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法不犯罪?幽默諷刺當今社會《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3月
22
2023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果陀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13次瀏覽

 盧芃妤(臺灣大學園藝系學生

經果陀劇場改編自知名臺灣漫畫家謝東霖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以現代層出不窮的詐騙事件作為主軸,並由詐騙方的嶄新角度切入,繪聲繪影地描述了一段「詐騙職場奇遇記」──當犯法與犯罪之間有了分割,當黑與白的界線不再分明,人吃人的現代社會,是否能不再屈服於加害與被害的二元論?

主角曾誠為幫遇人不淑的母親償還巨額債務,被詐騙公司的老闆「相中」而陰錯陽差地進入詐騙行業。曾誠自詡這輩子認真老實,不做違心勾當,但母親的困境和詐騙工作的高昂報酬最後仍讓他在內心的掙扎下對現實屈服;在歌曲<騙騙騙>與<腳踏實地問心無愧的人生>中,由頗富動感的RAP為主軸,尤其體現在「話術」的部分,不論是詐騙公司老闆勸誘入行的說詞,還是曾誠透過電話威脅通緝犯匯款,快節奏的饒舌營造出一種讓人來不及仔細思考而被對方牽著走的感覺,也呼應現代眾多詐騙手法皆是利用人心慌亂時無法細想的思考弱點。舞台設計部分,使用了大量LED燈光及字幕機、寫有「#hashtag 騙」的看板,充分運用了現代流行元素;隨著每一筆詐騙款項匯入,響起悅耳的收銀機音效,而「#騙」的字樣也隨之亮起,將曾誠與觀眾一步步拉進外表光鮮亮麗,實則暗潮洶湧的世界。

這部作品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有活力、充滿能量的;除了使用一些年輕族群的流行詞彙之外,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也蘊含了飽滿的生命力,讓人目不暇給,同時別出心裁地安排了「詐騙拍賣會」的互動橋段,此一舉動將舞台延伸至整個觀眾席,將所有台下的觀眾都變成了主角找來的「臨演」,提供了超越作為第三者旁觀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撇開明面上光彩四射的演出,各個角色也都有其陰暗面,不少人物設定都呈現出了一些反英雄的特徵,但也使角色塑造更加鮮明,「有些人犯罪不犯法,我們犯法不犯罪」是老闆用來說服曾誠的說詞之一,聲明公司「不搜刮窮人,只賺黑心上流社會的錢」,同時埋下劇情主線開展的伏筆:穿著美艷的主任陳心是整個詐騙公司的業務冠軍,開場時的粉紅裝扮與甜膩的聲線處處暗示著桃色陷阱;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在陳心被抓包造假的突發事件中,曾誠拉著對方逃跑,舞台上急遽閃爍的燈光和演員放緩的速度讓這個瞬間被慢動作放大──角色的重重心防也被這意外插曲衝破一角,此時激昂的饒舌音樂過去,陳心用婉轉的抒情曲調唱出了其強勢外表下的柔軟一面,也娓娓道來她在參與詐騙之前被前夫騙財騙心的悲慘過去,帶出了埋藏的情感暗線與公司成立的真正目的:向逍遙法外、「犯罪不犯法」的人復仇。於是觀眾能理解到,原來這是一群以惡制惡之人;原來整部劇所說的詐騙並不只限於「錢財」,也包含了「心與感情」。

劇中的感情線總共有四條,和原作相比,舞台上的劇目增加了更多的親情與愛情成分。現代大多數人都有接過詐騙電話,而我們只要冷靜思考,就不難看出其中的破綻;但有時我們明知一段感情並不適合彼此,許多人仍心甘情願地為之付出一切。末尾,詐騙公司的眾人達到目的後金盆洗手,老闆則為了拖陳心仇人下水、還她自由而獨自背負罪名入獄。在他的自白裡唱著「看看詐騙再看看愛情,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一樣是無良的無本生意;日久生情就是一場騙局,人還是會催眠自己,誰不是自願蒙上眼睛。」舞台上的幾束光分別照向了迎來不同結局的角色,有幸福圓滿、改頭換面的、有仍深陷囹圄的,也有最終決定了自己的道路而走出過往情感的,其對比令人不勝唏噓,卻也在一方舞台中盡顯人生百態。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3/4 19:30
地點|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