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換速的強烈生命力——《群浪》
11月
20
2024
群浪(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6次瀏覽

文 徐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

《群浪》是由擁有哲學及偶戲背景,並身兼藝術家、編舞家和導演吉賽兒.韋安(Gisèle Vienne)以九〇年代柏林夜店風格為靈感,探討個人情感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在2017年首演後,首次登台演出,作品放置今日來看,仍符合現代的潮流之中,且相當具有前瞻性。

在鋪滿紅土的舞台上,一位舞者從強烈節奏感的電音旋律中緩慢行走,並帶領一群舞者進入,手中拿著瓶罐、餅乾、香菸等,透過音樂、燈光、肢體的切換與結合,帶領觀眾投身進入虛實交替的派對裡。高強度的音樂,重複且切換速度的肢體,放大了舞者的一舉一動,每一個微小的細節變化,使得觀眾更能感受到生命力,深切體驗到舞台的張力。

群浪(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舞作中,以如同電影的拍攝手法,使用大量的慢動作、快照停格、快速抖動的肢體,閃爍的燈光定格住畫面,造成視覺的殘留,打破時間的流動感,將當下的時空凝結和無限延長,讓觀眾彌留於舞者放大的肢體與他人的關係中,迷失在青春的派對。當習慣於某種頻率,視覺開始產生疲勞,突如其來的改變肢體節奏,增加不同的情緒轉折,創造視覺感官的饗宴,而音樂和肢體調配呈現出的反差,更是視覺的一大衝擊。每一段皆從慢動作開始,逐漸累積畫面的小事件,加入不同的速度變化,去貼合故事的主軸,推進情節,被慢動作放大的肢體,將這些細節、角色有了更加鮮明的表現,觀眾能夠在凝結和延長的時空中,思考角色在故事的發展,以及其動作背後的意涵,共感於此,投射在其角色情緒裡。

綜觀整個畫面,十五位舞者看似身處同一個場景,依附著群體,但細看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線進行著,保有自己的情緒個性和獨特。作品的前段,在其餘舞者開始加速時,有一位舞者依然維持前一個速度,緩步在群體的邊緣,時而穿梭,時而保持距離,孤獨的游離在人群之外。每一個角色發生的故事,都在訴說著自己與群體的關係,找尋個人在群體得以生存的樣態。從群體中的互動,暴力的推拉、激情的相吻、對峙的叫囂,演繹出人對於青春和慾望想像,而這些屬於人類本性的慾望、情緒是否被群體給消磨。這也是現今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個人與群體的平衡點該如何拿捏?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又是如何?

作品的最後,極盡瘋狂的擺動身體,甩動先前所營造氛圍的媒介,水、衣服、餅乾等⋯⋯在無聲的喧囂中宣洩著被壓抑住的情緒。隨著舞者口中吐出的菸,裊裊升起,人群逐漸消失在黑暗之中,趨於緩慢的移動,回到最初的開始,將觀眾拉回現實,滿地狂歡後的餘韻和青春肆意的舞動,好似過往雲煙,一切歸於平靜。沿著飄散的煙那些鼓動後的情緒、複雜的交際關係得到舒緩。筆者在心靈平衡之際,探討自身對於青春、情感、個人與群體的含義,反思人性彰顯的重要性。

群浪(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舞者以極佳的身體掌控力,凸顯慢動作的肢體張力,不同以往豐富快速的詮釋,不外顯的情緒張力,好比無聲勝有聲,慢速,將平常肉眼輕而帶過的事情,重新解讀它的動態,細微的表情、關係動作變化,體現編舞者想在自由的切換速度與在群體迷失個人定位,聚焦於個人的生命歷程,展現強烈的生命力。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群浪》

演出|吉賽兒.韋安
時間|2024/11/0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