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成彼此的風景,而後?《龍潭市場,停!看!聽!》
11月
04
2021
龍潭市場,停!看!聽!(莫比斯圓環公社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4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以桃園在地非制式劇場空間、生活空間為出發的「藝術綠洲創作計畫」,今年邁入第四年,與2018年自鐵玫瑰劇場(桃園展演中心)擴大辦理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邀演節目,每年皆共同於秋冬季一連幾週密集推出。徵件計畫列舉不少演出建議場地,作為今年綠洲計畫的節目之一,《龍潭市場,停!看!聽!》(以下簡稱《龍潭》)的起點龍潭區「武德殿」即為其一。

以起點稱之,正在於《龍潭》的演出場景並不固定,也不只是串連幾處定點,而是一段持續移動的過程。過程起自武德殿鼓陣演出、南龍路步行聆聽,至龍元宮廟埕圍觀、宮前龍元路店鋪單人表演,最終於龍潭大池畔合唱收尾。整段路程正好伴隨太陽西下,交通逐漸繁忙的時段,也許停、看、聽者,除了購票參與節目的一行觀眾外,更被凸顯出來的是,本就生活於此,因節目演出使場景奇觀化,被吸引而趨近、駐足或一同隨行的在地居民,以及過路的人。

自龍潭區公所網站簡介可了解到,據說此區中心點的陂塘,南邊有湧泉、泉穴有白石,每逢水位低、白石露出,老天必定落雨。加上2019年「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開園以後,武德殿已成園區的一部分,《龍潭》便以「鍾先生訂外送,送來一顆白汽球」為意象,迅速跳接起人與地、昔與今之間的連結。節目由兩名說書人一來一往的對白、合唱為基礎,在不斷變換的鼓陣表演與繞口令中,引領觀眾進入以市場叫賣為呼喚所開展的歷史漩渦。接著,觀眾被要求戴上耳機動身,沿著龍潭國小教師宿舍(亦為生活園區範圍,是臺灣文學作家鍾肇政任教時的住所)漫步,耳機裡傳來民眾關於童年、市場與求學等回憶口述,舞者即在另一側路邊紅線的狹縫上,一同前進、與回憶共舞。聲音傳遞出溫暖、輕緩的氣息,與令人捏把冷汗的沿路舞蹈(車道狹窄,車流量不小)形成強烈衝突。一路上多半時間只能專注在聲音內容,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舞者身上,同時又得保護自己安全(有不少工作人員維護交通,形成某種持續提醒觀眾的符號動作),過程非常忙碌。也許,要能全方位投身演出營造的情境,必須要先有某種膽大灑脫的狀態;或者,難以在步行的過程感到全然安妥,是演出欲給予觀眾的感官經驗,也說不定。無論如何,由於演出的介入,行徑獨特的觀眾與表演者確實成了周圍民眾眼中的奇觀,而民眾對此如何反應,亦成為觀眾眼中演出場景的一部分,兩者互相連成彼此臨時性的風景,陷入一段看與被看不斷交互的關係裡。只是,民眾沒有音檔可聽,僅就看著也許熟悉或不熟悉的場景,似乎變得更加熱鬧了起來(或也可能感到交通阻塞難耐)。風景相連,卻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看角度與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觀眾前行方向,接近太陽即將下山的位置,隊伍幾度走得比對面舞者還慢,陽光正巧為舞者打上橘黃背光。在朦朧逆光的畫面裡,伴隨懇切的口述聲響而跳動的身體輪廓確實相當觸動人心,敘說的細節未必時時可敏銳接收(在馬路上逆光而行有諸多得注意的地方),但某種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的體感被喚起,仍可說是本劇令人相當深刻的兩個場景之一。只是可惜,前段在武德殿關於白石、作家鍾肇政與市場的種種敘事,未被妥善於此接續或拓展,有斷裂之感。不過,漫步以後的接續處理卻完全相反。口述結尾的背景聲傳來鑼鼓喧天的聲響,要聆聽者趨前一探究竟,當時路線正逼近龍元宮,鼓陣演出的場景逐漸自聽覺滑進了視覺。拿下耳機那一刻,聽覺的空間感倏忽切換,穿梭、進出時光結界的感知,隱約進入某種富有動態、更有人味的臨場氛圍,彷彿身體被鼓聲召喚似的,被陣陣波動牽引到此地、連接返抵現場。此轉換調度相當迷人,廟埕的故事性被即刻翻轉了出來。


龍潭市場,停!看!聽!(莫比斯圓環公社提供/攝影林育全)

另一處深刻場景,出現在元春中藥房。龍元宮廟埕鼓陣演出後,觀眾依抽籤結果區分四條路線,分別進入包含雜貨店、鐘錶行、線香舖及中藥房等宮前龍元路上的店鋪,欣賞單人表演。筆者抽到由舞者郭乃妤運用中藥材、白紙捲、酒精燈、大竹篩等物件帶來的獨舞演出。與前段步行過程相似,以口述為本,獨舞大致依循回憶內容建構起場景與氛圍;不過相異之處在於,此段聲音透過藏在中藥櫃裡的喇叭播送,瀰漫整個藥房空間,而觀眾即是身處整段口述的場景裡頭。舞者郭乃妤不以直接再現為目標,動作貼合著口述者的回憶而啟,捕捉其精神狀態及語言抑揚的聲線轉化為具感受性的情境,再帶回店舖裡與觀眾交流。舞蹈的發生在此有了擴延口述錄音的空間性,幾乎全程站上掌櫃桌的選擇,使得觀眾有了仰望、凝視在地店鋪的身體記憶。


龍潭市場,停!看!聽!(莫比斯圓環公社提供/攝影林育全)

綜觀本劇,《龍潭》整體移動空間的規劃用心十足,處處可見完善的引導與保護,對於購票觀眾與一般民眾的界線,亦設想出頗為貼心的開放性,容納參與觀看的空間(如驗票入場時,有一長者趨前詢問,票雖已售罄,前台仍在伸縮圍欄的另一側,協助安排乘坐觀賞)。然而,遊走、口述錄音、在地文史、歌唱、鼓陣等種種表演內容,該如何安排、合作才能將故事深深刻入人心,是本劇尚能調整之處。由此,幾道前提或許能再次回頭思考:訴說故事的目的何在?故事呈現的形式,是否符合此目標?遊走式演出如何取得觀眾介入與民眾生活的動態平衡?將觀眾帶入場景,能否有效喚醒空間資訊,深化觀眾與故事的連結?也許,走入場景更有意義之處在於,在場的種種經驗、過程所衍生的「之後」。能咀嚼那個「之後」及對其感受性的思考,故事因而有了逐漸發酵的契機。

《龍潭市場,停!看!聽!》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21/10/16 16:00
地點|龍潭武德殿、龍元宮、龍元路老店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類作品極容易在被評論時面臨一道提問,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在這個空間演出?而不是其他地方?在這種質疑下,比較容易「過關」的情況通常是作品確實講述了該空間前世今生的故事,或者透過作品讓人對彼空間有換然一新的詮釋跟想像。(張敦智)
11月
01
2021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
「16th 新人新視野」三個作品之編創意圖新穎,表演者的身體展現與技巧皆相當純熟,作品段落轉承也皆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然而,創作作品要從短篇發展到較龐大的中長篇篇幅之漫長旅程不易,作品中要推進的議題與串聯的意象之銜接手法較為生澀,讓觀眾在中途發生些許迷失。
5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