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聲音何去何從?《少年台灣》
10月
21
2013
少年台灣(音樂時代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2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五月,蔣勳曾在一場講座中,以「漢詩的格律傳統」為題,談文學的音樂性,他以珍珠為喻,指出語言如何反複地在口腔裡琢磨成形。從生命最早母親的枕邊故事、口傳的神話、到民間歌者的吟唱,文學在文字之前,曾經是音聲感官的整全投入。

蔣勳在作品中沉思「肉身的覺醒」,致使他的文字裡充滿著五感的細節,《欲愛書》中形容你的手離開自我的,「好像我的手中原來握著一隻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島嶼獨白》曾寫伊卡魯斯年輕肉身的墜落;《此生》藉由東西方身體史,思慮瀕危時受身的功課;《少年台灣》寫譬如砧板上的碎肉,回想著它的前身。

改編自蔣勳原著,由楊忠衡編劇、符宏征導演、由冉天豪作曲的《少年台灣》,令人好奇的便在於,如何藉由音樂劇之為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呈現作家文學語言中極其豐饒的官能世界?尤其,又是一齣彷如地圖冊般敘寫島嶼的文本,如蔣勳所問,如何尋找「台灣的聲音」?

形式上《少年台灣》一劇上、下半場各六個段落,分別取材自原著中的各篇,以字幕摘引一段為引。戲劇和詞曲的改編,皆建立在原著的文字上。角色含括著故事中人,也存在後設的敘事者。

比較大的差異是,上半場盡環繞著台灣歷史的大敘事,曲目〈Formosa!〉的大航海時代與「唐山過台灣」、〈聖母與高僧〉中的媽祖信仰或降乩儀式,〈山城殘戀〉裡胼手胝足的拓墾故事等;樂曲的音響、合聲、以至在可以活動的弧形框架佈景(有時作船、成山、成樓宇)間的演出走位,囿於集體象徵形式,而調度編制受限;在地性的文化元素在大敘事中也成為了平扁的符號。

相較而言,下半場因更回到戲劇性的文本,反而能夠具體化每一個文化地理與「少年」獨特的情感故事,路上的搭便車少年;〈少年西寶〉中拜訪分離戀人故鄉部落的男子;〈少年南竿〉中一場遠方的戰爭,與前往父親昔日兀守的邊境的孩子;直到曾經一夕山搖地動的〈少年集集〉等。如此在影像、對話,與歌曲的銜接之間也在戲劇性的架構下,較上半場完整。殷正洋的演出外,特別令人注意到的是七月間曾在賴翠霜《家‧溫℃》中,擔綱重要的父親角色的葉百恂,及飾演喜劇角色的曾志遠等。

問題仍是,之於一齣音樂劇,如何呈現「台灣的聲音」呢?或者是,蔣勳作品中豐富的身體美學,是否得以在劇場改編中完成?《少年台灣》在這部分音樂的編制、編曲上卻仍以古典的合唱形式、聲樂演唱為主,加入的在地性元素仍是符號式的。其中對我而言,最有意思的一曲或是下半場〈海邊的巴哈〉中在巴哈〈Prelude No.1〉中新編的歌唱旋律,呈現海濱隱居的知識分子心情。而劇場中身體的動作性,在導演符宏征先前多齣如《離家不遠》等作品中,都扮演相當重要的部分(符幾乎都邀請編舞者參與動作設計),《少年台灣》在演員身體上也可見其安排。

雖然,最引人觸動的感官、感覺的摹寫,仍是文字文本上的。

於是少年出走,歷經劫難,最後回到眾人合唱詩句所譜曲的〈願〉;然而少年的聲音如何呢,「台灣的聲音何去何從」(蔣勳藉江文也所提問的一句),在音樂劇下半場每個人的故事裡,彷彿聽見了依稀;卻在曲終之後,我們或才開始慢慢回想著這個琢磨於口、於心的問題。

《少年台灣》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3/10/18 19:30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台劇演員歌聲中的情緒好像比一般市面上的專輯歌曲更加豐富飽滿。在快速節奏下,依然清晰易辨的咬字,將歌曲的中心思想一絲不留的傳達給觀眾。(張簡亦杰)
10月
25
2013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