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聲音何去何從?《少年台灣》
10月
21
20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8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五月,蔣勳曾在一場講座中,以「漢詩的格律傳統」為題,談文學的音樂性,他以珍珠為喻,指出語言如何反複地在口腔裡琢磨成形。從生命最早母親的枕邊故事、口傳的神話、到民間歌者的吟唱,文學在文字之前,曾經是音聲感官的整全投入。

蔣勳在作品中沉思「肉身的覺醒」,致使他的文字裡充滿著五感的細節,《欲愛書》中形容你的手離開自我的,「好像我的手中原來握著一隻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島嶼獨白》曾寫伊卡魯斯年輕肉身的墜落;《此生》藉由東西方身體史,思慮瀕危時受身的功課;《少年台灣》寫譬如砧板上的碎肉,回想著它的前身。

改編自蔣勳原著,由楊忠衡編劇、符宏征導演、由冉天豪作曲的《少年台灣》,令人好奇的便在於,如何藉由音樂劇之為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呈現作家文學語言中極其豐饒的官能世界?尤其,又是一齣彷如地圖冊般敘寫島嶼的文本,如蔣勳所問,如何尋找「台灣的聲音」?

形式上《少年台灣》一劇上、下半場各六個段落,分別取材自原著中的各篇,以字幕摘引一段為引。戲劇和詞曲的改編,皆建立在原著的文字上。角色含括著故事中人,也存在後設的敘事者。

比較大的差異是,上半場盡環繞著台灣歷史的大敘事,曲目〈Formosa!〉的大航海時代與「唐山過台灣」、〈聖母與高僧〉中的媽祖信仰或降乩儀式,〈山城殘戀〉裡胼手胝足的拓墾故事等;樂曲的音響、合聲、以至在可以活動的弧形框架佈景(有時作船、成山、成樓宇)間的演出走位,囿於集體象徵形式,而調度編制受限;在地性的文化元素在大敘事中也成為了平扁的符號。

相較而言,下半場因更回到戲劇性的文本,反而能夠具體化每一個文化地理與「少年」獨特的情感故事,路上的搭便車少年;〈少年西寶〉中拜訪分離戀人故鄉部落的男子;〈少年南竿〉中一場遠方的戰爭,與前往父親昔日兀守的邊境的孩子;直到曾經一夕山搖地動的〈少年集集〉等。如此在影像、對話,與歌曲的銜接之間也在戲劇性的架構下,較上半場完整。殷正洋的演出外,特別令人注意到的是七月間曾在賴翠霜《家‧溫℃》中,擔綱重要的父親角色的葉百恂,及飾演喜劇角色的曾志遠等。

問題仍是,之於一齣音樂劇,如何呈現「台灣的聲音」呢?或者是,蔣勳作品中豐富的身體美學,是否得以在劇場改編中完成?《少年台灣》在這部分音樂的編制、編曲上卻仍以古典的合唱形式、聲樂演唱為主,加入的在地性元素仍是符號式的。其中對我而言,最有意思的一曲或是下半場〈海邊的巴哈〉中在巴哈〈Prelude No.1〉中新編的歌唱旋律,呈現海濱隱居的知識分子心情。而劇場中身體的動作性,在導演符宏征先前多齣如《離家不遠》等作品中,都扮演相當重要的部分(符幾乎都邀請編舞者參與動作設計),《少年台灣》在演員身體上也可見其安排。

雖然,最引人觸動的感官、感覺的摹寫,仍是文字文本上的。

於是少年出走,歷經劫難,最後回到眾人合唱詩句所譜曲的〈願〉;然而少年的聲音如何呢,「台灣的聲音何去何從」(蔣勳藉江文也所提問的一句),在音樂劇下半場每個人的故事裡,彷彿聽見了依稀;卻在曲終之後,我們或才開始慢慢回想著這個琢磨於口、於心的問題。

《少年台灣》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3/10/18 19: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台劇演員歌聲中的情緒好像比一般市面上的專輯歌曲更加豐富飽滿。在快速節奏下,依然清晰易辨的咬字,將歌曲的中心思想一絲不留的傳達給觀眾。(張簡亦杰)
10月
25
2013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