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重量差:淺談《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中的人物對映
9月
17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次瀏覽

文 蔡孟凱(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後稱《天光前》)的演出中安插了數首林氏好演唱及錄製的歌謠。其中的〈月下搖船〉,歌詞為盧丙丁以臺語寫作,旋律則是搬用中國民間小曲〈太湖船〉,1935年由泰平唱片錄製。有趣的是,根據現代學者張繼光考據,〈太湖船〉可以追溯到清代的一份戲曲抄本,這段旋律是先傳到日本,再流傳到日治時期的臺灣,【1】成為盧丙丁筆下的〈月下搖船〉。至於現在時常收錄在中小學音樂課本,中文版的〈太湖船〉則是由林福裕於1960年填詞。

中國、日本、臺灣,從〈太湖船〉到〈月下搖船〉,這段旋律都在這三個地方各自駐足,讓不同的語言在自身刻上痕跡。而就如同這首數度流連大海的歌謠,林氏好的一生也被無數次的航行及移居所填滿。

今之旅人與昔之旅人──爭取選擇與不得不選擇

林氏好是一位受過西洋音樂訓練的女高音,《天光前》也安排了一位同樣受古典聲樂訓練的現任國小音樂老師黃承瑩。黃承瑩在各方面都是林氏好的對映,在表演上她負責配唱,是與「舞者林氏好」互相搭配的「歌者林氏好」。敘事上,則是將兩者的音樂學習歷程和旅外生命經驗互相對映。

黃承瑩娓娓道來自己的旅外經驗,因為戰爭和疫情,她短期交換的對象從歐美學校變為韓國,結果到了韓國才發現自己進的是音樂劇系而不是音樂系,陰錯陽差參加了數十場音樂劇展演,也親身體驗韓國音樂劇高度產業化背後的密集勞動。

與之對應的林氏好,是更為紛雜的海洋漂流。在二戰初期,她前往相對安穩的「內地」日本學唱;聽聞滿洲國利於發展,她又去了中國東北;戰爭結束後,近乎無縫接軌隨中華民國國軍行動,並再次回到臺灣。

處於現在與過去的兩人的共通點,是她們都因為各種因素而在各地流轉。但黃承瑩是為了累積知識和經驗,以加值學經歷;林氏好是被歷史的洪流推著走,帶著自己的歌唱事業,攜家帶眷往得以安居的方向漂流。即便前者並非一路順遂,旅行及其目的仍然是她自身主導且有選擇餘裕的。相對來看,林氏好的數度越洋,是戰亂局勢之下的審時度勢,錯一步便是深淵。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這樣的窘迫於〈無力者〉這一幕最為凸顯,黃承瑩所詮釋的「無力」,是音樂專業人才就業層面的限縮,是國內音樂科班系統多年為人詬病的缺憾。而《天光前》所提及的無力,是臺灣文化協會為了反制以辜顯榮為首的親日仕紳的「全臺有力者大會」,號召全臺響應的「全島無力者大會」。兩者於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成對立立場,彼此自稱代表主流民意。

黃承瑩所詮釋的「無力」,是源於藝術教育系統過於強調單一專長,音樂學子逐步落後於社會需求,無力的無是指「無事」可做,而非「無能」。而《天光前》中的有力及無力,反映的是對順從殖民與民族自決之間的對立,是仕紳及文人之間的相互批鬥,所謂無力是位於社會階級之間,盧丙丁及蔣渭水等人意圖翻越的高牆。

而教育系統的失能和殖民體制的壓迫,完全是兩件事。僅憑同字卻不同義的「無力」連接兩者,近乎是無效的。

今之歌者與昔之歌者──歌樂流瀉不息的風采

除了林氏好隨盧丙丁大起大落的飄泊人生,《天光前》對於林氏好在音樂上的成就亦多所著墨。30年代的臺語女歌手如純純、愛愛等人多以地方戲曲如歌仔戲、採茶戲中的旦角嗓演唱。而林氏好是最早學習西洋古典唱法的女歌手,在其中特別突出。

《天光前》用非常具節奏感的方式,將林氏好於歌樂上的特色呈現給觀眾。黃承瑩在介紹完自己的專長和職業之後,迅速地展現一小段標準的聲樂女高音,為觀眾建立所謂「西洋古典唱法」的形象。接著說書兼撥放曲盤的黃士豪講解在林氏好的藝者成就時,特別放了林氏好和純純錄音,比較兩者間的差別。

而在幾段錄音中,不難發現林氏好當年學習的西洋唱法,其實仍帶有純純那般民間音色的影子,與黃承瑩最開始展現的標準女高音略有區別。顯然《天光前》也注意到了這點,黃承瑩在為舞者配唱的幾首曲子,音色控制在美聲唱法及流行唱法之間,除了展現黃承瑩對自身演唱的掌握能力,也表現出《天光前》在處理歌樂段落的細膩及用心。

《天光前》以林氏好的流離經驗和堅強性格,映襯出盧丙丁作為政治運動者的苦難和信仰,後者的行動和思想占了《天光前》大半的篇幅,某種程度上已可說是《天光前》真正的主角。但《天光前》確實下了大量的功夫來構築林氏好,對於她的生前後事也無一不明。而《天光前》安插黃承瑩這個對照組,除了刻劃林氏好作為藝者的那一面,似乎也意在描繪林氏好那個世代所遭遇的思想衝突和國族矛盾,與當今臺灣時局的歷時性關係。

但一個「現代版的林氏好」,就可以詮釋這種歷時性嗎?前文已分別自故事內容和歌樂表演討論《天光前》在今昔人物對照上的成功與失準之處,而《天光前》還有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安排。

《天光前》作品下半部的主要內容,是以兩支舞碼詮釋旅人乘上輪船或火車,在月色銀波之間漂泊的形象。最後,身心已被歷史和政治輾軋得支離破碎的盧丙丁,在迴光返照的幻夢之中與林氏好重逢,作品結束在跨越時空與生死之間的一段共舞。此時的劇場光彩華麗,歌頌生命的本真與情感的不朽。但此時卻我兀然發現——黃承瑩不見了。

這裡當然不是說這個表演者提早解call領便當了,黃承瑩在磅礡華美的最終樂章中負責演奏手風琴。不見的,是黃承瑩在《天光前》所扮演的現代版林氏好,她在作品進入下半之後便鮮少發言。她之前所分享的,受音樂科班養成之音樂人的就業困境,和在韓國音樂劇產業獲得啟發,這兩段內容都具有深究爬梳的潛力。但在作品最終將敘事收攏在林氏好與盧丙丁的羈絆之前,這個「現代林氏好」不知不覺早早下台,整個作品只有她(黃承盈)沒有獲得任何具體收束或是後日談,彷彿在作品運作之間被作品遺忘,讓「現代林氏好」之於《天光前》的定位變得更加尷尬。

《天光前》選擇了近百年前的藝者作為召喚歷史和運轉記憶的樞紐,為了讓林氏好的刻畫更為立體,又安排了生命經驗儘可能相似的黃承瑩,折射出林氏好做為女歌手的面向。但在這組人物映射結構的安排與邏輯,卻仍有不少顯而易見的扞格。究竟「現代林氏好」之於林氏好、盧丙丁、乃至於整部《天光前》,應該如何定位,或許《天光前》仍有許多必須思考度量的空間。


注解

1、見張繼光:〈《太湖船》曲調考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287~299。

《天光前—林氏好的離別詩》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5/09/05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