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海平面以上《人之島》
10月
14
2024
人之島(微光製造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次瀏覽

文 樊香君(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進劇場前,以為《人之島》是一場關於認同的追尋,畢竟宣傳片中的王宇光提到,創作初始來自於一個漁人在大海與刻著其名字的魚相遇的傳說;他緊接著又提問到「我的傳統是什麼?」就在參觀了印尼的寺廟與傳統舞蹈之後。【1】但出了劇場,才知道《人之島》講的不只是人,也是島,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兩人在可見的地板與大片黑色塑膠袋之間,以身體動量與重量推擠、拉扯、裹覆著人與島之間不可見的精神地景。不過,這都是當身為人類的我們還在海平面之上時。

身體在《人之島》一直是與外物被強調地共存,這在已經為觀眾點題的第一段尤為明顯。面對架高的木作舞台,王宇光在昏暗燈光下,以微躬身姿走向舞台,臣服似地埋首沉入那一大片黑色塑膠袋的不知名中。再來出現的,就是戴著木製面具的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他立於天地之間的傳統印尼舞蹈身姿,【2】 一個頓點顫動、一個旋扭迴身,都融在彷彿浪濤洶湧、水花四濺的大片黑色塑膠袋上,構成一幅海上神祇降臨的畫面。但即便是神祇,仍是天地一粟,Danang向後一躺,被海吞噬的同時亦被支持,支持他的是最初那卑微背影的王宇光,他化作海底之力,穩穩接住了Danang。


人之島(微光製造提供/攝影李佳曄)

王宇光在《人之島》的身體存在感,始終有些耐人尋味。相較Danang立於天地間的傳統舞蹈正形象,王宇光多數時候是一種「負身體」。除了開頭躬身俯首埋入黑色塑膠袋的背影,在詩意的開場之後,他將頭種入地面,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頭下腳上撐起身體,身體與外物之力再次明顯。相較於黑色塑膠海充盈的量體感,拔地而起的力是內斂隱晦的,重心在其體內翻山越嶺。

身體與外物的詩意,被接下來為時不短的撕塑膠袋比賽打破。黑色塑膠海先是成為Danang舞蹈的披肩,被戲謔丟耍,又在兩人的身體競賽中被瓜分殆盡。如果這段是為了翻轉人與物的關係,將詩意黑色大海連結上某種被爭奪之物,以及在爭奪後的破碎廢棄之物;且相較於第一段人與環境外物的互為主體,人在這段成為具侵略性的一方,這就概念上來說是有意思的;倒是王宇光的表演,或者更應該說是存在狀態—一種彆扭的感覺,一直吊著我的好奇:這與前述不時出現的負身體形象,有著什麼關聯?

被撕裂的大海在這裡好像總可以再回來,重新孕育人類與文明,好像人類的競賽與破壞只是一時的遊戲。黑色塑膠海再次覆蓋土地,或許是音樂,或許是塑膠袋的摩擦聲,一片視聽共作的波光粼粼再次幻現。《人之島》總是有那麼些時刻,讓物成為舞台上的焦點,除了黑色的大片塑膠袋以外,還有最後王宇光和Danang一起從高起的木作島沉入大海,島體內再生,從木作舞台下方爬入觀眾席,讓漫天雲霧成為主角。不過相較於黑色塑膠海,雲霧美景倒有些刻意與單向了。


人之島(微光製造提供/攝影李佳曄)

回過頭來,人與環境的共存、包覆、拉扯、撕裂,最終也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我與他者之間,王宇光與Danang在島嶼邊緣的相互推拉、擠壓、承載、傾覆,界線於是成為動態,卻不是沒有界線,兩人也並未共融為一體,那是壓迫的再生。Danang仍是那立於天地之間的堅定存在,而王宇光也仍是那耐人尋味的負身體狀態。他坐在骨盆上,躬著背,看似瑟縮著身體,卻也是為了發出最遠而深的力,纏繞著Danang也包覆著自己。到這裡,我回想起了撕塑膠袋比賽時,王宇光的彆扭表情,以及,這個作品最初從一個追尋名字的傳說出發。這或許就是王宇光在面對文化認同這一題上的狀態吧。

王宇光與印尼舞蹈家Danang兩男的三年跳島之旅所產出的《人之島》,不難讓人聯想到陳武康與泰國舞蹈家Pichet Klunchun多年交流產出的《野台羅摩》,以及許多年前鄭宗龍與駱思維、江保樹行旅雲南瀘沽湖後的《在路上》,此三作除了創作與表演形式上皆有些男性情誼成分,亦多是沿著異地交流行旅回看自身文化傳統的路徑。《在路上》以藝陣式的文化身體描繪路上風土,《野台羅摩》以慧詰的不答與肉身回應演繹史詩羅摩衍那,《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逐漸轉向的關懷,多少回應著氣候變遷以及人為環境破壞的不容忽視,這也正是印尼首都雅加達即將面臨的下沉危機。不知道王宇光和Danang的島嶼討論是否也談及此?關於「人」我們還可以說多少?說多久?當我們還在海平面以上時。


注解

1、也許,到了島嶼之外,我們才開始認識我們|《人之島》的旅途與探索。國家兩廳院NTCH的YouTube。

2、關於印尼舞蹈我的所知有限,此處僅以《人之島》宣傳片中提及的「印尼傳統舞蹈」表示,據說Danang的家鄉梭羅的傳統印尼舞蹈與日惹的又不太一樣,關於舞蹈動作的細節與具身意涵,就留待傳統印尼傳統舞蹈專家與實踐者分析。

《人之島》

演出|微光製造
時間|2024/10/05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