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瀉萬丈情緒於心理的歌《少年台灣》
10月
25
20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7次瀏覽
張簡亦杰(台大戲劇系學生)

這齣音樂劇一開始時,就令我感到驚奇,演員在舞台上一字排開,一一介紹自己在戲中的身分,因為每位演員都不只詮釋一種角色,身上的穿著清一色素面白衫長褲,鮮少因場景或故事不同而更換服裝,他們單單用些小道具或肢體語言甚至說話腔調,就能說服觀眾,並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背景裡。

在南海劇場的小小舞台上,架著幾張活動式長條板及小方桌,板面上沒有華麗的綴飾或雕刻,只是單純的刷上了黑漆,一開始我很納悶,這樣的佈景究竟想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聯想呢?隨著音樂劇開演,順著場景變動,這幾張長條板和小方桌頓時成了觀眾腦袋中的畫面基底。當演出者踩著長板屈身向前時,配上氣勢轟隆的背景音樂,這些排列不齊的木板頓時成了掀捲的大浪;而當演出者趴伏在長凳下,一聲如雷灌耳的砲擊,彷彿又將觀眾拉回了民國四十年代的防空洞,使我們將黑長條木板合理的與被巨石堵塞的洞口畫上了神奇的等號。大量(或說全然)使用黑長木板做為佈景道具的原因,是經費問題或場地空間限制等等,已無需去猜想,從它們將觀眾帶入敘事者思想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功詮釋了佈景的細微感情了。

整場演出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配樂及人聲演唱,看了這齣音樂劇才讓我發現,原來也有能歌能演的演員,舞台劇演員歌聲中的情緒好像比一般市面上的專輯歌曲更加豐富飽滿。在快速節奏下,依然清晰易辨的咬字,將歌曲的中心思想一絲不留的傳達給觀眾,其中一段唱到戰爭處時,鏗鏘有力的高亢嗓音,像在我的耳窩及心靈投下一枚枚包覆金箔的砲彈,每一擊都令人震懾但又無法抗拒。另外一點令我佩服的是,雖然這是一齣鄉土意味濃厚的戲劇,配樂卻不單只有寶島風俗歌曲,還混合著些許R&B、爵士、現代輕搖滾的曲風,使整齣音樂劇雜揉本土性與世界性於一體,塑造出新麗的概念。以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是齣背景音樂與人聲歌曲製作與配合的極為成功,在觀賞完演出後,想買原聲帶重溫舊夢的一齣戲劇。

令我無法移開目光的原因,還有這齣音樂劇的文學性。這齣劇是根據美學大師蔣勳的文學作品《少年台灣》所改編詮釋,其中的台詞少了些口語慣用詞,多了溫柔文婉的敘事語調,角色所吐出的一字一句,伴著文學氣息將情緒流洩出來,透過角色的語言與表情肢體,將大地之歌的主旨投射給觀眾,我們乘著激情而悠揚的語調,經過了絢麗文字所堆疊而成的時光隧道,走入了少年的台灣,成了台灣的少年,十則故事,十個場景,千百種澎湃的感動在心中。

整齣音樂劇由台灣的民情風土為藍本,編織了一幅地圖,觀眾隨著演員的腳步,彷彿走入了歷史典籍裡的台灣,我們都成了駝著行囊的少年,在視覺上、聽覺上,感受了台灣的過往。《少年台灣》台前的我們,像透過了戲劇的鼻息,聽它傾訴了一個優美多層次的故事,浸淫在一首引起激烈共鳴並令人涕泗縱橫的曲子裡。

《少年台灣》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3/10/12 19: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問題仍是,之於一齣音樂劇,如何呈現「台灣的聲音」呢?或者是,蔣勳作品中豐富的身體美學,是否得以在劇場改編中完成?《少年台灣》在這部分音樂的編制、編曲上卻仍以古典的合唱形式、聲樂演唱為主,加入的在地性元素仍是符號式的。(李時雍)
10月
21
2013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