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原型的劇場形象《普羅米修斯》
3月
25
2013
普羅米修斯(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0次瀏覽
林乃文(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台上有一圈白中填紅土,令人聯想人類原始的祭壇形狀(如歐洲新石器時代的巨石遺址,某些非洲村落至今仍有石圈);空中懸垂銀鏈,暗示普羅米修斯被縛的所在;漆黑的前舞台陷下一方地井──極其簡潔地界定導演所說的天上、人間、地下的垂直結構宇宙觀。

文本來自兩千五百年以前,是希臘戲劇黃金期早期的劇本。通篇以對話為主,動作很少,地點不變,因為反叛英雄普羅米修斯已經被縛,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從普羅米修斯被帶到高加索山上受縛揭開序幕,火神、水神、海洋女神、宙斯信差輪番相勸他向宙斯屈服,但普羅米修斯不為所動,堅持信念且預告世界的命運,並向前來求助的河神女兒預言她的後代將解救他的束縛,最後遭憤怒的宙斯打入深淵。普羅米修斯猶如天地頭一位神權反對者,昂然於神的刑台,為人類慷慨陳辭,控訴神的不義並預示祂們的消亡──縱然坐在觀眾席的我們知道神明或上帝「死」後的世界未必變得更好。

導演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神諭的發源地德爾非(Delphi)創建阿提斯劇院(Attis Theatre),二十七年來導演過多部希臘悲劇,透過論壇、藝術節多種方式,不斷探索希臘悲劇的當代演譯,聲譽卓爾,名字已經被寫入好幾本導演專書中,與國人熟悉的鈴木忠志(Suzuki Tadashi)、莫努虛金(Mnouchkine)、布魯克(Brook)一齊被討論[1]。他對此劇的詮釋剝除一切多餘,深入簡出,造成一種有如「原型」的存在感。

導演並沒有刻意增加戲劇動作,反而呈現高古的沈靜氣息。人物一律穿著白襯衫黑西裝,赤著雙足,身體動作造型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站立中央,反倒歌隊以被縛之姿側臥石圈之內,這形象突破表象,矛盾處令人玩味。歌隊演員以臥姿說話,展現不凡發聲功力。風格化的動作,宛如一座座永恆的雕塑。動作雖不多,但每一次變換都充滿能量,翻轉出新的象徵。與宙斯同立場的勸說者簡化為一名演員,穿過神圈,一一走入地下,暗示當前的掌權者,即未來失勢者。劇首劇尾颳起機械或砲彈般的現代噪音,銜接當世的不安。

劇場形象特別單純,使它的象徵具有不受限時空的穿透力,顯出普遍性。普羅米修斯彷彿某種良心者的範型,他們協助當權者獲得權力之後,反身站在反對陣營;救溺弱勢者的同時,不免被同族視如叛徒。明知堅持將使自己與幸福無緣卻不改其志;有能力預知未來,卻無法改變一己的命運。普羅米修身為宙斯的同族,卻迴護人類的立場,非神非人,因此被卡在天地之間,無所歸屬,註定亙古受孤獨之苦。

這部戲的衝突全為內在層面,很可能不是一部討好的戲。但普羅米修斯的感情並非一般人的感情,他的悲劇與感悟亦非尋常生活所需要,唯有如此儀式般的過程,方可浮顯這種異常、脫俗、莊嚴、神聖的人類精神原型,而這,也正是劇場行將佚失的一種原質。



[1]Avra Sidiropoulou所著Authoring Performance: The Director in Contemporary Theatre (What Is Theatre?) ,Marianne McDonald所著

Ancient sun, modern light : Greek drama on the modern stage .

《普羅米修斯》

演出|希臘阿提斯劇院
時間|2013/03/2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普》劇語言混合跨文化的展示,及眾聲喧嘩的形式,這樣融合的應用,使人連結到印度學者巴魯洽(Rustom Bharucha)質疑第一文化如何再現第三文化特色,「他者」的物化使用,而眾聲喧嘩在形式上也讓人連結出地球村的概念。(孫元城)
4月
17
2013
在特氏的悲劇裡,我們不再看到古希臘傳統歌隊的面具與吟唱,不再看到明確的分幕與行進。舊的古希臘悲劇認識論應適度解離,我們才有可能見證現存的希臘經濟與政治上的實體「悲劇」。(林正尉)
4月
17
2013
這並不是一場只有考古學的儀式再現。除了演員的西裝襯衫打扮,演出中令人精神陡然緊繃的警報鳴響、令人毫無防備的手槍爆破聲,在在提醒我此刻有多現代。(楊筠圃)
4月
16
2013
它的跨文化脈絡,在希臘語、土耳其語與德語反覆歌誦「然而有一天將會到來。」所創造的音韻節奏和戲劇結構,是否得以彌補在地脈絡對於跨文化劇場理解的侷限?又如何能在此劇的當代性意含上看見在地的政治批判空間?(李時雍)
3月
26
2013
在乾淨的空間中,導演使用的也是單純的戲劇手法,但充滿能量的身體在偌大的國家劇院大舞台上,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同時長篇的臺詞光是用演員身體的能量想要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也未免顯得太樂觀。(謝東寧)
3月
25
2013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