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嘉明說,這是齣關於歷史真相建構過程的戲碼;我說,這是部剖析歷史真相並且批判社會現實的演出。環繞理查三世的崛起與殞落,王嘉明和莎翁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辯證。
以理查三世的一生為例,王嘉明想探討的真相有二個層面:過去歷史的「真相」和當代社會事件的「真實」。思考歷史真相是《理查三世》最明顯的議題,拼接改寫莎士比亞《理查三世》、《亨利六世》兩部劇本,透過肢體、身音分離的偶戲形式演出理查三世爭奪王權的歷程。配音模式的使用揭示編劇對歷史的質疑:當事人的行為痕跡淹沒於時間洪流,真相就不復存在,反而會成為當權者掌握話語權後操縱的偶戲。雖然王嘉明強調《理查三世》的重點不是翻案,而是展演歷史「真相」的建構過程,不過他對理查三世其人其事的真偽顯然已有定見,下半場亨利六世壓迫殺害劇作家和劇末理查三世擁有面孔,這二幕戲點出史書所述的理查一生不過是戲中戲的捏造性質,流露出編導對他生平遭扭曲的同情、對真相遭操作的憤怒及無奈。
批判時事呈現的「真實」是本劇隱含的暗線,即時影像的使用不僅嘲諷台灣媒體亂象的可笑,更以第一人稱的視野影像比擬當權者介入媒體,各種傳播工具淪落於權力操控輿論、達到目的的工具和武器。偶戲的運用除了強化權力操控話語權的意象外,結合配音員替換戲服、一人分飾多角等安排,暗示政治鬥爭裡不同陣營的角力算計。王嘉明藉由理查三世的權謀殘忍控訴現實毫無公平正義,只剩欺騙謊言的現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社會批判或許才是他製作本劇的真意。
無論表面的「真相」或隱喻的「真實」討論,在本劇二者都依賴偶戲展現,事實上,偶戲的確是《理查三世》傳達思想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偶戲首先象徵了真相和事實分離,握有發聲權就有書寫「真相」的力量。其次,配音員不隱身幕後,在舞台台階上用聲音、服裝代表各自的派系立場,例如愛德華四世和伊莉莎白分別由不同配音員發聲,似乎暗示夫妻各懷異心、同床異夢的悲哀。以外,演員同時也是其他角色的配音員,這樣的安排是陣營權力傳承或權力結盟的概念展現,例如喬治一雙兒女由理查三世的太太安配音,意味著理查三世對喬治繼承人的洗腦、拉攏。最後不使用配音員的演出形式是全劇最真切的形象,真實的肢體、真實的聲音昭示不管政局如何混亂,人心如何險惡,就算政客連親情、愛情都能無情利用,去除政治外衣,只有不沾染權力的血親情感才是亙古永恆不變的事實,一如瑪格麗特之於愛德華,一如在戰場上誤殺至親的士兵。我們不得不讚嘆王嘉明編劇的巧思,他使用偶戲讓觀眾以最直觀的方式接收視聽刺激、進行直覺式的聯想,然後找出劇本在細節裡蘊藏的多重意含,反思我們面臨的處境。
《理查三世》是一部由建構「真相」出發、批判社會現象的改編劇,明暗兩項議題交織,輔以精妙的展演形式,王嘉明成功地將莎士比亞經典之作轉化為符合台灣劇場氛圍的文本,一齣搬演他眼中台灣社會「事實」的舞台。
《理查三世》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5/04/1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