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法不犯罪?幽默諷刺當今社會《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3月
22
2023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果陀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0次瀏覽

 盧芃妤(臺灣大學園藝系學生

經果陀劇場改編自知名臺灣漫畫家謝東霖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以現代層出不窮的詐騙事件作為主軸,並由詐騙方的嶄新角度切入,繪聲繪影地描述了一段「詐騙職場奇遇記」──當犯法與犯罪之間有了分割,當黑與白的界線不再分明,人吃人的現代社會,是否能不再屈服於加害與被害的二元論?

主角曾誠為幫遇人不淑的母親償還巨額債務,被詐騙公司的老闆「相中」而陰錯陽差地進入詐騙行業。曾誠自詡這輩子認真老實,不做違心勾當,但母親的困境和詐騙工作的高昂報酬最後仍讓他在內心的掙扎下對現實屈服;在歌曲<騙騙騙>與<腳踏實地問心無愧的人生>中,由頗富動感的RAP為主軸,尤其體現在「話術」的部分,不論是詐騙公司老闆勸誘入行的說詞,還是曾誠透過電話威脅通緝犯匯款,快節奏的饒舌營造出一種讓人來不及仔細思考而被對方牽著走的感覺,也呼應現代眾多詐騙手法皆是利用人心慌亂時無法細想的思考弱點。舞台設計部分,使用了大量LED燈光及字幕機、寫有「#hashtag 騙」的看板,充分運用了現代流行元素;隨著每一筆詐騙款項匯入,響起悅耳的收銀機音效,而「#騙」的字樣也隨之亮起,將曾誠與觀眾一步步拉進外表光鮮亮麗,實則暗潮洶湧的世界。

這部作品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有活力、充滿能量的;除了使用一些年輕族群的流行詞彙之外,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也蘊含了飽滿的生命力,讓人目不暇給,同時別出心裁地安排了「詐騙拍賣會」的互動橋段,此一舉動將舞台延伸至整個觀眾席,將所有台下的觀眾都變成了主角找來的「臨演」,提供了超越作為第三者旁觀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撇開明面上光彩四射的演出,各個角色也都有其陰暗面,不少人物設定都呈現出了一些反英雄的特徵,但也使角色塑造更加鮮明,「有些人犯罪不犯法,我們犯法不犯罪」是老闆用來說服曾誠的說詞之一,聲明公司「不搜刮窮人,只賺黑心上流社會的錢」,同時埋下劇情主線開展的伏筆:穿著美艷的主任陳心是整個詐騙公司的業務冠軍,開場時的粉紅裝扮與甜膩的聲線處處暗示著桃色陷阱;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在陳心被抓包造假的突發事件中,曾誠拉著對方逃跑,舞台上急遽閃爍的燈光和演員放緩的速度讓這個瞬間被慢動作放大──角色的重重心防也被這意外插曲衝破一角,此時激昂的饒舌音樂過去,陳心用婉轉的抒情曲調唱出了其強勢外表下的柔軟一面,也娓娓道來她在參與詐騙之前被前夫騙財騙心的悲慘過去,帶出了埋藏的情感暗線與公司成立的真正目的:向逍遙法外、「犯罪不犯法」的人復仇。於是觀眾能理解到,原來這是一群以惡制惡之人;原來整部劇所說的詐騙並不只限於「錢財」,也包含了「心與感情」。

劇中的感情線總共有四條,和原作相比,舞台上的劇目增加了更多的親情與愛情成分。現代大多數人都有接過詐騙電話,而我們只要冷靜思考,就不難看出其中的破綻;但有時我們明知一段感情並不適合彼此,許多人仍心甘情願地為之付出一切。末尾,詐騙公司的眾人達到目的後金盆洗手,老闆則為了拖陳心仇人下水、還她自由而獨自背負罪名入獄。在他的自白裡唱著「看看詐騙再看看愛情,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一樣是無良的無本生意;日久生情就是一場騙局,人還是會催眠自己,誰不是自願蒙上眼睛。」舞台上的幾束光分別照向了迎來不同結局的角色,有幸福圓滿、改頭換面的、有仍深陷囹圄的,也有最終決定了自己的道路而走出過往情感的,其對比令人不勝唏噓,卻也在一方舞台中盡顯人生百態。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3/4 19:30
地點|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
5月
22
2023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5月
22
2023
創立於2021年的時生劇團,以青少年教育為出發。此次推出劇團二號作《妖怪》,改編自野田秀樹的《赤鬼》。⋯⋯成功另闢蹊徑⋯⋯
5月
22
2023
《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5月
22
2023
欲言又止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5月
19
2023
「成為商品」乍聽有點負面,特別是以「精實的男體」為號召,確實顯得刻板,但是否讓劇場的蕭條票房為之一振?——這明顯延續自《仲夏夜汁夢》,令人振作的或許不只有票房。
5月
15
2023
謝幕時所唱「我開始,你繼續,我們歌聲不會停。」讓我有很深的觸動,歷史之所以是歷史,是因為它已成為過去、無法改變,但活著的人可以做的是從中了解過去並反省。只要這些故事有人說、有人寫下,那麼那些逝去的人,就永遠都活在你我心中。
5月
1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