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共感在《話語靜止時》
11月
23
2017
話語靜止時(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2次瀏覽
蔡宇涵(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學生)

「和諧的關係,必須有『共感』為基礎,與人共感需要經過對話」——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藉由對話,讓彼此產生「共感」,當話語靜止時,狀態凝結,關係的存在正被注視著...

〈話語靜止時〉由百老匯音樂漸漸帶入舞蹈,讓原本嘈雜的觀眾席聚焦舞台,舞者身體後仰,從側台緩緩走出,雙手拿者「好神拖」,低重心倒退走,時而抖動上身,時而用好神拖拍打胸口,想撢去身上的灰塵,非比尋常的動作特別讓人印象深刻,拖把象徵著清潔髒汙的工具,彷彿擦除以往的過錯,拭去那些曾經說錯的話。這些日常道具平凡的出現在生活周遭,放上舞台多了份親切感。

舞者紛紛拿者不同道具進出,翻書、遞書象徵知識的傳遞;手持時鐘,身體快速卻被動地推移,象徵時間催促人前行;搬運、放置三角錐象徵警告;骷顱頭則代表死亡。不僅是道具,此作品當中還加入許多手勢,如手指他人象徵指責,這些生活上常見的事物,被搬上舞台後,那份共感更加強烈。

一位女舞者於舞台中央嘴裡念念有詞,彷彿在陳述一件事卻又無聲地說,讓人更專注於她嘴裡的唇形,舞者的聲音似乎陷入高音頻的音樂當中,已超越人體的聽覺極限。手呈爪型,好像抓者某物,其餘舞者往她身上丟黑、紅、白氣球,並將她身旁的道具一一拿走,最後她刺破所有黑紅氣球,僅保留一顆白色氣球咬在嘴裡,如同漫畫當中的說話框,而話語被鎖在氣球當中,那些黑紅氣球代表流言蜚語,刺破也就不存在了,唯有這顆白氣球是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即將進入下半場演出前,觀眾席燈仍亮著卻有一位男舞者上台,在場中央面對側台比手畫腳,此刻,觀眾席靜了下來,人群間起了微妙變化,視覺和聽覺淺意識地被開啟。這樣的體驗使周遭觀眾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是他們讓我深刻經歷「話語靜止時」的當下感受。

〈傾聽我說〉於舞台上方加入投影,映上七位舞者的臉龐,各自以不同時間、速度、表情轉動身軀,每個人都像說書人,正述說著自己的故事。舞者們身著牛仔褲背對觀眾甩手擺跨,動作質地較為流暢。上方的投影由半身漸漸轉換成五官再變為怪表情,眨眼、咧嘴、吐舌、鬥雞眼、豬鼻子等等,感官的觸動呼應下方舞者們的關係變化。

其中,一對男女互相拉扯,以食指指向他人,指責對方,雖是無聲爭執,肢體上的撞擊卻強烈感受彼此互不相讓的抗衡。主動和被動間的對比十分明顯,被動者如被審問的囚犯,這樣的「關係」,時時在日常發生,未必是肢體衝突,內心掙扎或言語傷害亦是如此。

編舞者使用不同手勢作為闡述關係的表徵,簡易動作搭配肢體語言的交流,舞者間關係的處理十分清晰。她以生活經驗作為創作素材,由舞蹈帶入生活,使用道具並賦予意涵,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這個演出讓舞者呈現的不僅是舞蹈動作,更將真實的「關係」搬上舞台,舞者一來一往的互動,觀眾是旁觀者也似當局者,共同感受當下的氛圍。下半場開演前,別出心裁的暗場設計,讓觀眾席察覺不同狀態的變化並感受其微妙的異同,使觀眾產生實質的感知與共鳴。

《話語靜止時》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7/10/28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與種種道具的關係,象徵編舞者想表達之意。氣球,像每個人說出的話,你可以選擇戳破對方的話語,也可以讓它像空氣一樣輕,隨風而去。(丁逸珣)
12月
04
2017
把「氣球」注入了每個人說話的權力意念,使用了擬人的手法,看似簡單的一顆氣球,卻又隱含著社會上的現實人際關係,很直白又說到心坎裡的意象。(萬彥伶)
12月
02
2017
上半場以多種道具配合生活化的動作,再現關係中流動變化的符號;下半場則以錄像與默劇動作作為支點,呈現變動流轉的關係。(陳旻禧)
12月
01
2017
從搭肩、跟隨、互相拉扯等簡單日常基本動作到接近暴力式的拉扯推擠,表達出自我的空間與他人的關係,令人聯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之間的互動,我們可以選擇漠視、關心或者激情緒動甚至暴力的回應。(陳韻棻)
11月
28
2017
上半場〈話語靜止時〉不是呈現靜默而是騷動;下半場〈傾聽我說〉也非展現傾聽,反而在懇求傾聽。作品題名與演出內容顛倒更增加舞作整體張力。(徐瑋瑩)
6月
30
2017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