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不熟致生混沌《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
5月
01
2013
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臺灣藝術大學進推部戲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3次瀏覽
張景嵐(台灣藝術大學戲劇所學生)

劇作家Witold Gombrowicz於1935年創作此劇本,故事背景在一個浪漫卻又怪誕的神秘國度,伊沃娜為全劇的焦點,她是一個既無魅力有無美貌的女孩,沈默寡言的她讓皇宮所有人都猜不透,也讓王子菲利普進而對她充滿興趣,以王子未婚妻的名義進入到虛偽做作的皇宮當中。伊沃娜的醜陋又直接讓王子陷入了對她的愛。但到後來,伊沃娜的出現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皇宮所有人的黑暗面,而王子也厭倦了她,最後導致了伊沃娜的死亡。

此次演出當中,選擇使用了人們刻板印象中「皇宮」的表象。舞臺使用了許多羅馬式的圓柱,以及貼了繁華壁紙的移動式景片、歐式傢俱;服裝也走在差不多的調性當中,彷彿是改造了巴洛克式的服裝,加了許多誇張的綴飾、薄紗,或是荒謬、不符合邏輯的裝扮;臉上的化妝和髮型,也創造出了一個虛擬國度感,小丑般的白臉,而伊沃娜也是人們所定義的「醜」,沒有特別有很大的反差。

在表演形式上,台詞還是百分之九十留有翻譯劇本文言文的感覺,加上演員口條有待加強,所以光是用聽的想要瞭解劇情就非常吃力。基本上演員的表演都以寫實為基礎,但是或許是要添加劇情的有趣或荒謬性,有些特定角色會加入一些卡通式的表演,或是極度誇張的動作,甚至在台詞當中加入了時事的北韓事件,有些觀眾的確有買帳,但相對的讓人不禁懷疑這齣戲的調性和重點到底在哪裡,似乎落進了「只要很好笑,戲就很好看」的迷思裡。

由於連節目冊當中都沒有說明導演和製作團隊的理念,於是只能從劇中猜測製作團隊的想法。看完整齣戲之後,甚至會對於原本劇本要訴說的想法感到疑惑。導演沒有運用走位或台位來幫助戲,也沒有設計出有效的戲劇動作增加戲的趣味性和重點,整齣戲彷彿只是按照原本劇本所描寫的台詞和舞臺指示照本宣科。燈光和音樂有試著要讓整齣戲有點荒謬和好笑,在古典的逗趣調性上,仿佛也沒有幫助凸顯戲的重點和所想表達的中心。整齣戲沒有節奏性,上半場有一些趣味的場次,讓人較感興趣,但在下半場大家都想要殺伊沃娜時,所有的長台詞那麼的文言又冗長和乏味,讓有些觀眾失去專注。甚至最後伊沃娜死掉之後,整齣戲的結束都沒有完整的處理,也是很可惜。

每個人身上都有伊沃娜的影子,宮廷當中所有諂媚揶揄的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罪惡與骯臟,因次讓伊沃娜自己惹來殺身之禍。劇中伊沃娜說「這是一種循環,不停的轉呀轉的」,就像她自己得了血流緩慢症、被全世界的人欺負、皇宮裡的虛偽假象一樣,整齣戲似乎要藉由伊沃娜這個鐘樓怪人式的角色,傳達某些特定的意念給觀眾,但或許製作演出團隊經驗較少,年紀較輕,沒辦法完全掌握這個劇本的意念。看完戲之後,沒有獲得期待中的失落感和啟發,也相對覺得可惜。或許可以再多做一些功課,讓整齣戲更有內容,也更有這個表演團隊的獨特詮釋和設計。

《伊沃娜.柏甘達的公主》

演出|臺灣藝術大學進推部戲劇系98級
時間|2013/04/13 19:30
地點|新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撇除掉某些口條不清、肢體鬆散、台位模糊、劇本潤飾匱乏等許多所謂「學院派」該達到的最基本功課不足之外,此劇所要強調的主題或表演者發展出來的邏輯,似乎難以被觀眾所接收。(楊皓麟)
5月
02
2013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