不論情節設定是否合理,畢竟天才少女也有存在可能;只是,蒼白的演講內容看似天真與直率,但一路操作下來,更聽見的是極度刻意且粗糙的現代觀點被強塞。

逐漸稀薄的還有,此劇看似以女性為主角,包含鐵扇公主、小女孩、媽媽等,但反覆被強調的「女性」【1】,在劇中其實僅是角色本身的性別,而在此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魔法扇:反客為主的「工具」

回歸源頭,拼貼且簡化的臺法情節與現代內容,我認為多半是為了服務「臺法共製」下的「技術」;換句話說,本應是「工具」的技術,早已反客為主,成為《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主體。

國光劇團欲將戲曲創作與劇場科技結合,最初是在舊作改版,也就是2021年版本的《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與《狐仙》(原作為《費特兒》與《狐仙故事》),而《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可以說是首部原生作品,但從成果來看,也讓全劇走向「全面服務技術」——就連讀《西遊記》的小女孩也得是法國人/法國影像。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國光劇團提供/攝影葉峻瑀)

法國團隊提供的影像技術,其實是成熟的,不可否認地建構出不少出乎意料的畫面。像是前述提及的小女孩媽媽與鐵扇公主間的轉換,以及「虛實共演」下的《西遊記》與小女孩故事的疊合、孫悟空的多重身影等。不過,其他像是鐵扇公主居住的火燄山洞窟、小女孩的房間等場景,是否非得採取影像技術,就值得再議。由於影像本身的透光感,讓人物與場景都相對虛幻,甚至人物更像鬼魂,並不符合觀看狀態。於是,影像技術在場景等方面的運用,確實提供巡演的攜帶性與方便性,對作品本身卻未有必須性。

前述提及的部分,顯露的是《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對於影像技術仍需重新拿捏。影像技術、劇場科技本就是工具之一,「如何使用」是關鍵,但此劇似乎又為了服務影像,做出太多影響觀看的選擇——特別是技術需求,將大表演廳的舞台上半部用黑幕遮起,變成類似寬螢幕(16:9)的狀態,因而產生極大的壓迫感,同時也壓縮演員在武戲方面的表演。

也就是說,戲曲表演該是本體,但為了影像技術,表演隨之挪為其中一種工具,不只是妥協,更被技術壓得節節敗退。同樣狀況也體現於《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後場音樂,改用錄音方式呈現,不只品質不佳,仿若從遠方傳來的聲響,更凸顯的是:《公主與她的魔法扇》將戲曲的前場與後場都擺入不合適的位置。

弔詭的是,謝樂、魏伯丞等演員的表演非常精彩,反而在被壓制的表演語境裡,成為全劇最值得欣賞的焦點。要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不然,反而是國光劇團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並在國外巡演、國際共製、現代觀點與技術等標籤與需求裡,探問自己的主體為何?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所要著墨的並非劇場科技與傳統戲曲的結合,也非全面排斥科技、影像等現代劇場手法的介入——畢竟這件事情也非國光劇團首創。更重要的是,從「自我身分」與「持有工具」的角度,無論是回到技藝、還是面對文本,藉由界定自身位置,才能走出跨國共製的恍恍惚惚與自我侷限。


注解

1、從新聞稿可見國光劇團對「女性」的強調,參見董柏廷:〈鐵扇公主逆襲主角位!法國小女孩穿越《西遊記》質問復仇有什麼用?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8月登場〉,《自由時報》,2025/7/22。

《公主與她的魔法扇》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25/08/02 10: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