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瀉萬丈情緒於心理的歌《少年台灣》
10月
25
20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3次瀏覽
張簡亦杰(台大戲劇系學生)

這齣音樂劇一開始時,就令我感到驚奇,演員在舞台上一字排開,一一介紹自己在戲中的身分,因為每位演員都不只詮釋一種角色,身上的穿著清一色素面白衫長褲,鮮少因場景或故事不同而更換服裝,他們單單用些小道具或肢體語言甚至說話腔調,就能說服觀眾,並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背景裡。

在南海劇場的小小舞台上,架著幾張活動式長條板及小方桌,板面上沒有華麗的綴飾或雕刻,只是單純的刷上了黑漆,一開始我很納悶,這樣的佈景究竟想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聯想呢?隨著音樂劇開演,順著場景變動,這幾張長條板和小方桌頓時成了觀眾腦袋中的畫面基底。當演出者踩著長板屈身向前時,配上氣勢轟隆的背景音樂,這些排列不齊的木板頓時成了掀捲的大浪;而當演出者趴伏在長凳下,一聲如雷灌耳的砲擊,彷彿又將觀眾拉回了民國四十年代的防空洞,使我們將黑長條木板合理的與被巨石堵塞的洞口畫上了神奇的等號。大量(或說全然)使用黑長木板做為佈景道具的原因,是經費問題或場地空間限制等等,已無需去猜想,從它們將觀眾帶入敘事者思想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功詮釋了佈景的細微感情了。

整場演出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配樂及人聲演唱,看了這齣音樂劇才讓我發現,原來也有能歌能演的演員,舞台劇演員歌聲中的情緒好像比一般市面上的專輯歌曲更加豐富飽滿。在快速節奏下,依然清晰易辨的咬字,將歌曲的中心思想一絲不留的傳達給觀眾,其中一段唱到戰爭處時,鏗鏘有力的高亢嗓音,像在我的耳窩及心靈投下一枚枚包覆金箔的砲彈,每一擊都令人震懾但又無法抗拒。另外一點令我佩服的是,雖然這是一齣鄉土意味濃厚的戲劇,配樂卻不單只有寶島風俗歌曲,還混合著些許R&B、爵士、現代輕搖滾的曲風,使整齣音樂劇雜揉本土性與世界性於一體,塑造出新麗的概念。以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是齣背景音樂與人聲歌曲製作與配合的極為成功,在觀賞完演出後,想買原聲帶重溫舊夢的一齣戲劇。

令我無法移開目光的原因,還有這齣音樂劇的文學性。這齣劇是根據美學大師蔣勳的文學作品《少年台灣》所改編詮釋,其中的台詞少了些口語慣用詞,多了溫柔文婉的敘事語調,角色所吐出的一字一句,伴著文學氣息將情緒流洩出來,透過角色的語言與表情肢體,將大地之歌的主旨投射給觀眾,我們乘著激情而悠揚的語調,經過了絢麗文字所堆疊而成的時光隧道,走入了少年的台灣,成了台灣的少年,十則故事,十個場景,千百種澎湃的感動在心中。

整齣音樂劇由台灣的民情風土為藍本,編織了一幅地圖,觀眾隨著演員的腳步,彷彿走入了歷史典籍裡的台灣,我們都成了駝著行囊的少年,在視覺上、聽覺上,感受了台灣的過往。《少年台灣》台前的我們,像透過了戲劇的鼻息,聽它傾訴了一個優美多層次的故事,浸淫在一首引起激烈共鳴並令人涕泗縱橫的曲子裡。

《少年台灣》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3/10/12 19: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問題仍是,之於一齣音樂劇,如何呈現「台灣的聲音」呢?或者是,蔣勳作品中豐富的身體美學,是否得以在劇場改編中完成?《少年台灣》在這部分音樂的編制、編曲上卻仍以古典的合唱形式、聲樂演唱為主,加入的在地性元素仍是符號式的。(李時雍)
10月
21
201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