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改編到劇場現場《The Second Woman》
11月
15
2018
The Second Woman(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3次瀏覽
羅倩(專案評論人)

《The Second Woman》是2016年Performing Lines製作,澳洲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贊助演出,澳洲藝術家娜特.蘭德爾與安娜.布雷肯共同創作編劇與導演,今年在高雄衛武營開幕季中首次以中文版演出製作,由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演員朱芷瑩擔任唯一女主角。

《The Second Woman》改編自美國導演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Opening Night》(1977)其中一個段落,演員朱芷瑩連演一百場同樣的一幕(scene),只不過與她演對手戲的是一百位徵集而來的素人,連演24小時。演出期間觀眾可以自由進場,滑手機拍照打卡錄影皆可,前提是不要影響到演出。作品概念新穎有趣且具企圖心,啟用臺灣「演員」合作,不僅沒有失去原作的概念精神,反而因為與臺灣「演員」的合作,讓作品產生國際化的在地化成果。

當電影改編成劇場

《The Second Woman》可以分成兩個概念來談:「電影」《Opening Night》裡頭的劇場舞台與電影場景,「劇場」《The Second Woman》裡頭的劇場舞台與影像放映。在電影《Opening Night》中,女主角正在排練的戲劇即是《The Second Woman》,一個過氣的女演員面對自己無法認同的劇本(沒有帶來任何希望)與台詞,如何透過身為演員的自覺創造角色的活性。她開始在演出中即興演出,現實人生與舞台人生相互混亂交錯。在劇場《The Second Woman》中,同時可以看到現場演出與同步即時投影,電影空間與劇場空間並置成為一體。

約翰.卡薩維蒂電影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是「即興」,劇場導演把握住了「即興」與「女演員的自覺」兩個關鍵,使得改編作品與電影作品有一種精神上的連結。在劇場中,劇場導演同時運用劇場舞台與電影銀幕並置的空間設計,具有強烈的影像組構意識,左邊舞台與右邊投影成為平衡的互補。兩台移動式攝影機即時捕捉人物對話,以正反拍手法交錯呈現,左前方四台固定攝影機作為場景演出結束、還原場地與等待開場的畫面捕捉,鏡頭同步切換室內不同角度空間,女主角中景與特寫鏡頭,剪接流暢、細節捕捉到位,讓劇場裡的投影也產生了觀看電影的愉快感。現場演出與同步即時投影,兩者既是當下的,也是共時性的同一個現場。

當專業演員與素人和諧共演

一般來說,當素人與專業演員同台演出時,總會明顯看到素人與專業演員在於表演的熟練與身體作為一種技藝的明顯差異。在不苛求素人成為專業,也不因為是素人所以接受素人可以不夠專業的兩種思考邏輯下,我認為《The Second Woman》創造了讓兩者相互平衡,甚至可以不斷激盪出即興火花的舞台現場。

專業演員與素人演員對戲並沒有出現極大的不和諧與落差,反倒是這個根本上的差異的顯現——讓素人做自己,演員回歸自我專業。原本固定的台詞與情節,因為每一次不同的素人演員,不同的個性、人生歷練與處世態度,產生不同的即興效果,讓觀眾完全黏在座位上捨不得離場。看著朱芷瑩在舞台上實踐「演員」的專業,挑戰身體的極限,深受感動。朱芷瑩隨著時間越來越熟稔的角色動作與台詞,卻能不流於俗套。以意志力對抗身體的疲憊與不耐,持續保持清醒的專注,反而在每次的重演中,不斷詮釋角色的可能性。

當形式與內容恰到好處

為什麼在劇場看一樣的情節還不覺得超無聊,可是活著每天也一直在重複,不會很無聊嗎?每日的重複中存在最基本的無聊的本質,然而為什麼還會覺得每天活著很有趣?

這兩天我在劇場待了五個小時,【1】以一個小時四個重演來算,至少看了二十位素人演出,每個素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回應世界。在朱芷瑩不斷重新再來的過程中,在千篇一律的情節中,竟會開始期待下一位打開門活生生的人會是什麼樣子?這可能是唯一一次有機會上台演出會怎麼演?素人在此不需要被誰較量被評比被訓練被美化被當成演出失敗不夠專業的藉口。我更願意稱他們為我們——除了工作上的專業,都是生命中的素人,微小卻獨一無二的存在。

我們都活在其實不能「重來」的人生。《The Second Woman》最棒的一點即是透過劇場觀眾成為自由來去的旁觀者,在24小時中不用扮演任何人,只要坐在那,隨時切換觀看的視角,在同一段情節中,透過一位固定的演員與一百位不同素人的相逢,在連續與唯一、重複與差異中審視兩種不同狀態的角色扮演。

場館以演出面向大眾,讓更多人進到衛武營來

文化如何接地氣?作為衛武營開幕季的演出,欣喜這樣的國際製作與在地的契合,既沒有改變原作品的概念,讓素人參與的方式,也在本身的限制之中,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彈性。沒有期待素人成為專業,或是讓優秀的職業演員降低自身專業配合素人,也沒有導演概念凌駕一切,讓表演只服務於創作概念,而失去內容。表現形式與內容相當契合,舞台現場與電影剪接畫面共同傳達一種共時的現場(live),電影與劇場並置,讓演出成為兼具藝術性與可理解的藝術文化。

註釋

1、筆者進場時間是11月2日晚上十時到隔日凌晨一時,11月3日上午十一時五十分到下午一時五十分。

《The Second Woman》

演出|娜特.蘭德爾(Nat Randall)與安娜.布雷肯(Anna Breckon)
時間|2018/11/02 ~ 2018/11/03 19:00
地點|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繪景工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真實帶入如劇場這樣創造虛構的機器,是當代劇場迫切找到與現實更密切對話的途徑,此方法讓劇場的語言更加複雜,卻具有反身性。(何怡璉)
11月
30
2018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