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只是說了再見《台北詩人》
5月
13
2013
台北詩人(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6次瀏覽
周吟儒(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生)

人死後會去哪裡呢?一個更好的世界?聽覺會持續到最後才消逝?聽得見親友的哀愁、眼淚和不捨嗎?會用盡力氣同死神抵抗、努力回神?抑或能夠平靜任畢生記憶跑馬燈眼前重演一番?未完成的遺憾,彌留之際能否賦它一個美好想像?種種可能,沒人知道。動見体劇團推出的《台北詩人》就在努力窮究關於死亡、人生、這個活著的人無法預見,死了的人無法告訴你的一團謎糊。

怎麼說一團迷糊?戲甫揭幕,主角王暝(吳昆達飾)即病弱,從死後遺體該放哪,家人帶動挑靈骨塔地點話題開始,帶領觀者隨主角一塊塊拼湊起人生缺角。缺席高中摯友還鄉的決定,自己沒赴上的那班死亡火車;拚命守住一個家的姊姊;年輕憧憬的愛情,成了現在病重身邊的婚姻對象;一張紙一支筆,正在談離婚的女子…什麼時間?在王暝意識流間來回穿梭。親情的糾結、姊姊犧牲青春的成全,這類象徵型、類型化的概念性人物,在眾世代、各家庭中都能自動被對號入座。王暝一輩子的快轉,集合犧牲、無奈、壓抑終將凋零,在已然成形的現況之外任想像奔馳、或隨另類結局翱翔想像一番,終歸沒人知道這場迴光返照要去哪裡?觀眾想用多少後設立場投射都可以、如何主觀虛構也能成立,角色的矛盾和拉扯、遺憾似乎成了現代各戲的絕對賣點。

王暝近乎偏執的將一生所見所感記錄到一張又一張空白紙上,說是發洩也好、只有文字懂我、這是最安全的藏身處也行。說到底,終歸是一家子裡的私事。主角最終死去,觀眾遊歷了一圈,本知道不會有更好結局,那麼這樣一輪之後,解決了什麼關於生死?認真嚴肅地說了什麼輪迴之道?沒有。與其說它屢屢在問:「我死後要去哪裡?」「啊你是死去了哪裡?」不如說導演透過主角、這整齣製作,努力重現每幕遺憾,好使觀者在看別人故事之後,能對照自己,珍惜當下,重拾親情裡安穩卻常被視作裡所當然的一地餅乾屑,或去想想被自己的自私、肆無忌憚所傷的人們的心情。

人們哭著來到世上,又在哭聲中孓然一身迎向那光離去。人生就像場上刻意經過安排,一罐一罐出現的啤酒,啵的打開!敬過去、未知、敬某人,想鏘杯也出不了聲,某個時刻又被擺到一邊,啵成了最後嘆息,像斷氣,意思到了就好。

死亡難以被討論,導演試圖輕鬆談笑,時不時幽觀眾一默。但有時過度氾濫的想以輕鬆視角詮釋,真的適合嗎?讓欲求去的妻子和大姊大談性生活不美滿,真能更準確傳達主角努力汲營詩的寫作之外,生活陷於巨大泥淖的悲哀?極大反差之後,再旋即呈現兩人心理都為對方深情不怨,海可枯、石能爛,死前貼耳讓詩作、真情都重新復活。離婚就跟死亡一樣,變的可以大肆公開談論,卻終究骨子裡什麼都沒能解決,諷刺得或許更貼近真實吧,。

依附在生命各狀態之下而出現的新詩片段,不至穿鑿附會,不過戲演一場、共同想像一回、一次揣摩。逝者已逝,有誰「真的能被你氣到從墳墓裡爬起來嗎?」

活在當下吧!來,那個誰,我們敬一杯!啵!

《台北詩人》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3/05/05 14: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為苦尋內心安穩之地的台北詩人嘆息感傷,但不得不說,身為女性,我為劇中那些彷彿投射台灣集體經驗記憶的母親、姐妹、及妻子們,感到發自內心的共鳴理解。(吳依屏)
5月
10
2022
平實無比的語言,卻帶給觀眾荒謬十足的爆笑感,在笑的背後卻能讓人體會到背後深刻又深沉的無奈感。導演下手著墨得愈輕,卻在人的心頭上劃下愈深愈重的印記。(吳承翰)
6月
10
2014
整體而言《台北詩人》在這有些混亂、趨向一致化的社會中,成功塑造停滯的時空,讓我們陷入思考的原點,看著演員哭泣,自己哭泣,笑、對談,然而這輕輕柔柔地朗誦一首又一首詩,沉重卻引發餘韻。(李承曄)
5月
29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