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迂迴的批判《狂人日記》
5月
14
2013
狂人日記(廣義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5次瀏覽
薛西(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也擁有舞台美術專長的李建軍導演,運用紅磚簡練地堆砌出廢墟般的空間意象,演員分別坐在直立堆起的磚塔上,地上亦盡是凌亂散落的磚頭,依情節演進,磚頭被砸落、墜撞地面,隨之揚起的塵灰,在燈光的罩射之中,猶如戰火煙硝,似靜,實動,隱隱然符應此戲在表現過程中持續給出的撞擊力道。

來自北京的新青年劇團,重新詮釋文學經典,劈頭便道出虛偽、卑鄙、貪婪等字詞,然後再說出車子、房子、屋子、金子等消費慾望的典型物質,簡潔有力地在一開始便形塑反叛的味道。後在搖滾樂、吃人的種種語詞之中繼續讓這種直衝的力道迴旋不散,從一而終,毫不迂迴地表明批判的態度。

中國「滿嘴仁義道德」的禮教社會,在魯迅的文字揭穿之下,掀開了中國歷史滿佈「吃人」的殘酷歷史。在這個劇場版本裡,編導同樣置入古代歷史的吃人事件,譬如提及春秋時代齊人易牙,為獲齊桓公信任不惜煮食自己的嬰孩供其享用,或者其它於《史記》記載之「吃人」歷史;扣以台上的現場樂手及歌者「吃人,這歷史沒有年代」的唱詞,既遵循了魯迅的看法,反映到劇場這樣的表現形式,無疑延展了作品觀點的時間幅度。此外,創作者亦借演員之口表白,「革命後我們成為了他們」,批判這個時代「只有不問人間疾苦的普通人」,也難怪,最終主角只能默默啃食饅頭,面對他人的咒罵毫無招架之力,默默成為「他們」之中的一位。

說到底,這的確是一部意念清楚、調度簡練的作品,有股直衝衝的生猛力量充塞全場;不過卻也因此,整個節奏與線條稍嫌僵硬與平直,相對於「放」,內斂的「收」亦顯得比較貧乏。

還有一點可惜的是,根據節目資訊,原始長度為90分鐘,台北場次演出則僅不到一小時,導演在演後座談表示刪了一場,說是怕觀眾看不懂,或者也因為演員從十四位減為台北版的五位所致,這便令人油然而生未能一窺全貌的遺憾。

另一方面,《狂人日記》於此,不僅僅指涉一個文學改編劇場的類型可能而已,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思想價值以及豐富深刻的作品序列,早已超越地域與範疇。因此,在劇場裡重新對魯迅的文本解題,可謂是一個「想像經典」的過程,這應也是一道值得追索的課題。

《狂人日記》

演出|北京/新青年劇團
時間|2013/05/11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都是混亂不堪、殘缺不全的」這些寓言,魯迅先用他的文學筆法說出來了。一些藝術人在魯迅逝後的七十餘載,繼續映證、實踐著魯迅畢生直搗中國亂象中的「共時」與「現實」,而李建軍與新青年,就是其中一個。(林正尉)
5月
16
2013
全劇緊扣「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的意象,凝鍊有力。(林乃文)
5月
15
2013
《狂》的演出,並無太多故事情節或文本邏輯,卻用肢體、聲響以及搖滾樂,成功地營造了「殘酷」的氛圍。它讓觀眾看到自己真實的罪惡、野蠻和殘忍,在(大部份)瀰漫著小資情調、小(微)幸福的台灣劇場界,投下了一記具有破壞力的重磅炸彈。(劉天涯)
5月
13
2013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