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消費,冷暴力《猴子把戲》
6月
22
2015
猴子把戲(基進蝸牛辦公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4次瀏覽
吳思鋒(專案評論人)

......而絕大部分的消費者持續鎖定廉價商品,企圖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裡,得到意外的成功。凡此皆證明了這是一部永遠的廉價商品機器:簡單來說,消費者狂買進口的便宜貨,無可避免的削弱了國內的就業情形,因此進一步刺激對廉價商品的需求。--劉高登(Gordon Laird),《廉價商品-全球貿易與便宜貨的窮途末路?》

初看,以為是走進一間閒置已久的暫棄之屋;沒套上床單的床墊、隨手擱下的衣物、牆面上貼著亂亂撕過的日曆及出租啟事、工程鷹架與梯子仍然立著、一個個罐子著綠成漆彈,然而,生存遊戲不是在前一秒結束,而是即將到來,或者從未中止。

先是前三位表演者陸續進場,站在梯子中端玩起疊疊樂,一直玩一直玩,隔壁(那一大片舞台空間)在做什麼都不關他們的事,但他們也沒有發出過大噪音,兩邊互不干擾,互不關心。鏡頭轉到隔壁。下工的男人打了通電話叫雞,妓女咬了口麵包幫他口交,妓女一邊看電視一邊讓他從後面上,她口交及扭動的方式就像一只發條玩具,下班的女人一進門就要把他倆拉開也沒有辦法,三人拉扯數次,直至他辦完事,她拿了錢後走人,一切如常。

這一場到了後面又來一次,但三度變形,雖然都是從妓女跪下為工人口交開始,但角色間的動作與對話於每一度變形皆有不同表述方式。第一度,妓女投入地呻吟,對比出OL的壓抑;第二度,工人幹一幹妓女改幹坐在椅子上看著他們的OL,完事後兩人回到椅子上坐好,彷彿一切平靜如常;第三度,妓女邊服務邊說「我是賣的嗎?」工人便回「哈哈,你就是。」這組對話重複了幾次以後,變成上班族為工人服務,相較於工人給妓女的是鈔票,上班族只能撿工人丟下的銅板。剛開始上班族還會問「這麼少?」,到最後也就習慣地說出「隨便啦,我只在乎能不能六點下班。」另一場關於吃布丁的戲更髒,一男一女吃布丁,另一個女生巴望著也想吃,有布丁的女性把她的布丁往地下一砸,讓另一個女生趴在地上舔,她甚至還踩在對方背上,趴在地上的女生仍然興高采烈地舔。

這一場猴子把戲玩得很瘋很諷,這隻蝸牛不但爬得不慢,還把劇場變成了階級、權力與性別的日常戰場;舞台的高低差、性別配置、服裝所表現的人物身分,當下一概衍生為無處不在的權力圖像,每一次鈴聲一作就更換一個情境,刻意簡陋、低級擬仿的舞台及表演的表現方式,讓人感到十分廉價,可是看看我們生活四週,不就是用廉價建構出來的嗎?連鎖賣場總是愛在比誰賣得便宜,其實他們是用剝削下游廠商換來的;人們都以為Made in Taiwan一定比Made in China安全,結果有一天發現原來我們吃的東西很多都摻入了有毒物質;要出人頭地就要升遷,要升遷就要增進社交能力,永遠秉持為上層所用的精神生存下去,自我的價值不重要,薪資的價格才重要。我們以為「廉價」讓我們更快活,更方便,殊不知那其實壓抑了我們的精神與意志,若用「隨便啦」的心情活在這個由廉價建構的世界,大概就是一種低級模仿,所有的生活方式其實都是同一種,無意之間便把自己的獨立思考都給便溺掉了,便溺到只剩下慾望與金錢。

《猴子把戲 》採用帶點偶發、行為成分的表演形式,整個敘事結構倒偏近戲劇,小而完整,舞台物件與角色之間的符號關係緊密,這種廉價、遊戲的身體使用,正與時代的廉價同步,形式就是它的內容。後段有位政治人物與音樂家輪番上台演說,政治人物夸夸而談重振經濟、社會安定之類的官話,音樂家一上台,引用維基百科「藝術家」的定義,容我廉價地把這有夠短的定義複製貼上一次:「藝術家是指進行藝術作品的創造活動的人物,包括寫作、繪畫、攝影、表演、雕塑、音樂、書法及舞蹈等藝術領域,通常是有比較高的成就或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從而具備了一定的美學程度的人。 」接著,音樂家感謝國家、企業的支持,當這段話與前段政治人物的演說並聯,便衍生了言外之意,既喻藝術與政治、資本家之間的關係,也探索美學與政治共構的限度。

最後,所有人在又唱又跳一首過期舞曲後一一消失,疊疊樂不知被誰推倒、在地上排著粉紅色玩具拒馬的人也離開了,唯一還在舞台上動來動去的是一隻發條黃色小鴨。那道由粉紅色玩具拒馬在地上排成的圓弧,看起來還真是一條簡陋到笑死人的警示線,可是卻沒人笑得出來。因為它的顏色如此可愛,尺寸如此微型,卻反讓這道粉紅拒馬散發著一種冷暴力的氣息。法國精神分析師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Marie-France Hirigoyen)提到這種冷暴力時,說:「相信每個人都曾見過某種形式的精神虐待行為,就發生在男女、家庭、家人之間,以及職場、社交或政治活動中,面對這種間接形式的暴力,我們的社會往往視而不見,常以包容為藉口,對其罪行默不吭聲。」(參見其著作《冷暴力》)

刀槍不是冷暴力的武器,歧視與漠視才是。

《猴子把戲》

演出|基進蝸牛辦公室
時間|2015/03/22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5月
24
2023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