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魯迅?沒有狂人?《狂人日記》
5月
15
2013
狂人日記(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4次瀏覽
林乃文(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有力道的劇場正如真正的文學般「力透紙背」,把虛構的力量彈回真實人間。

華山也曾是廢墟──日治時代的酒廠被台灣煙酒公賣局接收又棄置的「鬼屋」,二十年前被藝術家非法「佔領」來做展演,幾經抗爭成為合法的藝文用地,而十年前又在「文創產業」的國家政策下重被接收,成為今天帶小資風的「文創」面貌。這次在從北京來的《狂人日記》中,湊巧還華山本然面貌:挑高的酒廠屋頂、裸露的結構柱、不見油漆和壁紙,在清水泥地板上,紅磚散落,四人高坐磚塚之上,如四根殘柱,整個畫面宛如裝置藝術,隔著一池碎磚與三面觀眾在凝重空氣裡對峙。

燈一亮,坐在磚頂的人便一人一句噴吐出「偽善」、「無恥」、「卑鄙」、「貪婪」……,拚盡全身力氣,字字如鎚,突然間令通俗罵人的字彙,變得比大篇文章還意蘊無窮、力道萬鈞,神似原著小說「以警句打擊他人要害似的短文」(龍瑛宗語)的特徵。非嚴守小說的線性敘事邏輯,卻更加真實呼喚作者的寫作情感。暴烈的電子音樂質地也相當配襯,巨大的憤怒轟然推倒理性框架,從空間性、視覺性、聽覺性,直接從觀眾的神經直搗心靈,完然是劇場手法而不帶半點「話劇」型態的一部作品。

主角「狂人」穿著白色紙衣走入碎磚場中,起初明顯與他人不同。他帶著一瓶礦泉水,自頭淋下,漸漸濡濕破爛了紙衣,露出下身黑褲及裸裎的上半身。他起初是控訴者,滔滔控訴那疊起兩人高度、在燈光下鬼影幢幢如鬼魅的「大哥」;直到那句「你也有份的」的反控訴,使他徹底崩潰,明白了置身在一個誰都不能倖免的「吃人」結構裡,永生永世,裡裡外外,代代不得翻身。

全劇緊扣「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的意象,凝鍊有力。狂人暴走磚屑上,推倒磚柱,仆身磚堆,以肉身殘酷意象傳達那無路可去的憤怒──是九十五年前魯迅的情緒,也是我們當代的情緒,故令人更真真切切體會到「這歷史沒有年代」的絕望。

瞭解大陸輿勢的觀眾,可能立馬聯想到城市快速拆遷引發多起人民自焚抗議事件,打從狂人進場,便知道那淋頭的不是水而是汽油,那碎磚不是別的而是城市發展時傾倒的殘骸。但對大部分的台灣觀眾來說是不容易的。號稱民主、擁有完全報導自由的台灣媒體,對這些現象總是漠不關心,甚至對近在咫尺的拆遷也經常含糊其詞(如華光社區案)。可見制度的禁錮拆撤還容易些,人心的禁錮拆撤最是困難;魯迅的指控既是超時空也是超國界的。

《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2008年台灣的身體氣象館曾以《狂人日記》九十週年為名,召集製作改編劇場作品《魯迅二○○八》,以「身體」劇場形式表達「人吃人」的不理性狀態。但對台灣大眾來說,「魯迅」仍是個模糊遙遠的名字。在朝代嬗遞中被統治者刻意消抹記憶的台灣民眾,渾然不知40年代台灣文化人士黃榮燦、許壽裳、龍瑛宗、楊逵、藍明谷對魯迅的介紹與評論;同時又在兩岸重新開通以後,半推半就地被戴上跟某些「台商」同一副眼鏡,抽去脈絡、塗銷歷史、巧組拼裝地在理解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位置、我們的未來……。千百年來,話語權、解釋權,不都由統治者在攢弄控玩著的嗎?於是,無知者總咄咄成理,欲求真相者反忽忽如狂, 好一大本人吃人的歷史因此循環不盡,「沒有年代」。

-

延伸閱讀:

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uxun/lh/002.htm

魯迅《狂人日記》小說全文

http://dailynews.sina.com/bg/focusnews/news/zgscq/

“中國式拆遷”引爆民憤 民衆自焚抗拆遷

http://holistic.so-buy.com/ezfiles/holistic/download/attach/6/%B5%D8%A5%FA%AA%C0%B0%CF%C3i%A4H%A5%5D20121204.html

華光社區懶人包

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long_ying_zong/long_composition/long_onlin/com/com_b02.htm

龍瑛宗評論<兩種狂人日記>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111200040+110513+20081112+news,00.html

2008年台灣《狂人日記》演出報導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684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685

周秀紋:<文學的魯迅!藝術的魯迅!非政治意識的魯迅? ——黃英哲結構下的台灣魯迅學>

《狂人日記》

演出|北京/新青年劇團
時間|2013/05/11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都是混亂不堪、殘缺不全的」這些寓言,魯迅先用他的文學筆法說出來了。一些藝術人在魯迅逝後的七十餘載,繼續映證、實踐著魯迅畢生直搗中國亂象中的「共時」與「現實」,而李建軍與新青年,就是其中一個。(林正尉)
5月
16
2013
說到底,這的確是一部意念清楚、調度簡練的作品,有股直衝衝的生猛力量充塞全場;不過卻也因此,整個節奏與線條稍嫌僵硬與平直,相對於「放」,內斂的「收」亦顯得比較貧乏。(薛西)
5月
14
2013
《狂》的演出,並無太多故事情節或文本邏輯,卻用肢體、聲響以及搖滾樂,成功地營造了「殘酷」的氛圍。它讓觀眾看到自己真實的罪惡、野蠻和殘忍,在(大部份)瀰漫著小資情調、小(微)幸福的台灣劇場界,投下了一記具有破壞力的重磅炸彈。(劉天涯)
5月
13
2013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