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現實中的「好不浪漫」──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7月
25
2022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5次瀏覽

施靜沂


此次「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由部落劇會所的三位原住民男、女青年藝術家擔綱,並於七月上、中旬連兩個週末在北市信義區的南村劇場演出六場。【1】筆者觀賞了嘎造.伊樣(Kacaw Iyang)與卓家安(Ihot)的作品,在兩位藝術家的文本裡,他們談論、展演與層層逼近的,不外乎當代(原民)青年對幸福與部落/社會理想的追求;看似平凡的心願,卻充滿層層魔王關卡。

嘎造在其劇作中放入對女性群體的觀察,Ihot的創作也花了許多心力鋪陳女性議題。相較於嘎造於《女人國的她》訴說情感心聲、趨於幽默的劇作,同是阿美族的卓家安(Ihot)則以獨角戲形式,血淋淋再現出部落文化工作者面臨的諸多「好不浪漫」。


從改回家族名「白螃蟹」(Afalong)說起

Ihot藉由一人分飾多角、維妙維肖的快速轉換——時而飾演熱血回到原鄉推廣文化的女子Panay,時而飾演個性現實卻「欲言又止、不願在學生面前多說同事壞話」的補習班老師,時而飾演內心戲豐富的部落婦女,時而飾演很會跳舞的少女,還有,飾演透過頭目父親而任職鄉公所、愛刁難人的女職員——Ihot讓觀眾看見,在許多人眼中,青年在部落生活,若想以文化工作站穩腳跟,其實是「不切實際」的一件事。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角色Panay出場時,其白螃蟹頭冠改自阿美族傳統服飾的女子頭冠;如此凸顯的「白螃蟹」不只在觀眾看來有些突兀,連鄉公所同族的女職員,對於Panay想改回家族名Afalong(漢語譯為太巴塱,意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也是大驚小怪,還為此當場致電頭目父親,表示有人要如此改名,頗為可疑!接著,我們透過女職員官腔的說明——過去已有許多年輕人想返鄉做文化工作,最後都離開了,隱隱道出當今即使政府強推地方創生,但不少部落的藝文工作者難抵薪水不穩、政治角力等複雜情境。再者,當女職員聽見Panay為了文化返鄉而辭掉都市高薪工作時,又是一陣大驚小怪!

這種「不看好」,在Panay為了支撐文化夢想而兼職的補習班,再度被放大檢視——在此,老派的女英文老師在學生面前,不斷以誇張的語氣重複:「你們Panay老師就是太認真了。」暗示Panay心中的願景與「認真」的工作態度,在作風老練的「成熟大人」眼中,簡直就是愚蠢幼稚的執念!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部落藝文工作者的深刻領悟,那些現實中的「好不浪漫」

然而,Panay面臨的困境不僅如此,她連「認真」學習祭典舞蹈時都被討厭,因為他肢體不協調,只能央請領舞婦女錄製分解動作影片,卻造成他人「負擔」。祭典當天,創作者透過老頭目如廁時遭白螃蟹附身的情境,以及透過重述太巴塱部落起源的白螃蟹傳說,清晰展演當代「部落」政治角力的複雜性——顯然,老頭目跟返鄉的Panay對文化實踐有些共識,但不同位置的族人則對於Panay的努力褒貶不一。

比如領舞婦女便認為Panay打亂「大家」的生活節奏,甚至當Panay心情不佳,被多名男性族人安慰時(之中包含該婦女的丈夫),領舞婦女簡直氣壞了。然而,婦女的女兒身為補習班的學生,卻因Panay的文化教學而受益匪淺,不僅在抖音獲得滿滿關注,甚至還被電台訪問,且能說出相當成熟、「顧全大局」的話語。如此的劇情呈現出一種荒謬感,等於也告訴觀眾,「在部落、原鄉做文化工作」真的不如想像中浪漫,其實在部落像在都市生活一樣,時時面臨不同勢力的競合。即使Panay在7—11年輕店員眼中看來很酷,在補習班學生眼中有理想,在頭目眼中具前瞻性,甚至在造訪太巴塱的外國背包客眼中友善溫暖,但在鄉公所職員、部落婦女、前輩英文老師等「普通人」眼中,卻不啻是破壞秩序又不成熟的刺眼存在。


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部落劇會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此齣獨角戲的最後,Panay決定「離開」,帶著自己的文化到異地去,讓不同族群的人們認識。離開的決定一方面意味著部落無適合的「位置、資源」容納她,一方面展露人性的「現實」——只有你在「外面」紅了,回到原鄉才會被好好珍惜認識,如同那個因抖音影片而被關注的年輕時髦學生。

與此同時,筆者也強烈感受到創作者藉由《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不只想為部落的藝術文化工作者發聲,將其抱持理想卻屢遭阻撓的苦澀、痛感表達出來,或也想藉此曲折的情節叩問社會:當政府文化部門、學界、教育界,屢向年輕學生言說傳統文化的重要與美好之際,我們的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用完整的制度與姿態承接懷抱理想的年輕人?是真誠陪伴,還是酸言酸語,又或者「只有精神支持」?易言之,筆者認為Ihot的劇作展現了藝術文化工作者與產官學研各界對話的能量與誠意;或也期盼著,一顆顆對文化工作抱持熱情的心,別在種種磨難中,隨著年歲漸長而失望冷卻。

註解:

1、「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在筆者觀演的場次共包含三位藝術家,是近三小時的演出,然因個人時間因素,沒趕上率先登場的陳冠吟(Muni Rakerake)《蝴蝶》。

《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演出|部落劇會所、卓家安(Ihot Sinlay Cihek)
時間|2022/07/10 14:30
地點|南村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