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共感在《話語靜止時》
11月
23
2017
話語靜止時(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8次瀏覽
蔡宇涵(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學生)

「和諧的關係,必須有『共感』為基礎,與人共感需要經過對話」——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藉由對話,讓彼此產生「共感」,當話語靜止時,狀態凝結,關係的存在正被注視著...

〈話語靜止時〉由百老匯音樂漸漸帶入舞蹈,讓原本嘈雜的觀眾席聚焦舞台,舞者身體後仰,從側台緩緩走出,雙手拿者「好神拖」,低重心倒退走,時而抖動上身,時而用好神拖拍打胸口,想撢去身上的灰塵,非比尋常的動作特別讓人印象深刻,拖把象徵著清潔髒汙的工具,彷彿擦除以往的過錯,拭去那些曾經說錯的話。這些日常道具平凡的出現在生活周遭,放上舞台多了份親切感。

舞者紛紛拿者不同道具進出,翻書、遞書象徵知識的傳遞;手持時鐘,身體快速卻被動地推移,象徵時間催促人前行;搬運、放置三角錐象徵警告;骷顱頭則代表死亡。不僅是道具,此作品當中還加入許多手勢,如手指他人象徵指責,這些生活上常見的事物,被搬上舞台後,那份共感更加強烈。

一位女舞者於舞台中央嘴裡念念有詞,彷彿在陳述一件事卻又無聲地說,讓人更專注於她嘴裡的唇形,舞者的聲音似乎陷入高音頻的音樂當中,已超越人體的聽覺極限。手呈爪型,好像抓者某物,其餘舞者往她身上丟黑、紅、白氣球,並將她身旁的道具一一拿走,最後她刺破所有黑紅氣球,僅保留一顆白色氣球咬在嘴裡,如同漫畫當中的說話框,而話語被鎖在氣球當中,那些黑紅氣球代表流言蜚語,刺破也就不存在了,唯有這顆白氣球是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即將進入下半場演出前,觀眾席燈仍亮著卻有一位男舞者上台,在場中央面對側台比手畫腳,此刻,觀眾席靜了下來,人群間起了微妙變化,視覺和聽覺淺意識地被開啟。這樣的體驗使周遭觀眾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是他們讓我深刻經歷「話語靜止時」的當下感受。

〈傾聽我說〉於舞台上方加入投影,映上七位舞者的臉龐,各自以不同時間、速度、表情轉動身軀,每個人都像說書人,正述說著自己的故事。舞者們身著牛仔褲背對觀眾甩手擺跨,動作質地較為流暢。上方的投影由半身漸漸轉換成五官再變為怪表情,眨眼、咧嘴、吐舌、鬥雞眼、豬鼻子等等,感官的觸動呼應下方舞者們的關係變化。

其中,一對男女互相拉扯,以食指指向他人,指責對方,雖是無聲爭執,肢體上的撞擊卻強烈感受彼此互不相讓的抗衡。主動和被動間的對比十分明顯,被動者如被審問的囚犯,這樣的「關係」,時時在日常發生,未必是肢體衝突,內心掙扎或言語傷害亦是如此。

編舞者使用不同手勢作為闡述關係的表徵,簡易動作搭配肢體語言的交流,舞者間關係的處理十分清晰。她以生活經驗作為創作素材,由舞蹈帶入生活,使用道具並賦予意涵,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這個演出讓舞者呈現的不僅是舞蹈動作,更將真實的「關係」搬上舞台,舞者一來一往的互動,觀眾是旁觀者也似當局者,共同感受當下的氛圍。下半場開演前,別出心裁的暗場設計,讓觀眾席察覺不同狀態的變化並感受其微妙的異同,使觀眾產生實質的感知與共鳴。

《話語靜止時》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7/10/28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與種種道具的關係,象徵編舞者想表達之意。氣球,像每個人說出的話,你可以選擇戳破對方的話語,也可以讓它像空氣一樣輕,隨風而去。(丁逸珣)
12月
04
2017
把「氣球」注入了每個人說話的權力意念,使用了擬人的手法,看似簡單的一顆氣球,卻又隱含著社會上的現實人際關係,很直白又說到心坎裡的意象。(萬彥伶)
12月
02
2017
上半場以多種道具配合生活化的動作,再現關係中流動變化的符號;下半場則以錄像與默劇動作作為支點,呈現變動流轉的關係。(陳旻禧)
12月
01
2017
從搭肩、跟隨、互相拉扯等簡單日常基本動作到接近暴力式的拉扯推擠,表達出自我的空間與他人的關係,令人聯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之間的互動,我們可以選擇漠視、關心或者激情緒動甚至暴力的回應。(陳韻棻)
11月
28
2017
上半場〈話語靜止時〉不是呈現靜默而是騷動;下半場〈傾聽我說〉也非展現傾聽,反而在懇求傾聽。作品題名與演出內容顛倒更增加舞作整體張力。(徐瑋瑩)
6月
30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