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甬門的舊憶時光《私信》
11月
20
2012
私信(林練哲 攝,那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0次瀏覽
張麗玉

推開暫時因受台南市府代管而封鎖的公園路321巷日式宿舍群外圍鐵門,映入眼簾的是靜謐無人的巷弄,比鄰座落的木屋頹圮衰敗,破落磚牆上老樹盤根錯節,這管制區內的景象反倒醞釀出一股神秘氛圍,讓觀眾彷彿步入了與世隔絕的時光隧道,置身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但小巷內牆上四散貼著寫有「私信」的明信片卻又不斷提醒觀眾,有個曾經發生於此地的故事,即將在這時光隧道裡的某處重演。

於是,觀眾被帶領至門前九重葛開滿一樹豔紫的木造平房,穿過綠葉細藤垂掛的小徑,由後院芳草如茵的花園裡漫步進到演出場地,也就是畫家郭柏川先生的故居。脫了鞋的觀眾隨意在木頭地板上坐下,在這傳統日式建築的空間中,沒有太多舞台設置,僅有一隅放置矮凳、畫架與滿牆的手寫書信,對角靜靜坐著一名樂師。而曾屬於這屋中人物的故事,隨著樂師撥動的吉他絃聲漸漸展開。

《私信》訴說畫家郭為美女士對父親郭柏川先生的追憶,演員推開一扇又一扇的木門,就像是推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回憶。這些回憶包含了郭女士在北平的童年,當時那個相信地底下有天的稚氣小女孩、那個陪伴回台養病的丈夫而須揮別故鄉的母親、那個手上總是沾滿油彩氣味的爹爹、那個畫作得獎後想懇求父親教她作畫卻不知該如何啟齒的女兒、那個總是讓家裡充滿撲鼻菜香的娘親、那個喜歡用畫筆為女兒留下人生重要時刻肖像的父親、那個在信裡跟媽媽述說異地生活種種的女兒、那個什麼都沒說卻什麼都留給女兒的爹爹……這些扎扎實實的回憶,透過兩位演員——魏麗珍、張婷詠如詩般的語言、寫意的肢體呈現,一幕幕在觀眾眼前虛實交錯地上演。她們穿梭於屋裡不同房間,以口述在觀眾腦海裡幻化成郭為美各個成長階段的時空。房裡隔間木板遮門有時全被拉上,觀眾須靠隱隱傳來的話語或歌聲想像門後的動靜。有時推門被卸了下來,觀眾延伸的視野順著望進了郭柏川昔日的畫室,也看到了那些不曾離開過的故事。

如同戲裡郭為美說的:「所有的時光都在那裡,不曾消散」。她的父母盡了最大努力,把人生最美好的一切都留在這個屋子裡。而身為觀眾的我,也因為那個劇團的努力,感受到了一屋子美好的思念。戲入尾聲,演員撩開垂掛在窗前的薄紗,院子裡的景色變得透亮清晰,但身邊不少觀眾的眼卻模糊了起來。

帶著郭為美女士記憶裡的故事,我們一行人步出管制區,鐵門在身後悄然闔上,時光隧道裡的私信默默等待另一群觀眾的啟閱。擅長在環境中創造劇場的那個劇團導演楊美英,這次又成功地運用饒富意象的戲劇為古蹟建築注入生命力,好奇劇團將會再為府城的哪一個角落、哪一棟屋舍搬演屬於它們的生命故事?

《私信》

演出|那個劇團
時間|2012/11/18 14:30
地點|台南市郭柏川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