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號稱」跨界製作的風氣正盛。團隊以「跨界」作為曲目選擇或製作取向的理由不一,有普及古典音樂教育推廣,或為了最大化票房推出針對不同族群的節目設計,例如「feat.」某人展開製作,或各種親子、兒童、情懷節目。只是這樣的跨界演出,多半未見團體宗旨且了無新/心意。來自臺北藝術大學畢業生為主所組成的他拉喇叭團,卻在意義上做到了筆者心中期待的跨界,讓演奏者不再只是演奏者,也同時是歌者與演員,在自我探索與挑戰中勇敢走出了不一樣的表演風格。
2016年,筆者初次在臺北藝術大學認識他拉喇叭這一團名特異,又極富爆發力的組合,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該年演出以《星際大戰》主題曲開場,展現了極高的聲部統合及共鳴(section sound)後的銅管聲響,在北藝大音樂廳這樣不算大的場地中,給出了極為寬廣而非吵雜的爆發力與音樂張力,相當令人驚艷。今年度他拉喇叭再度回歸最能展現自身表演能量的製作型態,邀請了臺北藝術大學與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耿一偉擔任戲劇指導,對筆者來說無疑更添對他拉喇叭的期待。
上半場他拉喇叭演出改編自歌劇《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做為節目開場後,便快速切入展開節目。首先登場的故事集中在一場發生在某處的跨物種(羊、牛)之戀。帶著羅密歐與茱麗葉風格的故事設定詼諧有趣,在旁白登場後展開另一個為了完成夢想不惜冒險的故事。第二段故事自傳性濃厚,音樂與戲劇的結合非常精彩,打擊樂同時是第二段故事的表現主軸之一,也有許多富巧思的細節與橋段,如開場序曲後男女主角登場,打擊樂即在後方以鑼鼓點的形式搭配演員模仿的京劇身段,產生相當好的「笑」果。第二段故事則進一步賦予打擊樂生動的腳色設定,展開由擅長打擊樂的「豬」,尋求擅長演奏管樂的「狼」的故事。
他拉喇叭的表演者們不負期待,在接連的唱跳與音樂演奏兩種身分轉換下帶來了精彩的演出。其中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除了在第二段故事中帶出對於自我與夢想的追逐,透過戲劇與音樂讓整個故事飽滿而豐富外,還有在音樂使用上的巧妙。比如,旁白出場配樂所使用的,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經典的音樂旋律,配上燈光設計巧妙的打上了圓燈照往旁白,除了視覺上產生了電影《2000太空漫遊》的既視感,也使筆者感到透過音樂隱喻了文本到劇本(超越人類/超越物種)的真意。
下半場,也是作為本次主標題的「國王的人馬」,採用了默劇的形式表演,並將原本的台詞部分改以音樂呈現。故事主軸以國王遭擄,國王之子將其救回這樣的劇情展開。由於無台詞,音樂與肢體表演成了唯二推動劇情的重要因素。動作上,可以直接看到對卓別林的學習與致敬。難能可貴的是一些卓別林經典演出的再重現與點到為止,除了未將類似的元素玩的太老,對筆者來說這也提供了全體觀眾一個習慣與緩衝的空間,讓觀眾們可以更加專注及理解舞台上發生的事情。
在音樂上,開頭的國王兒子與直笛,可說是設計的最好的部分。除了直笛這一樂器之於臺灣音樂教育的印象或符號(年齡識別),讓觀眾可以從肢體、服裝上快速辨別角色身分與彼此的主從關係之外,更在音樂上善用直笛結合長號,以仿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簡單旋律完成了以音樂代替台詞的角色問答與互動。
可惜的是,儘管他拉喇叭演出能量與水準皆高,卻在場地因素的影響下,讓設計相當好的表演無法完美呈現。桃園展演中心本身並不適合這一類展演,過乾的舞台使整個表演必須配合外加的收音及音響系統,才能將表演中最重要的元素-音樂,傳達給觀眾。從中產生的些許技術問題讓音樂傳達產生了瑕疵,使原本應該具備的音樂表現打了折扣。如做為開場的歌劇《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不知道是否因擔心音響迴聲而未在舞台上放置監聽,但位處上舞台的擊樂手距離下舞台的銅管尚有一整段距離,使得整個序曲在演奏上略有瑕疵,驚人的音樂張力也難免打折。
總結來說,筆者相當認同並期待未來他拉喇叭在這類表演的開拓與嘗試,也認為尋求戲劇領域專業的指導,對於整體表演效果的提升相當加分。的確,2016年的演出雖然能量驚人,在故事以及戲劇表演上還是有許多生澀處,而《國王的人馬》終於走到了喜劇效果與內涵兼備的平衡,劇情推進的節奏感也相當流暢。只是,在走出北高兩市後,終究得面對不同場館的硬體限制,以及伴隨而來的表演效果打折。畢竟,他拉喇叭還是一個從音樂出發的樂團,如何在技術上克服不良場館設計這樣的原罪,帶來好聽有趣完整的製作,將會是樂團未來最大的挑戰。
《國王的人馬》
演出|他拉喇叭團
時間|2018/08/28 19: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