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瀉萬丈情緒於心理的歌《少年台灣》
10月
25
20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6次瀏覽
張簡亦杰(台大戲劇系學生)

這齣音樂劇一開始時,就令我感到驚奇,演員在舞台上一字排開,一一介紹自己在戲中的身分,因為每位演員都不只詮釋一種角色,身上的穿著清一色素面白衫長褲,鮮少因場景或故事不同而更換服裝,他們單單用些小道具或肢體語言甚至說話腔調,就能說服觀眾,並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背景裡。

在南海劇場的小小舞台上,架著幾張活動式長條板及小方桌,板面上沒有華麗的綴飾或雕刻,只是單純的刷上了黑漆,一開始我很納悶,這樣的佈景究竟想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聯想呢?隨著音樂劇開演,順著場景變動,這幾張長條板和小方桌頓時成了觀眾腦袋中的畫面基底。當演出者踩著長板屈身向前時,配上氣勢轟隆的背景音樂,這些排列不齊的木板頓時成了掀捲的大浪;而當演出者趴伏在長凳下,一聲如雷灌耳的砲擊,彷彿又將觀眾拉回了民國四十年代的防空洞,使我們將黑長條木板合理的與被巨石堵塞的洞口畫上了神奇的等號。大量(或說全然)使用黑長木板做為佈景道具的原因,是經費問題或場地空間限制等等,已無需去猜想,從它們將觀眾帶入敘事者思想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功詮釋了佈景的細微感情了。

整場演出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配樂及人聲演唱,看了這齣音樂劇才讓我發現,原來也有能歌能演的演員,舞台劇演員歌聲中的情緒好像比一般市面上的專輯歌曲更加豐富飽滿。在快速節奏下,依然清晰易辨的咬字,將歌曲的中心思想一絲不留的傳達給觀眾,其中一段唱到戰爭處時,鏗鏘有力的高亢嗓音,像在我的耳窩及心靈投下一枚枚包覆金箔的砲彈,每一擊都令人震懾但又無法抗拒。另外一點令我佩服的是,雖然這是一齣鄉土意味濃厚的戲劇,配樂卻不單只有寶島風俗歌曲,還混合著些許R&B、爵士、現代輕搖滾的曲風,使整齣音樂劇雜揉本土性與世界性於一體,塑造出新麗的概念。以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是齣背景音樂與人聲歌曲製作與配合的極為成功,在觀賞完演出後,想買原聲帶重溫舊夢的一齣戲劇。

令我無法移開目光的原因,還有這齣音樂劇的文學性。這齣劇是根據美學大師蔣勳的文學作品《少年台灣》所改編詮釋,其中的台詞少了些口語慣用詞,多了溫柔文婉的敘事語調,角色所吐出的一字一句,伴著文學氣息將情緒流洩出來,透過角色的語言與表情肢體,將大地之歌的主旨投射給觀眾,我們乘著激情而悠揚的語調,經過了絢麗文字所堆疊而成的時光隧道,走入了少年的台灣,成了台灣的少年,十則故事,十個場景,千百種澎湃的感動在心中。

整齣音樂劇由台灣的民情風土為藍本,編織了一幅地圖,觀眾隨著演員的腳步,彷彿走入了歷史典籍裡的台灣,我們都成了駝著行囊的少年,在視覺上、聽覺上,感受了台灣的過往。《少年台灣》台前的我們,像透過了戲劇的鼻息,聽它傾訴了一個優美多層次的故事,浸淫在一首引起激烈共鳴並令人涕泗縱橫的曲子裡。

《少年台灣》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3/10/12 19: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問題仍是,之於一齣音樂劇,如何呈現「台灣的聲音」呢?或者是,蔣勳作品中豐富的身體美學,是否得以在劇場改編中完成?《少年台灣》在這部分音樂的編制、編曲上卻仍以古典的合唱形式、聲樂演唱為主,加入的在地性元素仍是符號式的。(李時雍)
10月
21
2013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