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瀉萬丈情緒於心理的歌《少年台灣》
10月
25
20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5次瀏覽
張簡亦杰(台大戲劇系學生)

這齣音樂劇一開始時,就令我感到驚奇,演員在舞台上一字排開,一一介紹自己在戲中的身分,因為每位演員都不只詮釋一種角色,身上的穿著清一色素面白衫長褲,鮮少因場景或故事不同而更換服裝,他們單單用些小道具或肢體語言甚至說話腔調,就能說服觀眾,並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背景裡。

在南海劇場的小小舞台上,架著幾張活動式長條板及小方桌,板面上沒有華麗的綴飾或雕刻,只是單純的刷上了黑漆,一開始我很納悶,這樣的佈景究竟想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聯想呢?隨著音樂劇開演,順著場景變動,這幾張長條板和小方桌頓時成了觀眾腦袋中的畫面基底。當演出者踩著長板屈身向前時,配上氣勢轟隆的背景音樂,這些排列不齊的木板頓時成了掀捲的大浪;而當演出者趴伏在長凳下,一聲如雷灌耳的砲擊,彷彿又將觀眾拉回了民國四十年代的防空洞,使我們將黑長條木板合理的與被巨石堵塞的洞口畫上了神奇的等號。大量(或說全然)使用黑長木板做為佈景道具的原因,是經費問題或場地空間限制等等,已無需去猜想,從它們將觀眾帶入敘事者思想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功詮釋了佈景的細微感情了。

整場演出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配樂及人聲演唱,看了這齣音樂劇才讓我發現,原來也有能歌能演的演員,舞台劇演員歌聲中的情緒好像比一般市面上的專輯歌曲更加豐富飽滿。在快速節奏下,依然清晰易辨的咬字,將歌曲的中心思想一絲不留的傳達給觀眾,其中一段唱到戰爭處時,鏗鏘有力的高亢嗓音,像在我的耳窩及心靈投下一枚枚包覆金箔的砲彈,每一擊都令人震懾但又無法抗拒。另外一點令我佩服的是,雖然這是一齣鄉土意味濃厚的戲劇,配樂卻不單只有寶島風俗歌曲,還混合著些許R&B、爵士、現代輕搖滾的曲風,使整齣音樂劇雜揉本土性與世界性於一體,塑造出新麗的概念。以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是齣背景音樂與人聲歌曲製作與配合的極為成功,在觀賞完演出後,想買原聲帶重溫舊夢的一齣戲劇。

令我無法移開目光的原因,還有這齣音樂劇的文學性。這齣劇是根據美學大師蔣勳的文學作品《少年台灣》所改編詮釋,其中的台詞少了些口語慣用詞,多了溫柔文婉的敘事語調,角色所吐出的一字一句,伴著文學氣息將情緒流洩出來,透過角色的語言與表情肢體,將大地之歌的主旨投射給觀眾,我們乘著激情而悠揚的語調,經過了絢麗文字所堆疊而成的時光隧道,走入了少年的台灣,成了台灣的少年,十則故事,十個場景,千百種澎湃的感動在心中。

整齣音樂劇由台灣的民情風土為藍本,編織了一幅地圖,觀眾隨著演員的腳步,彷彿走入了歷史典籍裡的台灣,我們都成了駝著行囊的少年,在視覺上、聽覺上,感受了台灣的過往。《少年台灣》台前的我們,像透過了戲劇的鼻息,聽它傾訴了一個優美多層次的故事,浸淫在一首引起激烈共鳴並令人涕泗縱橫的曲子裡。

《少年台灣》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3/10/12 19: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問題仍是,之於一齣音樂劇,如何呈現「台灣的聲音」呢?或者是,蔣勳作品中豐富的身體美學,是否得以在劇場改編中完成?《少年台灣》在這部分音樂的編制、編曲上卻仍以古典的合唱形式、聲樂演唱為主,加入的在地性元素仍是符號式的。(李時雍)
10月
21
2013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