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蔓延的金黃色泡泡《治癒》
1月
08
2024
治癒(中信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石育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55次瀏覽

文 彭梓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

《治癒》之中有著大量鮮紅色與金黃色的組成,紅色是一種能量充沛的顏色,象徵著熱情、自信與力量,但在《治癒》中紅色則是代表著活生生的肉充滿著鮮血沒有外皮的意象,而另一個主要色系——金黃色,觀者看見的則是宛若秋天豐收之時陽光灑落於飽滿的稻穀之上那般的溫暖、閃亮,在兩種不同色系和意義下的交織與轉換,血肉模糊的煎熬更加深對比出療癒之際的美好能量。

編舞家黛博拉・寇克(Deborah Colker )此次來台帶來作品《治癒》,以遺傳性皮膚疾病——先天性水皰症(俗稱泡泡龍症)為創作主題,透過各種面向看見疾病之下的掙扎與不易,探討面向包含醫療科技、宗教信仰以及身旁的人所投射出的歧視與偏見,了解泡泡龍症的同時也期待觀眾對「治癒」一詞能有更多的追尋與想像。

作品的開始,舞者以緩慢的速度將長條形的布一層層纏繞於自己身上,如同包紮傷口的過程,泡泡龍症是一種不會痊癒的疾病,也沒有最根本的治療方法,病人需要依賴每日的換藥包紮以維持其皮膚完整並且不受感染,治療的過程是一條漫長且永無止境的道路。

舞台出現一大片斜板,再由一分為二流暢地轉動著,舞者不斷由上往下滑落,出現各種攀爬和雙手緊握上方吊立的姿勢,在雙人、三人之間相互支撐,嘗試各種依附於斜板上不墜落的可能性,精準的力量、整齊劃一的動作與大量的直線隊形,像是重生的決心也像是面對疾病無限再生、日復一日的絕望。


治癒(中信文教基金會提供/攝影石育安)

舞者井然有序的將大型紙箱築起一座高聳的牆面,十三位舞者頭上紮著膚色繃帶排成一列,《治癒》之中存在著戲劇文本的組成,作者尼爾頓.邦德(Nilton Bonder)有著猶太教的背景,他將非洲、基督教的知識與文化縫紉在一起,創造更多治癒的途徑跟方法,作者認為上帝可以帶來治療而死亡則是最有效的治癒方法,因此在高牆的片段中,出現了祈禱與祭祀的意象編排,歌曲裡播放著猶太語的禱詞,絕望之際即便是在單純的念頭都如同一道灑落在冬日下的暖陽,溫柔、強烈又珍貴的存在,能夠繼續生存、與身邊的人一同生活就是最大的祈求,信仰的力量透過舞者的演繹幻化於無形,濃烈又厚重的愛擴散在劇場的每一處角落,純粹、乾淨的念想令人為之動容。

最後一段落中,強烈的巴西風格席捲而來,舞者們身穿金黃色的表演服自在的歌唱、舞動、強調著臀部的扭擺律動,身後的高牆逐一推翻,將深受折磨、抵抗外界訊號的心房一一瓦解,大型紙箱於舞台上圍起一圈圈的圓,像是倚靠、棲息的休息站,有著部落歡慶、相聚之意象,熟悉的環境下安放種種的疼痛與擔憂,有別於開場的莊嚴、神秘之氛圍,此段落輕鬆地踩踏著步伐空氣間飄動搖曳著金黃色泡泡,奔放的情緒也帶領作品達到最高潮之片段,在積累著所有人的祝福與賦予觀者無限希望之下落幕,《治癒》的旅途是遙遙無期的,期許燦爛的金黃色泡泡能永遠相伴於悲傷左右。

《治癒》

演出|黛博拉・寇克舞團Deborah Colker Dance Company
時間|2023/12/1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