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目觀光劇之剪裁《金錢豹》
1月
13
2015
金錢豹(臺北戲棚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6次瀏覽
呂玟君(臺灣藝術大學表演研究所碩士班)

「臺北戲棚」內的展演娛樂、通俗成分高,演員演出上下場前走出舞台與觀眾互動,讓觀眾一進到大廳就感受到傳統文化氣氛。劇團進駐特定劇目的展演方式,實為觀光旅遊的首選,有助於傳統藝術的推廣與發展,這也是文化部這些年來一直推動的表演藝術行銷模式,讓大批的觀眾走入劇場欣賞表演,例如「定目劇型式」、「文化在巷子」…等,都是推動表演藝術的成果。

臺北新劇團的《金錢豹》編排方式與傳統京劇有所不同,戲從晚上八時三十分開始,無中場休息,並濃縮為一個小時內,劇中多以武打身段或為單人武功身段炫技為主,凸顯京劇武生武功身段的豐富性。劇中語言除了原本京腔也加入生活用語與英文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並用許多肢體語言手勢,代替唱詞與對白,但因刪去許多銜接劇情,以致於讓筆者有著交代不清之感。

京劇《金錢豹》為展現武生功夫最好發揮的戲碼,臉譜上以勾臉的方式,悟空的白、紅對上豹子的黑為對比,神怪樣貌栩栩如生,此場戲一開始以豹子們群舞的方式呈現,融合現代編舞元素加上模擬豹子動作張牙、勾爪身段,並用舞台的高低落差製造幻象凸顯豹精們的靈活,直到小妖們舞旗,妖氣逼人、聲勢壯大,金錢豹大王一出,閃爍銀光,強調森冷的意象。此幕運用大王、妖妹(新加的角色)、小妖的對話直接帶出劇情已派人去提親過,可去迎娶的點切入;唐三藏師徒四人,聽聞哭聲,覺得有妖怪直接換場方式進入鄧洪家中,無借宿之說,鄧洪哭訴著金錢豹強娶女兒事,唐三藏細細思量、孫悟空生氣的翻身不停、八戒晾在一旁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悟淨謹慎守在一旁,對照師徒四人的個性想法呈現觀眾眼前,演員活靈活現的人格特質為戲加分增加精彩度。

悟空與八戒變出扮演的丫環、小姐,大搖大擺、語氣粗俗跳脫旦角柔美身段,活潑、逗趣,金錢豹在群妖提醒之下卸下臉譜變成人型,小生樣貌出現,同一身軀不同個體形象的臉譜轉換模式,凸顯演員扮演性的形塑,演員拿捏的尺度上,如能再謹慎使用會更好。兩方的開打接串了後半段劇情發展,不僅是武打更是武術的融合,除了金錢豹耍叉的動作、抱月、後空翻、雲翻…等對上悟空的飛腳、各種跟頭、耍棒棍…等動作,此劇特別的是將悟淨一打三妖的翻身跳接上妖妹運用小叉、迴旋、十字…等身段,與三小猴子的對打接續八戒作弄小妖的片段,呈現各方人馬各顯神通的組合,互相呼應著,最後在大王受傷翻身跳上四小猴遭擒的特技動作上,嘎然而止,降下戲幕。

由李寶春帶領的台北新劇團,巡迴過世界各地,也多次參與國際藝術節活動,想必對推展京劇藝術,有多次的經驗,此戲剪裁的方式可看出編劇的用心,劇中刪去讓人容易失焦的大量口白、唱段,並運用群舞、獨舞與京劇身段連接,娛樂性高、熱鬧,讓來台旅遊的觀眾,感受到京劇多樣貌的表現,但也失去一些京劇上的傳統曲詞上的韻味。由於近年來台日本、英美、韓國…等地的觀眾居多,字幕、簡介上中、日、英、韓的配製,更容易讓觀眾理解故事劇情,是為發展觀光的好劇。

《金錢豹》

演出|臺北新劇團
時間|2015/1/7 20:30
地點|臺泥大樓士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