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民?《英雄叛國ing》
1月
24
2015
英雄叛國ing(臺北海鷗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1次瀏覽
李佳勳(台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一書裡將一個國家的政體,由優至劣區分為五種:分別是貴族、軍閥、寡頭、民主、僭主。柏拉圖之所以認為民主政治是第二差的,是因為當時的民主政治常常流於暴民政治,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集體表決處死。《英雄叛國ing》一劇在導演的處理手法上,以古諷今的意圖十分明顯。儘管羅馬共和政體跟現代民主無法完全畫上等號,但依舊可以找到許多啟發點。劇中人民對馬休斯的數次態度轉變,從一開始的「戰爭英雄」到「叛國賊」,從「叛國賊」又到「戰爭英雄」,這其實跟當代所謂造神運動相去不遠。從羅馬到當代,人民過了幾千年,似乎還是有一樣的劣根性──不願意負起責任,不願意去正視自己的選擇導致的結果,只好不斷的找尋新的英雄作為依靠。要是這個英雄有一點點的瑕疵,那他就是背叛人民的期望。馬休斯如此,韋特和布魯托也是:從原本的「一介平民」到「人民英雄」,從「英雄」又到「叛國賊」,甚至死於人民之手,令人不禁唏噓。如此素質的人民形成的民主,不過就是暴民政治。

儘管劇本和當代連結性高,但導演刻意在劇本中置入的情節過度去脈絡化,反而讓觀眾感到疏離。例如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主持廣播電台等,都沒有和劇本妥善的融合。上半場換場頻繁,劇情又缺乏起伏,使得觀眾的情緒難以堆疊;精采的情節幾乎都擠在下半場,觀眾的情緒在這樣的密度中尚未宣洩,全劇便已嘎然而止於馬休斯之死,節奏方面的掌握導演可能還須多加考量。

角色在劇中除了扮演較核心的角色,也必須幫忙分飾其他龍套角色。除了服裝上的更動,有時候演員本身的切換並不明顯。韋特和布魯托一開始的動機是提倡為了人民生存的糧食法案,但隨著劇情推進,這樣的設定似乎被遺忘,失去一個加強角色深度的機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郁晴飾演的馬休斯的母親=, 原本劇作家描寫的這個角色就具有深度,而演員在扮演時表現恰如其分,除了聲音處理上還是容易讓人覺得過於年輕,其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最終還是得回到與當代的連結來談,當代人對於民主總是有一種錯誤的評價,認為民主自身就具有正面價值。但看劇中所謂「民主」,甚至這一年來社會的動蕩,能夠了解到民主本身只是一套是中性的制度,關鍵還是在於人。我們不能只是再做一個四年只投一次票,就什麼都不管的人民。不斷的塑造英雄,不斷的控訴英雄叛國,卻沒有發現真正的叛國者是自己。劇中不斷出現的:「沒有人民,就沒有城市」,似乎就打了這樣觀點的當代一巴掌。我們到底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民,組成怎麼樣的國家,在看完《英雄叛國ing》出了劇場後,就應該在生活中怎麼樣的實踐。

《英雄叛國ing》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14/12/27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既然是被塑造出來的,其本質其實無異一般人,或任何人都可以是馬修斯,所以最後選擇讓馬修斯以如此「低調」方式被暗殺,我覺得整齣戲缺乏一種人性。(程皖瑄)
1月
01
2015
劇中置入了許多現代出現的特有現象,例如:手機上網、臉書粉絲團、打卡按讚、媒體網路輿論謠言等,影射現代人對於事件的認知,追於網路上流傳的情報,對於事件的本質又能了解多少?(孫嘉豪)
12月
29
2014
此劇展現的政治性是其主要目的,尤其此刻的台灣正從九合一大選中的激情稍稍回神,顯得格外引人思索和呼應。宋厚寬導演一向擅長的歌隊式手法與俐落的舞台道具象徵,依然獨樹一幟。(鐘煒翔)
12月
29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