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夢的殘厲真實《狂人日記》
5月
13
2013
狂人日記(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7次瀏覽
劉天涯(特約評論人)

中國大陸的語文課本中,所摘選的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文,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然而2010年起,中國大陸多地語文教材卻忽然「大換血」,魯迅的多篇作品被刪除或替換,至今絲毫沒有「回歸」的跡象。這次全面的「去魯迅化」,引發了社會大眾的熱議。

今日,距魯迅離世雖已七十七年,他字裡行間的「信不由己,心奪與人」,仍是今天中國的典型時代特徵,「人吃人」的社會現象,隨著時代、歷史角色、權力關係…的變化,甚至有更甚之勢。魯迅在這個時代的可詮釋性,不言而喻。如此種種,也恰好印證了此次由北京來台的新青年劇團,所帶來的《狂人日記》中,反復強調的一句話:「歷史沒有什麽年代」。

甫一進劇場,可以看到舞台地板上淩亂地擺滿了破碎的磚頭,三位身著黑衣的演員,已分別高高坐在三座由紅磚搭成的立方塔上。一名現場伴奏者坐在一旁,為手中的電吉他調音,並斷斷續續地彈奏著搖滾樂旋律片段。學習舞臺美術出身的導演李建軍,用未經任何修飾的磚塊,為置身於三面觀看的觀眾們,營造出粗糙強烈的視覺質感。遍地碎磚,不僅隱喻了人們廢墟般的心靈,而與高高聳立的三座「紅磚大廈」作對比,更是確切傳達了此劇的「拆遷」主題。

開場後,三位演員口中先是吟出由弱到強的單音節聲調,頗似劇場暖身時的發音練習。緊接著,突然從「無言」到「有言」,三人開始輪流高聲喊出「卑鄙」、「貪婪」、「無恥」諸如此類的形容詞,以及「車子」、「房子」、「票子」、「胖子」、「孔子」、「孟子」、「韓非子」…等名詞字眼。此後,三人在拿出饅頭啃食時,更用相聲貫口的方式報起菜名,表面上高呼曰「民以食為天」,實則只顧眼前個人利益。一開始,導演便採用了戲耍玩弄語言/文字的方式,使得語言/文字不再僅僅是其原本意義的載體,而是通過拆解與重組,表達出這種新組合,其內在的非理性,蘊含著極其深刻、有力的批判精神。

導演對魯迅原小說《狂人日記》之詮釋,從一名身著白色紙衣,腳穿布鞋的男子登場開始。男子是一個不願配合拆遷的「釘子戶」形象,他被所有人、甚至被自己的「大哥」和狗辱駡為「瘋子」。他們對男子的死不屑一顧,甚至用「你也做過錯事!」、「你也是吃過人的人!」來瓦解他的精神。艱難的生存環境、集體對個體的壓迫,使男子陷入恐慌和不解。最終被逼無奈接受了勸告,啃起饅頭來。

《狂人日記》的演出,並無太多故事情節或文本邏輯,卻用肢體、聲響以及搖滾樂,成功地營造了「殘酷」的氛圍。如演員絲毫不怕「冒犯」觀眾,屢屢在臺上摔得磚塊四濺、男子用磚頭把自己的頭顱完全掩埋、由一女演員騎坐在男演員肩上而組合成的、如同異獸般的「大哥」角色…皆是對現實壓迫的強烈指涉。整齣戲中,電吉他的嘈雜聲響不絕於耳,冰冷殘忍。而搖滾【瘋啦歌】以及【吃人歌】,則是巧妙的間離手法的運用。現場搖滾樂的方式,將中國地下搖滾樂隊(如唐朝、崔健、舌頭、子曰、CMCB……)的反叛精神,結合劇中演員粗暴直接的語言,成功地表達了魯迅字裡行間洋溢的憤怒之情。

《狂人日記》於2011年首度在北京蜂巢劇院公演,然而此次來台的演出,長度被從原有的90分鐘縮減為55分鐘,演員也從14人,減為現在的5人組合,或多或少地弱化了該劇的力度。儘管如此,它仍然足以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真實的罪惡、野蠻和殘忍,可謂是在(大部份)瀰漫著小資情調、小(微)幸福的台灣劇場界,投下了一記具有破壞力的重磅炸彈。文至此時,甚至尚未將中國大陸嚴厲的劇場審查制度列入考量。難道,在這片創作環境更加自由的土地上,台灣劇場人卻反而無法「直面慘澹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嗎?在今天,這個問題,似乎格外值得深思。

《狂人日記》

演出|北京/新青年劇團
時間|2013/05/11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都是混亂不堪、殘缺不全的」這些寓言,魯迅先用他的文學筆法說出來了。一些藝術人在魯迅逝後的七十餘載,繼續映證、實踐著魯迅畢生直搗中國亂象中的「共時」與「現實」,而李建軍與新青年,就是其中一個。(林正尉)
5月
16
2013
全劇緊扣「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的意象,凝鍊有力。(林乃文)
5月
15
2013
說到底,這的確是一部意念清楚、調度簡練的作品,有股直衝衝的生猛力量充塞全場;不過卻也因此,整個節奏與線條稍嫌僵硬與平直,相對於「放」,內斂的「收」亦顯得比較貧乏。(薛西)
5月
14
2013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