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形體重生的《理查三世》
4月
16
2015
理查三世(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5次瀏覽
王皓平(社會人士)

這齣戲做了相當多的大膽嘗試,最精彩的無疑是抽離角色的聲音與身體,大部分的時間對白是由另一批演員於台上講出,配音者與演員在表演中密切的搭配,不只讓演員的神情姿態增添了另一番滋味,同時現身於台上的配音者投入時的一些肢體動作和表情也使角色的情緒更加生動,是本戲相當驚豔的一部分。主角理查三世的表現絕對是整齣戲最耀眼的亮點,幾乎全場戲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只有聲音和黑衣人的手勢,謝盈萱感情豐沛的聲線撐起了沒有實際形體的理查,主角的性格與情感在細膩卻又飛揚的語調中展露無遺,讓理查三世在觀眾的心中活了起來,是整齣戲最主要的靈魂。黑衣人的手勢也表現地非常精準,即使只有雙手,但卻表現出相當精細的情感線條。美中不足的是,黑衣人在明亮的舞台中略顯突兀,若能在舞台安排上做些調整,讓黑衣人更融入背景,應該可以營造出更似鬼魅般的理查。另外,兩名黑衣人的運用,如果可以更靈活的運用,像是左、右手和帽子的分離與結合,應該有機會做出更不一樣的效果。

企圖突破舞台空間的限制是許多創作者想做的嘗試,而本齣戲也不例外。影像畫面的使用在本戲大量的出現,將觀眾的視角帶進許多平常看不見的角落和觀點,有許多讓人驚豔的成功表現,像是第一人稱的觀點就相當獨特。不過有很大一部份的戲是完全在舞台之外,影像的呈現反而侷限了觀眾所觀看的視角,讓舞台劇喪失了讓觀眾自由決定觀點的特色,這方面影像的使用是值得再多加思考和討論的。

現場即時的樂團配樂也是相當精彩的一部分,帶點爵士風格的輕鬆慵懶,讓嚴肅的劇情多了一分黑色喜劇的詼諧幽默。而樂手脫離戲劇的身分,在舞台上現場配合演員以音樂或節奏的方式融入表演,讓配樂更加生動而活潑。一些樂手的小即興,如鼓手的甩鼓棒等也都為整個表演增添一些隱藏的小趣味。其中一個走出劇場,配著爵士鼓節奏的橋段,讓人很難不聯想到電影《鳥人》的精彩鏡頭,或是致敬,或是取材發想,更待創作者來解答。

台詞的撰寫可以明顯看出創作者下的心血功夫。流暢並充滿詼諧的對白,同時還押了一整串的韻腳,讓經典劇本不只是換了語言,更是在這個版本中發展出新的生命。而時空的不明確設定讓整齣戲蒙上一層迷幻的色彩,內容是過往歷史,卻不斷穿插現代產物在台詞和道具中,不僅為這齣戲增加不少趣味性,也同時讓戲成為一則寓言故事,就娛樂性來說,滿足了大眾的需求也增加了戲劇本身的可親性,另一方面也達到創作者隱喻的目的。

整體而言,《理查三世》是個完整度相當高的作品,從取材引入推理小說的素材、影像靈活的運用、表演空間的推展、詼諧流暢的台詞、角色聲音與身體的分解到歷史與現況的對比呼應,無一不讓觀眾在劇場中的三個小時處處充滿驚嘆。既不拖泥帶水,也不掉書袋,完全用一種入世親民的角度來展現經典劇作,並且又不失其深度、創意與藝術性,絕對是在今年所有的戲劇表演中,表現相當傑出的一齣。

《理查三世》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5/04/1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多處情緒過度困難所帶來的觀感落差,導演選擇用華麗的燈光技術手段與配樂來協調,輔以十足的笑料,讓你還來不及有所質疑,吸引力便被轉移了。悲劇性面前不算克制的滑稽嬉笑著實令人跳脫,不能算是悲喜手法的有機交織。(車曉宇)
4月
24
2018
華麗美術吞噬其對生命政治辯證的可能,讓從一開始便流露道德批判性的演出,經歷市民大會,到最後一個畫面,鬼魂共同見證法的消亡,此一曲線蕩然無存。(張敦智)
4月
23
2018
舞台上的理查竟然在炫目的燈光下散發出時尚的美感,這與精緻而風格化的舞台一道創造甚至企圖引領暗黑系的時尚潮流,極易給觀眾營造出一種美好虛幻的誤導。之所以說危險在於,營造美好虛幻實際上是利用視覺奇觀拒絕直面和審視現實生活。(何曉夢)
4月
23
2018
理查三世在準備登基前,以搖滾巨星之姿,邀請觀眾‭/ ‬子民與他同歡,跟他齊唱。即使這根本不是莎士比亞,全場買單的依舊不少,反應熱烈。大家中計了‭!而後果就是如題:自況禽獸不如,且不只一次。‭ ‬(王寶祥)
4月
19
2018
導演並非讓舞台上表演、燈光、布景、音樂、服裝各自獨立,相互辯證,卻是讓這些元素服務於他個人的「整體效果」‭(‬organic unity‭)‬,產生的只是毫不讓觀眾費力思索、即時炫目的聲光效果,這樣如何可以讓觀眾有其自省的能力與覺察呢?(葉根泉)
4月
16
2018
偶戲的運用除了強化權力操控話語權的意象外,結合配音員替換戲服、一人分飾多角等安排,暗示政治鬥爭裡不同陣營的角力算計。王嘉明藉由理查三世的權謀殘忍控訴現實,或許才是他製作本劇的真意。(高梅)
5月
14
2015
這部戲宛若導演敘事系譜的檢閱點召。崛起於一九九零年代末小劇場的中生代導演王嘉明,從不循傳統戲劇敘事,不斷實驗劇場敘事手法,一路走來的形式手法,都在這超過三小時的國家劇院級製作中找到位置──隱喻的位置。(林乃文)
4月
29
2015
編導明明意欲批判話術,卻不斷藉各種手法鋪排煽惑觀眾,不斷玩弄時事笑梗,不斷自我解嘲,如此娛樂化的結果,不僅自我消解,更是反身製造了自己的「舞台話術」。 (紀慧玲)
4月
17
2015
演員的肢體如戲偶般,全面交由聲音來操縱,另一方面,聲音也伴隨著肢體的展現而更顯得懾人。說不清到底誰支配了誰,只能從其中感受到一絲的不協調感。(楊書愷)
4月
16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