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浪把我們分開以前《人之島》
10月
13
2024
人之島(微光製造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8次瀏覽

文 董柏廷(報社記者)

曾任雲門2舞者的編舞家王宇光與印尼舞者Danang Pamungkas,相隔10年再次合作《人之島》,舞台上雙人透過舞蹈,呈現關係中的孤獨與共存,描繪兩種島嶼文明的相遇與碰撞,一場共舞,見證雙方照見自己旅程。

一開始,燈光打亮觀眾席一隅,舞者王宇光自觀眾席往黑色塑膠布完全籠罩的舞台中央緩慢移動,漸漸隱沒在發出潮騷的「黑海」之中。燈光暗下,以為結束,卻其實正是前進的隱喻。繼而,印尼舞者Danang Pamunglas戴著傳統面具現身,從「黑海」縫隙中央,望觀眾席走來,以印尼宮廷舞的身姿,壓出彎曲的手勢跟肢體,島嶼與島嶼交流,透過「身體」發生關係。人為孤島的意象,於焉定錨。


人之島(微光製造提供/攝影李佳曄)

當燈光再度大亮,兩位舞者在同一個舞台中央嬉戲,開啟一場舞蹈的競賽。他們共行於舞台之間,或以匍匐身姿前進,或以彎腰屈膝低重心動作腳掌用力抓地,或以疊架的體態,成為彼此槓桿,期間將束成長條狀的黑色塑膠袋,撕成好幾段,同時觀眾也看到兩名男舞者像回到童騃時光,一次又一次比試誰能將之以放在遠處的遊戲,貌似互相競爭之間,其實是俏皮地試探並交出信任,以肉體的舞步製造心理的化學變化,「孤島」在此撞擊,震出不同文化衝擊下的自我認同。

接著,兩具陽剛的身體,繞出陰柔的情緒騷動,他們以各自的身體語言與代表的文化,在舞蹈(遊戲)中交纏,偶爾成為彼此的支點,以免另一方跌出舞台之外。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之中,一方撐持一方信任,原先的舞蹈於焉發生變化,王宇光的頓點愈踏愈大力,髖張開的角度也與Danang平等;而Danang開始與王宇光以三點倒立式在舞台邊取得靜止的平衡。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舞台上的舞者們,因為能量轉換,即便時間短暫也有了不同的累積,長出新的肢體語言。身為島民的文化意象,在自我以及他者的文化習染,在此水落石出——尋覓的過程,路上遇見的點點人物與風景,都是預示,也是再次認識自己的契機。


人之島(微光製造提供/攝影李佳曄)

兩名舞者最後拉起了巨大的黑色塑膠布,在舞台前後來回,製造海浪的意象與聲響,一遍遍刷洗著舞台與觀眾的時間,又彷彿預示彼此背景不同,在漲潮與退潮的潮間帶之間,充滿戲劇感的身體與印尼傳統舞蹈的身體在此互相撞擊又互相聆聽。最後在場中各自消失。

最後一幕,場上無人,四周霧嵐漫起,所有觀眾宛在水中央,詩意的恍惚感,讓我忽而想起詩人林婉瑜的詩句「終於遇見/終於相聚/於是可以一起觀測一下星星/於是可以一起曬一下上午的太陽/於是可以一起追蹤海豚和鯊魚/在大浪/把我們分開以前」。

找到自己,也是告別的開始。離開,是為了回來。

《人之島》

演出|微光製造
時間|2024/10/04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