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脈絡下的情境想像《城鄉河粉》
7月
12
2018
城鄉河粉(臺北兒童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4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欣賞參與台北兒童藝術節許多年,從來不曾在演出中間,竟然聽到台下有一群孩子激動興奮高喊出:「Bravo!」落幕之後,更是大人小孩掌聲安可聲不絕,到底是何方神聖展現了何種魅力,徹底征服了台灣觀眾﹖──這就是越南新馬戲團的《城鄉河粉》(AO Show)。

《城鄉河粉》絕對不是正統的兒童劇,卻肯定是一齣充滿創意,老少咸宜的表演。劇名「A O」一詞根據台北兒童藝術節官方網站介紹:是由「Lang Pho」衍生而來,代表「鄉村與城市」。再補充一下,「pho」也是法語詞彙,意即「湯」;而越南語裡的「phở」,就是「河粉」的意思。雖然劇名亦帶有越南美食的意涵,但整場表演中,與越南河粉的描繪著實有限,只有當演員拿著竹製的攪拌棒齊舞那時,才閃現出和食物的連結意象。其餘的篇幅,大抵是扣著鄉村與城市的對比情境展開的,更貼切的形容,彷彿是越南版的《清明上河圖》,湄公河的河岸風情,庶民的生活景象,寧靜幽美的、熱鬧歡愉的……一一如畫軸徐徐舒捲開來。

一開始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是幾個巨大的竹簍,宛如一座座小丘陵,隨著音樂聲起,演員自在輕盈的在竹簍之上翻滾跳躍,馬戲表演需要的既柔軟又勁捷剛健的身段,便漸次被看見。燈光適時的切換變化,瞬間又讓場面營造出日間水鄉澤畔的明媚,或夜間的安詳,竹簍此時化作船隻,在水光蕩漾中划行,很越南道地的風情,美感意境跟著晃蕩暈開。再注意看天幕上懸掛著一個圓形小竹簍,它在燈光下的顯影,紅光艷艷象徵太陽,映照著河上人家朝氣蓬勃的工作招呼活力;彎彎冷白象徵弦月,映照著小兒女相互依偎賞月的浪漫戀曲。

產自越南當地的竹簍,在此千變萬化出各種形體,依靠的便是想像,佐以藝術造型的巧思,構造出各種寫意擬真,鮮活有意思的物象。演員自在穿梭間,沒有語言,僅是默劇動作的互動表演,就表達了鄉間人情往來的親切熟絡。又如演員運用縮骨般的柔軟身態,縮進竹簍裡,翻身一躍,便滑稽搞笑的成了烏龜。想像力突破慣性思維,產生新穎獨特的創造力,人的心智思維也變得更自由彈性。所有給孩子的藝術,都應該於此受到啟發,由想像力主導作用,將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經驗鏈結在一起共振。

接著舞台視覺情境挪移到岸上,一根根竹竿加入,竹竿可以如樹,成了年輕壯丁迅速攀爬,展現俐落身手之處。而竹竿與竹竿傾斜、橫放,又可以像輸送帶,演員頓時化身工人,傳送著一個又一個竹簍,竹簍是空的,但幻想其中盛滿物品,豐收的喜悅,勞動者的樂天與賣力等意象,又豐饒飽滿示現。竹竿也可以似橋,任演員遊戲、追逐,把高超的平衡感表露無遺。竹竿全部豎立後,還可以轉變成竹林,一個女演員氣勢萬鈞,虎虎生風的拳法招式,比起李安電影《臥虎藏龍》裡的玉嬌龍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幾分鐘,看得人目不轉睛,連氣都不敢喘。

不得不提現場演奏的越南傳統樂器,在整齣表演中也扮演極吃重的角色,例如表現竹林在風中搖曳的沙沙聲響,以及女演員掌風掃腿惹起的勁風,絲竹琴弦彈起彈落,大珠小珠落玉盤,還有越南民謠古調的吟詠附和,讓所有視覺情境黏附著精采的音樂,催發更多綺想。

浸沐過這般綺想後,越南鄉村迷人的生活圖像與文化,也慢慢過場替換出城市的樣態,兩架代表城市建築兩層樓的鐵架高台出現,與中間的低矮茅舍對比,木棍叮叮咚咚的敲擊鐵架聲,是施工中的激昂長調。加上兩位演員現場表演的節奏口技(Beatboxing),混入真實的電音舞曲,其他青年男女演員隨之搖身一變成了舞廳酒吧裡的客人,穿著時尚潮服,狂野熱舞。熱舞結束,迎來了竹製的摩托車,男演員騎在上頭,背著女演員,創造出頗逗趣的畫面。凡此俱讓我們對現代城市化的越南,多了幾分想像。

透過這些圖像拉出鄉村與城市的分野,但導演黎俊(Tuan Le)顯然不是要沉重批判探討文化衝突,相反的,是以水能相容無限的道理,把文化應該相容相安的思想端盛出來吧。例如城市這方,悠緩、歡愉如鄉村的生活基調其實還在,左舞台位置的鐵架高台,一對男女演員演繹著戀人(或夫妻)的尋常生活,女子輕鬆的洗著衣服,男子一邊幫忙晾衣,一邊脫下自己的衣服,女子接過衣服,聞了一下,捏鼻子露出酸噁的誇張諧趣。再看舞台另一邊,一樓的男子正在舉啞鈴練肌肉,不時要驕傲展現一下自己的結實肌肉,樓上的男子不遑多讓,恰好也在練舉重,同樣自豪一身的健美肌肉。兩人互看不順眼,互相捉弄,當二樓男子正要將槓鈴舉過頭頂,一樓男子突然爬上去拿著噴水器噴對方的胳肢窩,導致對方舉重失敗。這些幽默橋段的點綴,寫照了城市生活的快樂點滴。不管身在鄉村或城市,外在環境會變,但快樂情趣皆由心製造、感受與維繫,想來也是這個作品核心的思想題旨了。

黎俊導演學習馬戲特技出身,更曾加入太陽劇團精進,《城鄉河粉》理所當然缺少不了的馬戲元素,例如演員立在竹籮圓環的地面傾斜旋轉,或空中飛旋;還有演員疾走快跑同時,把竹籮當飛盤射出丟接……沒有絲毫失誤,也不見節奏拖沓,精彩就不細表了,總之整齣表演看下來,像是潮浪一陣一陣不停歇的衝擊著觀眾的心,澎湃激情,滿意而感動。在傳統越南水上傀儡之外,《城鄉河粉》讓我們看見越南現代劇場展現的新生命力,在傳統文化的母河裡,淘洗出藝術家自我存在的意義,在作品中表達的情境與想像,則幫助我們去認識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對照如何共生的越南。台北兒童藝術節必須持續的國際交流,拓展孩子的視野,其意義在此。

《城鄉河粉》

演出|越南新馬戲團
時間|2018/07/08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