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改編到劇場現場《The Second Woman》
11月
15
2018
The Second Woman(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5次瀏覽
羅倩(專案評論人)

《The Second Woman》是2016年Performing Lines製作,澳洲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贊助演出,澳洲藝術家娜特.蘭德爾與安娜.布雷肯共同創作編劇與導演,今年在高雄衛武營開幕季中首次以中文版演出製作,由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演員朱芷瑩擔任唯一女主角。

《The Second Woman》改編自美國導演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Opening Night》(1977)其中一個段落,演員朱芷瑩連演一百場同樣的一幕(scene),只不過與她演對手戲的是一百位徵集而來的素人,連演24小時。演出期間觀眾可以自由進場,滑手機拍照打卡錄影皆可,前提是不要影響到演出。作品概念新穎有趣且具企圖心,啟用臺灣「演員」合作,不僅沒有失去原作的概念精神,反而因為與臺灣「演員」的合作,讓作品產生國際化的在地化成果。

當電影改編成劇場

《The Second Woman》可以分成兩個概念來談:「電影」《Opening Night》裡頭的劇場舞台與電影場景,「劇場」《The Second Woman》裡頭的劇場舞台與影像放映。在電影《Opening Night》中,女主角正在排練的戲劇即是《The Second Woman》,一個過氣的女演員面對自己無法認同的劇本(沒有帶來任何希望)與台詞,如何透過身為演員的自覺創造角色的活性。她開始在演出中即興演出,現實人生與舞台人生相互混亂交錯。在劇場《The Second Woman》中,同時可以看到現場演出與同步即時投影,電影空間與劇場空間並置成為一體。

約翰.卡薩維蒂電影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是「即興」,劇場導演把握住了「即興」與「女演員的自覺」兩個關鍵,使得改編作品與電影作品有一種精神上的連結。在劇場中,劇場導演同時運用劇場舞台與電影銀幕並置的空間設計,具有強烈的影像組構意識,左邊舞台與右邊投影成為平衡的互補。兩台移動式攝影機即時捕捉人物對話,以正反拍手法交錯呈現,左前方四台固定攝影機作為場景演出結束、還原場地與等待開場的畫面捕捉,鏡頭同步切換室內不同角度空間,女主角中景與特寫鏡頭,剪接流暢、細節捕捉到位,讓劇場裡的投影也產生了觀看電影的愉快感。現場演出與同步即時投影,兩者既是當下的,也是共時性的同一個現場。

當專業演員與素人和諧共演

一般來說,當素人與專業演員同台演出時,總會明顯看到素人與專業演員在於表演的熟練與身體作為一種技藝的明顯差異。在不苛求素人成為專業,也不因為是素人所以接受素人可以不夠專業的兩種思考邏輯下,我認為《The Second Woman》創造了讓兩者相互平衡,甚至可以不斷激盪出即興火花的舞台現場。

專業演員與素人演員對戲並沒有出現極大的不和諧與落差,反倒是這個根本上的差異的顯現——讓素人做自己,演員回歸自我專業。原本固定的台詞與情節,因為每一次不同的素人演員,不同的個性、人生歷練與處世態度,產生不同的即興效果,讓觀眾完全黏在座位上捨不得離場。看著朱芷瑩在舞台上實踐「演員」的專業,挑戰身體的極限,深受感動。朱芷瑩隨著時間越來越熟稔的角色動作與台詞,卻能不流於俗套。以意志力對抗身體的疲憊與不耐,持續保持清醒的專注,反而在每次的重演中,不斷詮釋角色的可能性。

當形式與內容恰到好處

為什麼在劇場看一樣的情節還不覺得超無聊,可是活著每天也一直在重複,不會很無聊嗎?每日的重複中存在最基本的無聊的本質,然而為什麼還會覺得每天活著很有趣?

這兩天我在劇場待了五個小時,【1】以一個小時四個重演來算,至少看了二十位素人演出,每個素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回應世界。在朱芷瑩不斷重新再來的過程中,在千篇一律的情節中,竟會開始期待下一位打開門活生生的人會是什麼樣子?這可能是唯一一次有機會上台演出會怎麼演?素人在此不需要被誰較量被評比被訓練被美化被當成演出失敗不夠專業的藉口。我更願意稱他們為我們——除了工作上的專業,都是生命中的素人,微小卻獨一無二的存在。

我們都活在其實不能「重來」的人生。《The Second Woman》最棒的一點即是透過劇場觀眾成為自由來去的旁觀者,在24小時中不用扮演任何人,只要坐在那,隨時切換觀看的視角,在同一段情節中,透過一位固定的演員與一百位不同素人的相逢,在連續與唯一、重複與差異中審視兩種不同狀態的角色扮演。

場館以演出面向大眾,讓更多人進到衛武營來

文化如何接地氣?作為衛武營開幕季的演出,欣喜這樣的國際製作與在地的契合,既沒有改變原作品的概念,讓素人參與的方式,也在本身的限制之中,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彈性。沒有期待素人成為專業,或是讓優秀的職業演員降低自身專業配合素人,也沒有導演概念凌駕一切,讓表演只服務於創作概念,而失去內容。表現形式與內容相當契合,舞台現場與電影剪接畫面共同傳達一種共時的現場(live),電影與劇場並置,讓演出成為兼具藝術性與可理解的藝術文化。

註釋

1、筆者進場時間是11月2日晚上十時到隔日凌晨一時,11月3日上午十一時五十分到下午一時五十分。

《The Second Woman》

演出|娜特.蘭德爾(Nat Randall)與安娜.布雷肯(Anna Breckon)
時間|2018/11/02 ~ 2018/11/03 19:00
地點|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繪景工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真實帶入如劇場這樣創造虛構的機器,是當代劇場迫切找到與現實更密切對話的途徑,此方法讓劇場的語言更加複雜,卻具有反身性。(何怡璉)
11月
30
2018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