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成彼此的風景,而後?《龍潭市場,停!看!聽!》
11月
04
2021
龍潭市場,停!看!聽!(莫比斯圓環公社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1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以桃園在地非制式劇場空間、生活空間為出發的「藝術綠洲創作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與2018年自鐵玫瑰劇場(桃園展演中心)擴大辦理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邀演節目,每年皆共同於秋冬季一連幾週密集推出。徵件計畫列舉不少演出建議場地,作為今年綠洲計畫的節目之一,《龍潭市場,停!看!聽!》(以下簡稱《龍潭》)的起點龍潭區「武德殿」即為其一。

以起點稱之,正在於《龍潭》的演出場景並不固定,也不只是串連幾處定點,而是一段持續移動的過程。過程起自武德殿鼓陣演出、南龍路步行聆聽,至龍元宮廟埕圍觀、宮前龍元路店鋪單人表演,最終於龍潭大池畔合唱收尾。整段路程正好伴隨太陽西下,交通逐漸繁忙的時段,也許停、看、聽者,除了購票參與節目的一行觀眾外,更被凸顯出來的是,本就生活於此,因節目演出使場景奇觀化,被吸引而趨近、駐足或一同隨行的在地居民,以及過路的人。

自龍潭區公所網站簡介可了解到,據說此區中心點的陂塘,南邊有湧泉、泉穴有白石,每逢水位低、白石露出,老天必定落雨。加上2019年「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開園以後,武德殿已成園區的一部分,《龍潭》便以「鍾先生訂外送,送來一顆白汽球」為意象,迅速跳接起人與地、昔與今之間的連結。節目由兩名說書人一來一往的對白、合唱為基礎,在不斷變換的鼓陣表演與繞口令中,引領觀眾進入以市場叫賣為呼喚所開展的歷史漩渦。接著,觀眾被要求戴上耳機動身,沿著龍潭國小教師宿舍(亦為生活園區範圍,是臺灣文學作家鍾肇政任教時的住所)漫步,耳機裡傳來民眾關於童年、市場與求學等回憶口述,舞者即在另一側路邊紅線的狹縫上,一同前進、與回憶共舞。聲音傳遞出溫暖、輕緩的氣息,與令人捏把冷汗的沿路舞蹈(車道狹窄,車流量不小)形成強烈衝突。一路上多半時間只能專注在聲音內容,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舞者身上,同時又得保護自己安全(有不少工作人員維護交通,形成某種持續提醒觀眾的符號動作),過程非常忙碌。也許,要能全方位投身演出營造的情境,必須要先有某種膽大灑脫的狀態;或者,難以在步行的過程感到全然安妥,是演出欲給予觀眾的感官經驗,也說不定。無論如何,由於演出的介入,行徑獨特的觀眾與表演者確實成了周圍民眾眼中的奇觀,而民眾對此如何反應,亦成為觀眾眼中演出場景的一部分,兩者互相連成彼此臨時性的風景,陷入一段看與被看不斷交互的關係裡。只是,民眾沒有音檔可聽,僅就看著也許熟悉或不熟悉的場景,似乎變得更加熱鬧了起來(或也可能感到交通阻塞難耐)。風景相連,卻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看角度與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觀眾前行方向,接近太陽即將下山的位置,隊伍幾度走得比對面舞者還慢,陽光正巧為舞者打上橘黃背光。在朦朧逆光的畫面裡,伴隨懇切的口述聲響而跳動的身體輪廓確實相當觸動人心,敘說的細節未必時時可敏銳接收(在馬路上逆光而行有諸多得注意的地方),但某種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的體感被喚起,仍可說是本劇令人相當深刻的兩個場景之一。只是可惜,前段在武德殿關於白石、作家鍾肇政與市場的種種敘事,未被妥善於此接續或拓展,有斷裂之感。不過,漫步以後的接續處理卻完全相反。口述結尾的背景聲傳來鑼鼓喧天的聲響,要聆聽者趨前一探究竟,當時路線正逼近龍元宮,鼓陣演出的場景逐漸自聽覺滑進了視覺。拿下耳機那一刻,聽覺的空間感倏忽切換,穿梭、進出時光結界的感知,隱約進入某種富有動態、更有人味的臨場氛圍,彷彿身體被鼓聲召喚似的,被陣陣波動牽引到此地、連接返抵現場。此轉換調度相當迷人,廟埕的故事性被即刻翻轉了出來。


龍潭市場,停!看!聽!(莫比斯圓環公社提供/攝影林育全)

另一處深刻場景,出現在元春中藥房。龍元宮廟埕鼓陣演出後,觀眾依抽籤結果區分四條路線,分別進入包含雜貨店、鐘錶行、線香舖及中藥房等宮前龍元路上的店鋪,欣賞單人表演。筆者抽到由舞者郭乃妤運用中藥材、白紙捲、酒精燈、大竹篩等物件帶來的獨舞演出。與前段步行過程相似,以口述為本,獨舞大致依循回憶內容建構起場景與氛圍;不過相異之處在於,此段聲音透過藏在中藥櫃裡的喇叭播送,瀰漫整個藥房空間,而觀眾即是身處整段口述的場景裡頭。舞者郭乃妤不以直接再現為目標,動作貼合著口述者的回憶而啟,捕捉其精神狀態及語言抑揚的聲線轉化為具感受性的情境,再帶回店舖裡與觀眾交流。舞蹈的發生在此有了擴延口述錄音的空間性,幾乎全程站上掌櫃桌的選擇,使得觀眾有了仰望、凝視在地店鋪的身體記憶。


龍潭市場,停!看!聽!(莫比斯圓環公社提供/攝影林育全)

綜觀本劇,《龍潭》整體移動空間的規劃用心十足,處處可見完善的引導與保護,對於購票觀眾與一般民眾的界線,亦設想出頗為貼心的開放性,容納參與觀看的空間(如驗票入場時,有一長者趨前詢問,票雖已售罄,前台仍在伸縮圍欄的另一側,協助安排乘坐觀賞)。然而,遊走、口述錄音、在地文史、歌唱、鼓陣等種種表演內容,該如何安排、合作才能將故事深深刻入人心,是本劇尚能調整之處。由此,幾道前提或許能再次回頭思考:訴說故事的目的何在?故事呈現的形式,是否符合此目標?遊走式演出如何取得觀眾介入與民眾生活的動態平衡?將觀眾帶入場景,能否有效喚醒空間資訊,深化觀眾與故事的連結?也許,走入場景更有意義之處在於,在場的種種經驗、過程所衍生的「之後」。能咀嚼那個「之後」及對其感受性的思考,故事因而有了逐漸發酵的契機。

《龍潭市場,停!看!聽!》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21/10/16 16:00
地點|龍潭武德殿、龍元宮、龍元路老店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類作品極容易在被評論時面臨一道提問,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在這個空間演出?而不是其他地方?在這種質疑下,比較容易「過關」的情況通常是作品確實講述了該空間前世今生的故事,或者透過作品讓人對彼空間有換然一新的詮釋跟想像。(張敦智)
11月
01
2021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