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法不犯罪?幽默諷刺當今社會《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3月
22
2023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果陀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5次瀏覽

 盧芃妤(臺灣大學園藝系學生

經果陀劇場改編自知名臺灣漫畫家謝東霖作品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以現代層出不窮的詐騙事件作為主軸,並由詐騙方的嶄新角度切入,繪聲繪影地描述了一段「詐騙職場奇遇記」──當犯法與犯罪之間有了分割,當黑與白的界線不再分明,人吃人的現代社會,是否能不再屈服於加害與被害的二元論?

主角曾誠為幫遇人不淑的母親償還巨額債務,被詐騙公司的老闆「相中」而陰錯陽差地進入詐騙行業。曾誠自詡這輩子認真老實,不做違心勾當,但母親的困境和詐騙工作的高昂報酬最後仍讓他在內心的掙扎下對現實屈服;在歌曲<騙騙騙>與<腳踏實地問心無愧的人生>中,由頗富動感的RAP為主軸,尤其體現在「話術」的部分,不論是詐騙公司老闆勸誘入行的說詞,還是曾誠透過電話威脅通緝犯匯款,快節奏的饒舌營造出一種讓人來不及仔細思考而被對方牽著走的感覺,也呼應現代眾多詐騙手法皆是利用人心慌亂時無法細想的思考弱點。舞台設計部分,使用了大量LED燈光及字幕機、寫有「#hashtag 騙」的看板,充分運用了現代流行元素;隨著每一筆詐騙款項匯入,響起悅耳的收銀機音效,而「#騙」的字樣也隨之亮起,將曾誠與觀眾一步步拉進外表光鮮亮麗,實則暗潮洶湧的世界。

這部作品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有活力、充滿能量的;除了使用一些年輕族群的流行詞彙之外,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也蘊含了飽滿的生命力,讓人目不暇給,同時別出心裁地安排了「詐騙拍賣會」的互動橋段,此一舉動將舞台延伸至整個觀眾席,將所有台下的觀眾都變成了主角找來的「臨演」,提供了超越作為第三者旁觀的沉浸式觀影體驗。

撇開明面上光彩四射的演出,各個角色也都有其陰暗面,不少人物設定都呈現出了一些反英雄的特徵,但也使角色塑造更加鮮明,「有些人犯罪不犯法,我們犯法不犯罪」是老闆用來說服曾誠的說詞之一,聲明公司「不搜刮窮人,只賺黑心上流社會的錢」,同時埋下劇情主線開展的伏筆:穿著美艷的主任陳心是整個詐騙公司的業務冠軍,開場時的粉紅裝扮與甜膩的聲線處處暗示著桃色陷阱;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在陳心被抓包造假的突發事件中,曾誠拉著對方逃跑,舞台上急遽閃爍的燈光和演員放緩的速度讓這個瞬間被慢動作放大──角色的重重心防也被這意外插曲衝破一角,此時激昂的饒舌音樂過去,陳心用婉轉的抒情曲調唱出了其強勢外表下的柔軟一面,也娓娓道來她在參與詐騙之前被前夫騙財騙心的悲慘過去,帶出了埋藏的情感暗線與公司成立的真正目的:向逍遙法外、「犯罪不犯法」的人復仇。於是觀眾能理解到,原來這是一群以惡制惡之人;原來整部劇所說的詐騙並不只限於「錢財」,也包含了「心與感情」。

劇中的感情線總共有四條,和原作相比,舞台上的劇目增加了更多的親情與愛情成分。現代大多數人都有接過詐騙電話,而我們只要冷靜思考,就不難看出其中的破綻;但有時我們明知一段感情並不適合彼此,許多人仍心甘情願地為之付出一切。末尾,詐騙公司的眾人達到目的後金盆洗手,老闆則為了拖陳心仇人下水、還她自由而獨自背負罪名入獄。在他的自白裡唱著「看看詐騙再看看愛情,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一樣是無良的無本生意;日久生情就是一場騙局,人還是會催眠自己,誰不是自願蒙上眼睛。」舞台上的幾束光分別照向了迎來不同結局的角色,有幸福圓滿、改頭換面的、有仍深陷囹圄的,也有最終決定了自己的道路而走出過往情感的,其對比令人不勝唏噓,卻也在一方舞台中盡顯人生百態。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3/4 19:30
地點|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